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他自己應該也沒有想到過,《你的名字。》在日本的票房會超越宮崎駿的《幽靈公主》。

吉卜力動畫幾乎統治了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榜單,《幽靈公主》以193億日元的票房排名第三,《哈爾的移動城堡》以196億日元排名第二,而高居冠軍寶座的是《千與千尋》,無法超越的304億。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而新海誠的新作,竟然先是殺進前十,持續發力衝上前三,最後應該會落腳在第二的位置,僅次於《千與千尋》。

宮崎駿家喻戶曉,可是對於不混跡二次元的人來說,新海誠,他又是誰?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畫風炫目的壁紙狂魔、一個人完成一部動畫的“變態”導演、明明可以繼承家族企業卻偏要來做動畫的“富二代”,這些打在新海誠身上的標籤,原本只在小眾範圍內流傳,《你的名字。》,卻一下子把新海誠推上浪尖。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他甚至被視作宮崎駿的接班人,日本中生代動畫導演中,最矚目的一位。

可是,突然站在了潮頭的他,先是有些惶恐地說著:“好可怕,我的作品好像根本不值得那麼多人看吧。”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宮崎駿的世界充滿奇想和冒險,少年少女挺身而出為世界而戰,而新海誠,從始至終無意於描寫英雄。他的主角們,都是一些在廣袤星塵下顯得渺小不安的少年們,在宇宙間尋求個人情感的慰藉,

卻充滿著求之不得的悵惘。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43歲的新海誠身上,也出乎意料地有種少年感。

接受採訪時,已經可以看出他的疲憊,三天連軸轉的通告,缺乏睡眠,黑眼圈很重,但還是笑笑的,回答問題的時候會專注地看你,時不時點頭表示聽到,還有些羞赧地表示,自己是個很晚出道的動畫人,29歲才做第一部動畫,到了34歲,還在懷疑自己有沒有做動畫導演的能力。

就是這樣一個人,2002年才做出自己的第一部動畫長片《星之聲》,一手包辦作畫、編劇、配音,雖然畫風精美,卻也被批判過格局小、人設很醜、故事空洞。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人設不是新海誠的強項

十四年後,他刻畫的仍然是“格局不大”的青少年的心情,卻已經成長為可以衝擊宮崎駿的商業動畫大導演。

他說,動畫就是給青少年看的東西,自己做不出像宮崎駿那樣的全民動畫,也不想做那樣的動畫。

新海誠無意於成為宮崎駿,因為,他只想成為新海誠。

1

“我就在這裡啊”

23歲進入Falcom遊戲公司的時候,新海誠的名字還是新津城。

他的父親是日本長野縣百年建築企業株式會社新津組的社長,家中世代從事建築行業工作,在《你的名字》上映前,公司主頁暗戳戳地掛出一個宣傳頁面,說新海誠是鄙社社長之子,大家才知道,新海誠原來是個“富二代”。

從日本中央大學文學系國文學專業畢業後,他沒有如父親期望的回去繼承家業,而是跑到Falcom遊戲公司做CG。

在遊戲公司的5年,他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點,坐最晚的電車回家。在車上,他常常在想,到底自己這樣工作有什麼意義——“感覺誰也沒有看到這麼努力的我,我也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心意傳達出去。”

那一時期,他白天在公司給遊戲做開場動畫CG,回家自己開始做一些幾十秒到幾分鐘的動畫短片,最早的作品是1997年的《遙遠世界》,而1998年的《被包圍的世界》,已經初步顯露出“新海誠風”,孤獨的少年和少女,宇宙,充滿光亮的異常潔淨閃耀的世界。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被包圍的世界》

新海誠的這些短片,相比起他後來的作品,畫風可以說是簡陋,但卻讓當時的動畫界頗為震驚。

當時動畫界的主流製作手法,或是宮崎駿這樣的手繪動畫風,比較傳統的用賽璐璐製作的2D動畫,以及歐美的3D動畫風。像新海誠這樣,用電腦CG做出2D動畫效果的,幾乎打開了新大門。

新海誠並未受過專業作畫訓練,作畫方式是先拍實景照片,再放入電腦內調整,提高亮度和透明度。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言葉之庭》動畫與實景對比

他的畫面裡,空氣總是閃閃發亮。新海誠說是因為家鄉在長野縣小海町的山區,海拔有1000米,光線明暗分明,空氣也很新鮮,那是世界留給他的最初印象。

他父親接受訪談時也說,新海誠小時候喜歡滑冰,在長野的冰湖上,的確能看到猶如璀璨鑽石般的星空,而這樣的星空,在新海誠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除了自然之美,新海誠所描繪的日常,彷彿也閃耀著超越日常的光輝。

他初到東京時,很不喜歡東京,到處嘈雜的人群,往來的電車,日復一日加班到半夜的寂寞生活。他在作品中所描繪的在高樓和街道間彷徨尋覓的年輕人們,身上多少有他那時的影子。

“不過呢,雖然這樣的景色看起來單調無奇,可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覺得每一處景色都飽含著自己同他人的回憶,因此風景也就顯得漂亮起來了。”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連窗上的雨滴都美

從此,在新海誠的作品裡,日常用品、街景、在日本再尋常不過的電車,都變成了風景,《秒速五釐米》裡面貴樹前往尋找明裡的那輛列車,在大雪中顯得孤清又充滿期冀。新幹線,以及電車通過的叮鈴鈴的鈴聲,也成了新海誠作品中的重要物事。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2001年,想要自己創作的衝動越來越強烈,遊戲公司繁重的工作,卻讓他在做的《星之聲》停滯不前,想要描繪自己身邊的世界,想要從身邊的事物裡發現美好,新海誠向公司提交了辭呈,全心全意開始做《星之聲》。

從這一部開始,他的名字變成了新海誠。在《星之聲》的結尾,他借男主角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就在這裡啊。”

2

“我其實什麼人都不是”

做出《星之聲》那一年,新海誠29歲。此後他的身份,變成了獨立動畫人。

第二部動畫長片,是《雲之彼端,約定之所》,還參加過第8屆上海電影節,不過只獲得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的提名。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這一部繼續帶著濃濃的新海誠色彩,背景唯美到極致,人物設定繼續被吐槽,但已經比《星之聲》要好很多,而片中的科幻元素也一如既往,全世界的安危都維繫在物理學家的女兒佐由理身上,而救世界,還是救在意的人,成了

少年藤澤浩紀面臨的抉擇。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科幻的外衣包裹純愛故事,幾乎成了新海誠的慣用手法。《星之聲》中隔著宇宙發送的心聲,《雲之彼端》中少年在拯救世界和喜歡的人之間抉擇,對他而言後者比全世界更重要,《秒速5釐米》裡,貴樹和明理共同迷戀著寒武紀的生物,發射太空飛船的線索貫穿始終。而《你的名字。》,則用了彗星與地球擦身而過的梗。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秒速5釐米》

新海誠受科幻故事影響很深,他總是用大大的宇宙的背景,來刻畫小小的個人的羈絆,而社會則從中被完全抽掉。

新海誠說到自己為什麼總是要用宇宙做背景:“雖然知識上我知道在宇宙中是滄海一粟,我是一個非常渺小的存在,但是人覺得自己這麼渺小,人是覺得非常不安的,所以我在某個地方,我想相信個人的感情和整個宏大的宇宙,在某個地方存在著聯繫。”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這種不安、孤單的情緒,在青春期尤為明顯,成人的種種喧雜,還沒有進到自己的小世界中,和廣袤天地既覺得親近,又覺得孤單,私人情感可以和整個世界相匹敵,是“為了某個人可以放棄全世界”的時期。

如果說《星之聲》是穿越宇宙來想你,《雲之彼端》就是穿越世界來救你,《秒速5釐米》就是穿越世界來見你,總之全部都是“我”和“你”的青春期故事。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所有這些故事,是新海誠給“過去的自己”的故事,也是給所有思春期青少年的故事,他希望能給不安的少年少女們,一些支援和慰藉。

不過,即使剛做完備受好評的《秒速5釐米》,34歲的新海誠,對自己的動畫導演生涯,仍然充滿著不確定。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秒速5釐米》

他跑到倫敦去遊學,上了一年半的語言學校,沒有人認識他,也沒有人在意,他也沒有新片計劃,在這種隔絕和孤獨的環境裡,他覺得自己“其實什麼人都不是”。

正因為這種“誰也不是”的感受,真正重要的事情才浮現出來,新海誠在倫敦的一年半,是“一個反思的時間,逐漸發現,動畫才是我真正想做的。”

新海誠在倫敦寫完《追逐繁星的孩子》的劇本,然後回到日本,做了他唯一一部非常“宮崎駿”的作品。

3

“我絕不會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奇妙的是,讓他確證自己要一輩子投身動畫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反而反響不太好。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追逐繁星的孩子》連人設都很宮崎駿

也是從這一部開始,新海誠開始從只想講自己想說的故事,到開始考慮觀眾的需求。

到了下一部《言葉之庭》,已經可以慢慢感覺到他的變化,高中生愛上自己的古文老師,是比以往的新海誠故事,要現實得多的一個題材,甚至有人跑來跟他說:“新海誠,你終於長大了”。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言葉之庭》

《秒速五釐米》時期,是以畫面和大量獨白,渲染情緒,一句“你知道嗎?聽說櫻花飄落的速度,是每秒五釐米”,就奠定了詩一樣的調子。可是,到了《言葉之庭》,不再只是兩人之間的事,男女主角要面對的,是世俗的眼光和人們的非議,敘事方式也從以往的獨白,慢慢變成以對白為主。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作品中詩的成分漸漸減弱,敘事的成分慢慢變多,

新海誠自己也感覺到這種變化,2014年的春天,他突然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做一個很完整的故事了,於是,《你的名字。》正式啟動。

《你的名字。》最初靈感來自於一首和歌——“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 ”新海誠被歌裡的意思打動,一點一點往裡面加東西,交換身體,穿越時空,日本傳統口嚼酒,最終形成了這部他敘事結構最完備的作品。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以往新海誠作品最被人稱道的是畫面,最被人詬病的是故事和人設。這次故事的問題解決了,隨著他逐漸從獨立製作轉向團體協作,人設的問題也得到解決。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言葉之庭》人設有很大進步

從《言葉之庭》開始已經很明顯感覺到人設上的進步,這次《你的名字。》更是請來了田中將賀和安藤雅司,田中做過《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安藤雅司更是大神級的存在,做過《幽靈公主》、《千與千尋》、《東京教父》、《紅辣椒》,這陣容,連新海誠自己都覺得過分強大。

但《你的名字。》之所以大火,最關鍵的還在於新海誠對觀眾心理的把握。《你的名字。》裡,很明顯有對於日本311大地震震後創傷的痕跡。

“明天或許眼前的一切就都消失了,所以我想設計讓人和自然更親近的建築。”這是男主角瀧在找工作時說的臺詞,也是新海誠的心聲。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鎮子的湖是上次隕石撞擊留下來的

他在發佈會上說,自己做這部動畫,也是想安慰震後的日本民眾。

《秒速5釐米》和《你的名字。》都是少年和少女相遇、然後失落彼此的故事,但《秒5》以電車兩邊的擦身錯過而結束,《你的名字。》主角里卻兜兜轉轉,在那麼大的東京都市中最終相遇,結局如此不同,和這種心理也有關。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在《秒速5釐米》時,新海誠試圖從穩定的日常中尋找深刻的情感,在《你的名字。》裡,他卻想在不可期的短暫明天裡尋求永久,比如,”一定會記得你“、”如果再遇見,一定會認出你“這種比較積極的信念,恰好撫慰了惶惶不安的人。

不過,儘管完成了從小眾到大眾的轉變,新海誠仍然拒絕“宮崎駿接班人”這一名號。

他,根本不想成為下一個宮崎駿!

宮崎駿最近宣佈復出

“宮崎峻真的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宮崎駿復出時說出了“寧可做著動畫死去”這樣的話,新海誠聊到這裡,忍不住像笑負氣孩子一般笑宮崎駿:“他雖然說了很多次我要隱退我要隱退,馬上又復出又復出,但即便是這樣,大家還是想看他的作品,大家知道宮崎峻肯再次出山,肯再次做動畫的時候大家都是很高興,很期待,他拍的話我就去看,這個說明宮崎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

而他自己,仍然打算在青少年動畫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這次難得來中國,卻再次立下了flag:“宮崎駿導演的作品老少皆宜,自己拍不了這樣的電影,也不想拍這樣的電影,我只要成功刻畫了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就好了 ”。

他明白自己,也明白宮崎駿。

採訪實錄

新海誠:雖然有一部分靈感來自於和歌,實際上光靠和歌支撐不起一部電影的,可能還要從其他很多地方去尋找這個靈感,直到材料湊夠,差不多夠我拍一部電影的時候,我才開始寫具體大綱。一開始先有和歌,和歌講的是夢的故事,這個可能不夠,再加一個身體交換的故事,覺得還是不夠,再加一個1200年一次的彗星和流星災害的故事。還不夠的話,再把日本傳統文化的口嚼酒加上去。什麼時候材料湊夠了,什麼時候開始動筆。

小糊塗神:像導演以前的作品,更多的是注重畫面和情緒性的表達。但是這一次卻在敘事上下了很多工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新海誠:越是比較資深的新海誠粉絲,很久以前開始關注我的人,越覺得,看這部片覺得我變了。我是漸漸出現這種變化的,比如說2013年的《言葉之庭》,我做完以後並不還拍了幾部廣告片,還寫了《言葉之庭》的小說,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漸覺得自己的水平開始到了,可以寫一個足夠好的故事,我擁有這個自信的時候,就是2014年的春天,覺得可以開始寫了。

小糊塗神:導演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關於少年和少女的故事,很少以成人為主角,為什麼?

新海誠:我個人覺得動畫是給10幾歲的年輕人看的,年輕人可能對世界還不瞭解,他們對未來、對人生有各種各樣的不安,所以這個時候動畫也好,漫畫也好,這些娛樂作品是可以幫助到這些年輕人的,自己的這部作品,也是希望能夠成為年輕人的某種支援。

小糊塗神:導演作為43歲的男性,您是怎麼樣體察到10幾歲少年少女的心情?還有想要幫助青少年,是否跟您自己以前的經歷有關?

新海誠:雖然說,可能小朋友覺得小孩和大人區別挺大的,實際上從小孩到大人的過程是連續的,都是經歷過同樣階段的。經常有人會問我這個問題,實際上我都是經過那個時代,我實際上是可以想象那個年輕人的心情,所以我能做出這個東西一點沒有什麼覺得奇怪的。

小糊塗神:您曾說受到村上春樹的很深影響,可以具體談談嗎?

新海誠:村上春樹他早期作品,可能更多是講一個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逐漸喪失一些東西的故事,他的行文中更加接近於一種詩歌的風格,實際上這和我早期的作品有類似的地方。

但是村上春樹的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最早期詩人的部分開始減弱,故事、敘事的部分開始加強,故事結構越來越完整,這實際上和我是也很像,我早期的作品可能更詩歌更加抒情一點,但是最近的作品,故事結構會更加完整,更加明快,我們兩人的創作歷程,也是比較相似的。

小糊塗神:您的電影中,經常會出現科幻元素,用科幻的宏大背景來描寫一些比較日常的情感,為什麼?

新海誠:我確實是經常在宏大背景之中,比如宇宙這樣的環境中,去刻畫個人相對比較渺小,比較個人的感情。雖然知識上我知道在宇宙中是滄海一粟,我是一個非常渺小的存在,但是人覺得自己這麼渺小,人是覺得非常不安的,所以我在某個地方,我想相信個人的感情和整個宏大的宇宙,在某個地方存在著聯繫,所以我也想製作出讓大家相信渺小的個人和宇宙有很強聯繫的作品。

小糊塗神:剛開始做《星之聲》的時候是獨立製作,現在漸漸轉向團體協作,這兩個哪個做起來難度更大?

新海誠:在《星之聲》初期創作的衝動非常強烈,我在公司不幹了,就跑出去做這個片,靠著昂揚的氣勢做下去,並沒有覺得有什麼難的地方。我覺得個人製作不太可能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東西,如果說一個人是藝術家,有藝術家氣質的人每次可以打破自己的極限,可以做出更加好的作品,但是我自己並不是有藝術家氣質的人。

另外剛才說集體創作這件事,團隊合作雖然會產生很多交流,很多摩擦和壓力,實際上可以把個人所擁有的可能性,依靠其他優秀的製作人員,可以擴展出去,做得更好。

我剛才提到本來作品從抒情、詩,最近轉到注重故事敘事方面,還有一個原因是什麼?比如說這次跟我合作的民族音樂家叫RADWIMPS,他裡面的主唱,寫歌詞的人叫野田洋次郎,他真的是非常有詩人氣質的人,這個人寫的詩我就特別驚詫,日語原來可以這麼用。如果有他這樣的人,能夠寫出這樣的音樂的話,那麼實際上這個詩歌的作用實際上也可以代替到,有這個歌的話,實際上不需要在作品裡面加太多的詩,或者是獨白,因為已經有這個音樂把這個作用覆蓋到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現在特別對團隊協作這塊是很有興趣的。

小糊塗神:您是什麼時候確定,動畫是自己要做一輩子的事情?

新海誠:我是35歲的時候,實際上我做動畫出道是比較晚的,我29歲才做《星之聲》,到34歲做了《秒速5釐米》,到34歲的時候,我依然質疑自己作為一個動畫導演,到底有沒有能力?實際上我是沒有自信的,但是我34歲拍完《秒速5釐米》,我去倫敦留學一年半,去學語言學校,在倫敦並沒有人認識我,我也沒有做片,我就想我其實什麼人都不是,在相對比較隔絕的這種環境,我有一個反思的時間,我反而逐漸發現,動畫才是我真正想做的,所以就逐漸固定下來了。我就在倫敦寫完了《追逐繁星孩子》的劇本,拿回日本開始製作。

小糊塗神:像《追逐繁星的孩子》有一點宮崎峻的影子,也是第一次嘗試宏大的題材,但反響不是太好,以後是否還會嘗試這種奇幻題材呢?

新海誠:《追逐繁星的孩子》,我一開始拍這部奇幻片,觀眾的反響並不是很好,我發現我想表達的東西,和觀眾對我所追求的東西,實際上並不契合。從這之後,我從下一部《言葉之庭》開始,就回歸了現實題材。

那次還有一個心態的轉變,我覺得以後得去更多體會觀眾到底想看我拍什麼東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後將來我感受到觀眾想看我拍科幻,或者觀眾想看我拍奇幻世界的話,我也會參與這方面作品的製作。所以說關於作品的主題不是我自己一個人空想,可能要和所有觀眾一起想,並不是說去聽每個人具體說什麼,我可以默然的感受到總體的一種感覺,要做這方面的東西。

小糊塗神:比如說這次震後的危機感。

新海誠:因為我確實有默然地感受到地震後,帶來不安的感覺,我自己實際上也是社會的一員,社會中蔓延的情緒,實際上也能感染到我。

小糊塗神:宮崎峻導演說他要復出了,他說他寧願在做動畫中死去,您對這個怎麼想?

新海誠:宮崎峻真的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雖然說了很多次我要隱退我要隱退,馬上又復出又復出,但即便是這樣,大家還是想看他的作品,大家知道宮崎峻肯再次出山,肯再次做動畫的時候大家都是很高興,很期待,他拍的話我就去看,這個說明宮崎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