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米票,它是中國糧票第一個里程碑

糧票這東西,年紀稍大點的人都比較熟悉。憶當年,買米買面要糧票,買糕買餅要糧票,上街吃個饅頭喝碗粥要糧票,家家戶戶有糧票,外出旅行還必須帶糧票,走到哪糧票就帶到那。中國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以後,糧票的使用逐步減少,到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最終被取消。糧票雖然被取消了,但人們對糧票的情感,就像對那個年代所有事物的特殊情結一樣,很深沉。正是因為這種懷舊之情的推動,很多人開始了對糧票的收集,並且這種浪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升溫。在民間有各種買賣糧票的刊物,網絡上也有許多介紹糧票買賣與糧票知識的網站,中國收藏家協會還有專業的分支機構——票證收藏委員會。現在,糧票收藏已經成為民間收藏一個重要門類。據中國收藏家協會票證收藏委員會常務主任蔡援朝老師介紹,目前中國從事票證收藏的有幾十萬人,其中收藏糧票的估計近十萬人。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米票,它是中國糧票第一個里程碑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八兩米票”

關於糧票的定義,學術界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大部分人認為糧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含徵購和供應兩種性質。廣義的糧票,是指與糧食有關的票據,包括古代的徵糧票據等。據有關史書記載,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一種用竹片製作的形如令箭的竹籤,叫“糧籤”。當時,諸侯王公領用生活口糧時,要憑國君發給的這種“糧籤”,然後到糧庫領取米粟。但這些不是紙製品,顯然不能稱之為“糧票”。造紙技術發明以後,才出現紙質糧食票證,像清代的“上、下忙”,太平天國的“串票”等,這些才屬於廣義糧票範疇。廣義糧票實際上又具有稅票的性質,因為古代徵稅絕大部分徵收的就是糧食。狹義的糧票,是指糧食供應票據。它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實際價值的供應糧票,一種是無實際價值的配額糧票。有價值供應糧票的票額與糧食實物是對等的,無價值糧票只是一種供應糧食額度的規定憑證。我們現在大多數人收藏的是配額制時期無價值糧票,它實際上是一種只有額度規定的無實際價值的糧食供應票據。與這種無實際價值的糧食供應票據相比,供給制時期發行的糧票才是有實際價值的。比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發行的米票,只要拿出一張八兩米票,就不需要再交錢,可領回八兩的大米。而在使用配額制時期無價值糧票時,除了要拿出八兩大米糧票以外,還必須同時交納購買八兩大米的錢,才能領回八兩的大米。

目前,收藏界絕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中國糧票”是指狹義上的糧票,一種是隻帶供應功能的有實際價值的糧票,另一種是無實際價值的糧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們國家開始實行統購統銷政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配額制便在中國應運而生。為確保計劃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發行了全國通用糧票,這是新中國第一套無價值配額糧票。這套糧票被票證收藏界稱之為“國票”,是聞名遐邇中國糧票的領頭羊。伴隨著這套糧票的產生和發展,全國上上下下發行了數以萬計的各種各樣的糧票。最大面額一張有幾萬斤的,最小面額一張才一錢。使用範圍最大的是全國通用糧票,使用範圍最小的是村鎮糧票。這些都屬於無實際價值的配額糧票。

其實在無價值糧票發行以前,中國也發行過不少種類的糧票,尤其是各革命根據地,發行了許多有價值供應糧票。這些糧票的發行,對於根據地政府的建設和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為以後配額制時期無價值糧票的發行提供了經驗。

1934年1月,陳潭秋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被任命為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糧食人民委員,即中共第一位糧食部長。“奉命於危難之時”的陳潭秋,上任後,為解決蘇區黨政機關、革命團體工作人員及紅軍指戰員出差或巡視工作時的定量就餐,著手印製了通用於中央蘇區的糧票。於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最早的糧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米票應運而生。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米票,它是中國糧票第一個里程碑

作者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舊址前留影

這是在那艱苦歲月年代用毛邊紙印製的供紅軍戰士和政府工作人員出差使用的米票。它質樸無華的版面設計,簡單明瞭的使用說明,多種形式的防偽印章,體現了蘇維埃政府簡潔與高效的特徵。米票說明的第二條:“持此票可按票面米數到各級政府機構,革命團體及紅色飯店等處吃飯。油、鹽、柴、菜錢另補”。對米票性質說的很清楚,這張米票可以抵八兩大米,換句話說八兩大米就是這張米票的實際價值。從米票說明的第三條:“如當地倉庫、調劑局、合作社穀子缺乏,可向支庫按穀米市價領取票面米數的現款”看,這種米票又帶有錢幣的性質,可以兌換錢。說明的第四條是使用範圍規定,在中央蘇區管轄範圍都可以使用。從說明的第五條看,使用時間為1934年3月1日至同年8月31日。

1934年也是民國記年23年,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民國曆史檔案裡有比這更早的發行糧票記錄。民國政府從1940年才開始在全國設立糧食管理局,第二年也就是1941年9月1日開始發行糧食庫券。截至1944年,糧食庫券共發行4次,分稻穀、小麥兩種。稻穀券5000多萬市石,主要在四川、湖南、福建等11個省發行。小麥券500多萬市石,主要在陝西、山西等4省發行。從糧食庫券使用性質看,這些糧食庫券當屬借谷證範疇,也就是廣義的徵購性質的糧票。除此之外再沒有發現其他民國時期的糧票了。民國時期的情況尚且如此,不用說清朝及以前的政府了,都沒有史料記載發行過狹義的帶供應性質的糧票。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發行的米票,是中國最早由政府發行的糧票,當之無愧為“中國糧票”的祖師爺!

蘇維埃時期是中國革命的重要轉折時期,是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嘗試時期,也是毛澤東思想形成時期。蘇維埃政府的偉大實踐,包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米票的發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不少歷史學家是這樣評價的:蘇維埃政府是人民共和國搖籃。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米票的歷史地位,毋庸置疑,它是中國糧票第一個里程碑!

(作者洪榮昌是中國紅藏會副主任兼票證部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