文水的地方文化有什麼?

老家呂梁

說起文水的地方文化,首先需要說的就是文水鈲子和橋頭大鼓。呂梁當地各地都有鈲子,但文水鈲子有其獨特的韻味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她屬於民間原生態打擊樂,隊伍龐大,道具服裝種類特多,起源於祭祀文祀和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歷史價值很累,是文水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從1980年以來榮獲數十項全獎,優藤獎,最佳聲響獎最代表表演獎。為山西呂梁文水爭得了多次多項榮譽。


“橋頭大鼓”是流傳於文水民間的一種打擊樂,因源於文水縣橋頭村,主奏樂器又是一種罕見的巨鼓,故稱——橋頭大鼓。橋頭大鼓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祈雨民俗的縮影,傳承著華夏文明黃土風情的精髓。它是我國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文水的大鼓又稱“九龍混天雷公鼓”,周邊還有64名鐃鈸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佈局簇擁在大鼓周圍,一半持重達4斤的大鐃,一半持重達7斤的大鈸。


由於歷史和時代原因,橋頭大鼓幾近失傳,近年來,文水縣文化部門全力搶救橋頭大鼓,撥款置辦樂器,挖掘整理鼓譜,聘請老藝人重操舊業、收徒傳藝。橋頭大鼓這顆民間藝術明珠終於從歷史的塵封中重新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古老的橋頭大鼓煥發出新的活力。


橋頭大鼓是文水歷代藝術家智慧的結晶,是文水古老文明厚積薄發的產物。它脫胎於祭祀風俗並與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血脈相連。因此,對研究文水的歷史、文化、風俗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此外,文水還有個叫“馬西鐃”的古老文化,他是一種古老獨特的民間音樂,流傳於馬西一帶。演奏時,以鐃為中心,鈸、鏃、鼓陪襯,故稱“馬西鐃”。


山西新聞網

文水鈲子這個就是文水的特色的地方文化,一開始聽說這個的時候,都沒搞懂這個是什麼,也是聽別人給我講解了這些,但是我覺得這個是個很有趣的地方文化 ,所以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怎麼回事。

文水鈲子起源於文水嶽村,這是一種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正如圖片中看到的這個一樣。

文水鈲子這種文化在古代的時候是有自己的作用的,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完全是靠天吃飯,但是有時候會碰到天氣乾旱的時候,為了祈雨,就開始用這個進行演奏。也就像現在一樣 到了後來,慢慢的就有了一些儀式,以至於人們越來越重視,也就當做一種傳統流傳了下來。

不過這個也是為了祈雨,為了配合這種下雨時的情景,人們在演奏的時候聲音是很震耳的,慢慢的就有了作品《電閃雷鳴》。

這種獨特的文化在一般人看來都很有特色和韻味,所以到了改革開放之後,這種演奏有了譜子,甚至到了後來就有了作品,為《電閃雷鳴》、《烏雲翻滾》、《普降甘霖》、《喜慶豐收》四部樂章。

人們越來越重視之後,文水鈲子曾多次參加中國各類大型比賽及展演活動,還獲得了極大的好評,所以現在已經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