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這是InnoTalk記錄的第109個故事

有一隻燈,很喜歡在熱門古裝劇裡拋頭露面,比如《漢武大帝》《羋月傳》,還有濃縮了中國電視劇各種魅力傑作的《琅琊榜》。

它還曾讓自己深深烙印在演員周冬雨的腦海中,讓周冬雨念念不忘。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左右兩側跪地的兩盞燈

這隻很是調皮的燈,便是滿城漢墓中出土的國寶—西漢長信宮燈,堪稱滿城漢末絕世精品,被譽為“中華第一燈”。

長信宮燈的造型,是一位跪地執燈的宮女,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廣袖長衫,面目端莊清秀,目光專注。它的頭略向前傾斜,神情疲憊而小心翼翼,略顯疲憊。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宮女跪坐持燈的形象是漢代宮女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盞燈正是表現出一個下層年輕宮女所特有的神態,讓今人有機會推想兩千多年前漢代宮廷裡的階層狀況。

而長信宮燈最讓人驚歎和讚美的,是它那現世罕見的工藝。也是因為這樣的工藝,在經歷了千年時光後,它仍閃耀著高貴優雅的迷人氣質。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這隻燈表面有一層金,也許會讓你想到現在的鍍金。但是在千年前連電都沒有的古人,又要如何把金鍍在其它物體上的呢?

其實他們發明了一種工藝,叫“鎏金”。簡單來說就是用加熱的方法將金和汞分離,從而使金殘留在器物表面的一種古老工藝。

而鎏金的工序,可比鍍金複雜得多,價值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首先,需要先將金子砸成薄薄的將近0.9公分的金片,然後把黃金薄片用剪刀剪成細絲,越細就越易融化。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再把加工好的細絲鬆軟地團在一起,放入石墨坩鍋中,倒入汞。

汞就是水銀,是迄今為止常溫下為宜的液態金屬,且不能被空氣氧化,易流動,沸點為356.9℃。為了使金能夠更好地溶於汞,金與汞的用量比最好為1:7。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將溫度加熱到500-600℃,由於坩鍋的密封性很好,汞很難揮發出來,金就會與一部分汞發生反應,形成金汞齊也就是金泥。這一步稱為“殺金”,當時在民間稱為“金汞齊”。

一般我們補牙所用的材料也是這樣的步驟。將銀和汞按照一定比例調配在一起形成銀汞齊,作為牙齒的填充物。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殺金後,用俗稱“金棍”的純銅金屬棒來抹金,即把金泥塗上器物。

這一環節需要經驗豐富的藝人們手工來完成,因為在抹金的過程中要求抹得均勻、平實、周密,不能留下一點空白。

然後用鬃毛刷輕輕刷抹幾遍,最後用清水沖洗出光澤。看到這裡也許會讓人疑惑,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是銀白色的,說好的金呢?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因為還沒有開金。開金,就是通過高溫加熱把金泥裡面的汞蒸發出來,使黃金固定在銅像表面。

我們知道汞的沸點大概是356℃左右,所以在加熱過程當中汞慢慢就會揮發。揮發完以後,就留下金附著在這個器物上,鎏金層從這樣慢慢由銀白色變成了金黃色。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令人遺憾的是,古時候沒有防毒面具,工匠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吸入過多的水銀蒸氣,一般會引發腦神經的一些損傷致死。

不禁感慨,一件巧奪天工的鎏金器物,背後埋葬的是多少製作者的寶貴生命。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開金過程中,汞在加熱後生成氧化汞會在金層中有所殘留,所以還需要用銅絲蘸皂角水輕輕擦拭刷洗,再烤,避免造成顏色不勻。

開金完成後的器物,看起來雖然有金的顏色,但卻並沒有金的光澤和質感,因此還需要壓光。

所謂壓光,就是用瑪瑙製成的牙子,反覆將金層壓實,從而提升鎏金的附著力。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銅器經過鎏金處理後,表面金碧輝煌,而且經過鎏金後對於銅器的保護也起著很重要作用。

這件出土的長信宮燈就是最好的見證。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經過鎏金處理的銅器,外表都是燦爛奪目,顯示出富麗堂皇的金色。整個工藝,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據說,鎏金的薄厚可以體現當時的國力情況,因此能用厚鎏金做東西的,必定是盛世。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清乾隆 掐絲琺琅臺座銅鎏金獅

自有鎏金,歷朝歷代皇帝都無不寵愛的。

鎏金銅器雖然起源於戰國時代,不過大規模流行起來,已經是西漢漢武帝時代了。

曾經出土的眾多銅鎏金器物中,就很多來自於漢武帝時期,比如1981年在咸陽茂陵出土的“西漢鎏金銅馬”。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還有同時出土的“西漢鎏金銀竹節燻爐”,這是當時漢武帝賜予他的姐姐陽信長公主的。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到了盛世大唐,國力鼎盛,鎏金技術空前發展,像這個“鎏金鐵芯銅龍”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唐代,鎏金不僅僅使用於銅器表面,很多鎏金都是直接施用於銀器上面,造型驚豔,文物價值極高。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唐代鎏金鸚鵡紋銀盒

後來到明清,鎏金佛像的製作更是邁向了中國鎏金工藝的巔峰。金光閃閃的銅鎏金佛像是帝王象徵,更是達官貴人們競相追捧的對象。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像這尊釋迦牟尼佛鎏金坐像,面目飽滿,長目半閉,目光下斂,唇嘴微上翹,略帶微笑,袈裟垂下遮掩下身,紋褶生動,轉折自如。

因鎏金純度極高,所以整座佛像讓人感覺到寶光奪目,氣度恢宏。

鎏金還可以和其他眾多工藝結合在一起,如掐絲、琺琅等,更是錦上添花,驚豔無比。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甚至還成為了皇宮裡后妃們的專利品,像這樣的銀鎏金點翠鳳冠,可不是一般女子可佩戴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工藝,“鳳冠霞帔”根本不值一提。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然而,真正的鎏金工藝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可以說是幾乎失傳。

因此,鎏金的東西雖然不是全黃金打造,但價值卻毫不遜色於全黃金。只要是鎏金,動不動就是國家級寶物。

如今大部分都用電鍍金來替代。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電鍍金是實現量產及降低生產成本的鎏金替代品,雖然電鍍工藝做出來的東西會更光鮮亮麗,但保存性卻遠不如鎏金工藝。

多少出土的鎏金文物經歷了千年歲月的洗禮,仍是如當初的樣子。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南海一號出土的金腰帶其實是鎏金

如果遊覽故宮,會看到擺放在太和殿、保和殿門口的金屬缸,那便清朝打造的鎏金銅缸,每口重2噸,鎏金100兩。

即使經歷了當年八國聯軍的大肆搶掠,被刺刀肆意刮取,它們仍閃耀著金燦燦的光澤。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上面的刮痕便是當時留下的

還有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被提及的“鎏金銅蠶”,被挖掘出來時也是依舊耀眼奪目。

當年《琅琊榜》只出現過一幀的燈,竟是國寶中華第一燈

這些銅鎏金物品有些歷經千年時光,但如今看到,還是驚豔世人。它們任時光打磨,歲月洗禮,依舊鋒芒畢露,無堅不摧。

傳統工藝的精髓,對於時下社會人人急於求成的現象,有著很深的啟發。為了快而只顧眼前利益,忽略了長遠打算,這樣帶來的後果是什麼?

要知道,經得起歲月的打磨,才能成為經典。


· END ·

圖片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