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分清百香果真菌病害、細菌病害和病毒病這三種病害,對於防治,特別是藥劑防治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有對症下藥,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那要如何區分百香果細菌、真菌和病毒病呢?我們先來了解下百香果常見的這幾種病害。

一、細菌性病害

細菌性病害症狀表現為畸形、萎蔫、腐爛、穿孔等,發病後期遇潮溼天氣,在病害部位溢出細菌粘液,有明顯惡臭味,是細菌病害的特徵。

1、根癌病或莖癌病:多由致瘤農桿菌所致,病原細菌存活於病組織中和土壤中(存活多年)。病原隨病苗、病株向外傳帶。雨水、灌溉水及地下害蟲,線蟲等媒介傳播擴散。細菌侵入植株後,可在皮層的薄壁細胞間隙中不斷繁殖,並分泌刺激性物質,使鄰近細胞加快分裂、增生,形成腫大症。病發部位表面粗糙、龜裂、顏色由淺變為深或黑,內部木質化。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2、潰瘍病:該病病原菌為一種黃極毛桿菌的細菌。該病主要危害百香果果實。病斑多為近圓形,常有輪紋或螺紋狀,周圍有一暗褐色油膩狀外圈和黃色暈環。果實受害重者落果,輕者帶有病疤不耐貯藏。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3、軟腐病:由細菌引起的軟腐病首先出現水漬狀汙斑,後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褐斑,常因伴隨的雜菌分解蛋白膠產生吲哚而發生惡臭。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二、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目前已知百香果病害中種類最多的病害,真菌性病害的症狀類型最多,可以出現在植物的各個部位。

常見百香果真菌病害如下:

1、猝倒和立枯:大多出現在百香果幼苗上。小幼苗根頸部發生腐爛使植物猝然倒,由於發生過程迅速,地上部分仍保持正常膨壓,維持正常狀態,稱為猝倒。若幼苗根頸已木質化,莖部腐爛後不倒伏,地上葉子乾枯,稱為立枯。這類病害大多由半知菌中的絲核菌、鐮刀菌引起。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2、煤汙病:由於煤汙病菌種類很多,同一植株上可染上多種病菌,其症狀上也略有差異。呈黑色黴層或黑色煤粉層是該病的重要特徵。在葉、枝、果實表面覆蓋一層煤煙狀物,很易用手擦去,常稱煤汙病。這種病害發生通常與蚜蟲、木蝨、蚧蟲密切相關。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3、灰黴病:灰黴病屬低溫高溼型病害,病原菌生長溫度為20~30℃,溫度20~25℃、溼度持續90%以上時為病害高發期。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4炭疽病:炭疽菌變異較多,種內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種。炭疽病分佈很廣,在夏季高溫、多雨、潮溼的地區發病尤為嚴重。主要危害果實,也可危害枝條和葉片等。初期果面上出現淡褐色小圓斑,迅速擴大,呈褐色或深褐色。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5、褐腐病:百香果褐腐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果實,發病條件是高溼(94%以上),適溫(18-23°C),光線不足,果園偏施氮肥,排水不良,通風透光差,溼度大發病重。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6、疫病:主要指由疫黴屬真菌引起的。表現為葉斑、果實黃化脫落、枝幹潰瘍和腐爛等,植株受害部位產生邊緣不明顯的黑褐色水漬狀病斑,可迅速引起病部的壞死和腐爛,潮溼時,病部尤其是葉背面產生疏鬆的白色黴層,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疫病可導致對百香果的毀滅性破壞。在全世界廣泛分佈,高溫、高溼地區尤其猖獗。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7、莖基腐病:真菌莖基腐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複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莖基腐爛的一類病害,主要由腐黴菌, 炭疽菌,鐮刀菌侵染引起,病菌在近地面處有傷口(地下害蟲,人工農事操作,噴除草劑等可以引起的傷口)的莖基部侵入,病菌初侵入時出現褐色病斑然後病體逐漸擴大,表皮輸管逐漸被侵蝕腐爛,葉片初期出現淡黃,後逐漸黃萎至全株枯死。該病在大量結果後出現發病症狀。尤其是種植兩年後的植株發病最為嚴重。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排水、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溼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壯,減少莖基腐病。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三、病毒病病害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的區別與防治(圖文並茂)

百香果病毒病的表現為:葉片顏色變淺,呈花葉症狀,稍有皺縮現象。果實花皮或者小且畸形,硬化,果皮厚,果腔縮小,花不育。病株矮化,生長髮育不良。

區別與防治:

細菌性病害是由細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侵害植物的細菌都是桿狀菌,大多數具有一至數根鞭毛,可通過自然孔口(氣孔、皮孔、水孔等)和傷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蟲等傳播,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過冬,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容易發病。

防治措施:對各類細菌病害有準確的認識,瞭解細菌病害的傳播途徑,做好控水、控溼、防蟲口傷口,另外同種藥劑不要連用多次,讓細菌快速產生抗藥性。雨天不要採果,避免運輸環境高溫高溼造成細菌侵害。

真菌侵染部位在潮溼的條件下都有菌絲和孢子產生,產生出白色棉絮狀物、絲狀物,不同顏色的粉狀物,霧狀物或顆粒狀物。這是判斷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據。

防治措施:清潔果園及時將病葉、病果清出園外,深埋或燒燬。輪作換茬,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加強通風采光,禁止漫灌,降低溼度。利用藥劑代森錳鋅、多菌靈、百菌清等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百香果病毒在百香果的整個生長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生, 主要藉由器械或者蚜蟲傳播,管理粗放、蟲害發生較多的果園,發生較為嚴重。病毒病是無法用藥物來治癒,所以應採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措施。

也許這篇文章正是別人所需要的,歡迎轉發或留言!(轉發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