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踏遍青山。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211矿区现场“会诊”。

艰苦奋斗,他们足迹遍布粤北崇山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细看才知是勘察的。”这是建国初期老百姓眼中的地质队员的形象。这不是对地质队员的嘲讽,而是对他们最贴切、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回忆起那段艰辛而又光荣的岁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原705地质大队地质高级工程师、今年已82岁的古春庭老人至今仍然深有感触。“当时我们的住房条件很差,房子是在斜坡上用烂泥、茅草、树皮、竹片搭成的,一下雨就会漏水,要拿脸盆接水。有的地质队员住得是老百姓的牛栏,那已经是当时最好的房子了。而且我们是‘三无’干部,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加班费、井下津贴、夜班费,却没有人在乎。”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搬迁钻机。

南雄201铀矿勘查之初交通条件很差,矿区通往小镇只有一条十多里的羊肠小道。小镇到南雄县城有几十里,只有简易公路。钻探设备、管材,包括几百斤乃至上吨重的钻机、柴油机、压风机,都是靠职工人拉肩扛搬运上山。1959-1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一线地质人员每天迎着朝阳出,踏着夕阳归,一天只吃两顿饭,全靠两条腿、“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开展野外普查工作,足迹却踏遍了粤北崇山峻岭。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深山寻宝。

“当时环境比较艰苦,荒山上有老虎、土匪出没,被蚂蝗咬了都不知道。领导还主动从有限的粮食定量中,每人每月挤出3斤粮分给我们一线工人。”原705地质大队工会主席、今年79岁的宁月源回忆道,“有一次我们在山上找矿时下起了大雨,在山上看到下面村庄有灯光,但为了保护测伽马的仪器都不敢下山,脱下工作服盖着仪器,熬到天亮才下山,回去时都成落汤鸡了,喝了碗姜糖水、休息一天后又继续干”。

因为保密的原因,这些地质人员的家人只能靠着信箱寄信的方式与其取得联系,但却不知他们身在何方、从事何工作。有些地质人员甚至到了40岁仍然没有成家。尽管如此,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们兢兢业业、不计报酬,有些地质人甚至为了地质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顽强拼搏,他们白手起家奋起直追

705地质大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有些是半路出家、从别的专业临时抽调过来的队员,没基础、没经验、没资料是最大的难题,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只能一边学一边干。但就是这只白手起家的几百人的队伍,仅用了4年时间,就快速探明了201大型铀矿,不仅率先打破我国当时无铀可用的历史,成为我国查明的第一个大型花岗岩型富铀矿区,而且在关键时期向国防工业办公室上交了15公斤制造原子弹所必须的重铀酸铵。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温家宝在211矿区。

1941年出生的原705地质大队一线炼铀工人谭耀林,回想起1964年10月16日那天在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关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仍激动不已。“我从1962年底到1964年初在201矿区工作,在简陋的生产车间炼铀。当时国家很照顾我们,给提供营养餐,有猪肉,一个月还有好几罐炼奶。当时我们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后来在收音机里听到‘原料是粤北有关单位提供的’时,才知道我们之前搞的是原子弹材料。我们都很高兴,还搞了‘庆祝原子弹发射成功’的大标语。当时没考虑很多,思想上不讲挣多少钱,组织上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完成任务就好,就像《勘探队员之歌》里唱的一样。”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温家宝在211矿区。

锐意探索,他们开动脑筋破除迷信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功勋单位证书。

工矿精神实录|6位老地质人在粤北崇山峻岭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国务院嘉奖令。

这些成绩的取得,特别是在勘查铀矿的历程中,靠的不仅仅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少不了老一辈地质人的锐意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中苏关系紧张以后,我们在第一阶段的普查中,是严格按照前苏联的机械式网格找矿法来做的,但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找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后来我们地质人员开动脑筋、破除迷信,采用自由路线,穿插逢沟必钻、见点就追的方法,在南雄发现了一个让探测仪器爆表异常点,第二天几个人去看现场时发现有棵大树倒下了,树根连着泥土翻出来,已经能看到被氧化成黄色的铀矿了。后来就探明了品位富、埋藏浅、易开采、选冶性能好的201大型铀矿,解决我国核爆‘等米下锅’的燃眉之急。”原705地质大队总工程师、今年80岁的王进元回忆道。后来,在原705地质大队总工程师覃慕陶实事求是、探索科学精神的推动下,这支年轻的队伍最终探明211特大型铀矿田,震惊了世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老一辈地质人的这种“工匠精神”仍在传承。“身为地质人,我们仍然坚持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特别是在避灾抢险方面,每当发现险情时都会立刻赶往现场,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有的同志,老婆生产都顾不上,有的同志刚做完手术还在休假中也赶了过去。他们都克服困难、毫无怨言,尽力完成着自己的使命,这也是在传承着老一辈地质人的奉献精神。”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大队长尤永春如是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