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鍾會算無遺策為什麼識不破司馬昭的套路

三國末期,鄧艾在陰平度險成功之後,緊接著便揮師南下,奪江油、取涪城、克綿竹,最後終於迫使後主劉禪出降,鄧艾進據成都。

而在劍閣的姜維,分析情勢,故意向鍾會繳了械,鄧艾因此痛恨鍾會。對於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鄧艾修了一封書信,致送給在洛陽的司馬昭,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對於魏國的軍隊,在大戰之後,將士疲勞,不宜立即又驅上新的伐吳的戰場,可暫作休整,並進行伐吳的準備;

對已經投降的劉禪,要寬厚相待,建議封他為扶風王,表明投降了的國君依然不失其尊顯的地位,這對尚未投降的吳國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對於吳國,可採取先禮而後兵的手段,派出使臣,向吳國國君孫休曉以利害,勸他投降,這樣便可不戰而勝。”

大將鍾會算無遺策為什麼識不破司馬昭的套路

【鄧艾】

司馬昭讀書信之後,懷疑鄧艾有專權的野心,便先寫了一封親筆信送給監軍衛瓘,然後給鄧艾發去一道詔書,對鄧艾的戰功大加褒揚,同時封鄧艾為太尉。

鄧艾接受了詔書之後,衛瓘將司馬昭那封親筆信交給鄧艾看,信上說,鄧艾所提的各種事情,須要等候朝廷的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施行。

鄧艾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 受。’我既然奉了朝廷的命令全面負責指揮這一次的戰爭,他怎麼好阻擋我?”

於是又作了一封書信,交給使臣帶回洛陽。

當時朝內大臣都傳言鄧艾有謀反之心,司馬昭更加猜疑,正好這時收到了使臣帶回來的書信,司馬昭拆開一看,只見信上寫道:

“鄧艾奉命西征,首惡既已降服,我應當有權處理一些事情,以安定剛剛歸附的民心。如果什麼事情都等待朝廷的命令,道路遙遠,往來遞送,拖引時間。

《春 秋》一書上說:‘大將出徵,只要是可以安定朝廷,有利國家的事,可以獨立作主。’如今吳國還沒有歸附,有可能與蜀相勾結,因此不應該按照平常的辦法行事而 喪失時機。

兵法說:前進不是為了貪圖名利,後退也不畏懼降罪。鄧艾雖然沒有古人那樣高尚的節操,也不願為了避嫌疑而幹出有害國家的事情。特此上報,並要照 此施行。”

大將鍾會算無遺策為什麼識不破司馬昭的套路

【司馬昭】

司馬昭讀完信後十分吃驚,連忙同賈充商量說:“鄧艾居功自傲,一意孤行,謀反之心已經暴露了,怎麼處理才好?”

賈充說:“主公為什麼不給鍾會一官職,利用他來挾制鄧艾呢?”

司馬昭接受了他的建議,派出使臣,奉了詔書,封鍾會為司徒,同時命令衛瓘監督這兩路軍馬。另外又單給衛瓘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他同鍾會一起監視鄧艾,以提防他謀反。

給鍾會的詔書同樣是先大大地誇讚一番他的戰功,並封他為司徒。

鍾會受封之後,便將姜維請來商議道:“鄧艾的功勞比我大,又被封為太尉,現在司馬公懷疑鄧艾有謀反之心,因此命令衛瓘為監軍,讓我去對付他。姜兄有何高見?”

姜維說:“我聽說鄧艾出身低微下賤,小的時候給農家放牛,現在僥倖從明平抄小路,立下了這個大功,不是他的主意有什麼高明,實在靠的是國家的福氣;

要不是將軍與我相拒於劍閣,鄧艾怎麼能立這個功?現在他想把劉禪封為扶風王,這是想要討蜀地人的好,他那謀反之心不用說也看得出來。司馬公之懷疑是很有道 理的。”

這番話很讓鍾會高興。

大將鍾會算無遺策為什麼識不破司馬昭的套路

姜維又說:“請讓你身邊的人退下,我有一件事要單獨報告你。”

鍾會便讓身邊的人全都走開。姜維從懷裡取出一幅地圖交給鍾會, 並對他說:“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將這副圖獻給了先帝劉備,並且說:”成都一帶,沃野千里。百姓充裕,國家富足,是建立霸業的好地方。’先帝因此才以成 都作為基地,現在鄧艾佔據了這裡,他的野心怎麼會不膨脹?“

鍾會大喜,又指著地圖詳細詢問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勢,姜維全部告訴了他。

鍾會又問:”用什麼辦法 可以除掉鄧艾?“

姜維說:”應該乘著司馬公懷疑他的時候,趕快上表,報告鄧艾謀反的種種行為;司馬公必然會命令將軍去討伐,這樣便可一舉將他拿下了。”

鍾會聽了他的話立刻派人送表章去洛陽,說鄧艾目無朝廷,為所欲為,結好蜀地的官民,早晚便要謀反。這個消息使得朝中文武大臣十分吃驚。

鍾會又派人在半道上截獲 了鄧艾給朝廷的表章,然後模仿鄧艾的筆跡,改寫成十分傲慢無禮的口氣,以此來證實自己誣告的正確。

大將鍾會算無遺策為什麼識不破司馬昭的套路

司馬昭見了鄧艾的表章;又派遣賈充 領3萬人馬向斜谷進發,自己同了小皇帝曹奐御駕親征。

西曹掾邵悌問道:“鍾會的兵力,比鄧艾多幾倍,只要讓鍾會去收服鄧艾便完全可以了,又何必讓主公親自 出馬?”

司馬昭笑道:“你忘了前些日子對我說的話嗎?你曾經說過,鍾會必然會謀反。我這一次出征,不是為了鄧艾,實在是為了鍾會。”

邵悌笑著說:“我怕大人忘了,才故意這麼問。現在既然有了這麼個打算,一定要嚴守秘密,千萬不能洩露。”

司馬昭同意他的意見,於是便率領大軍出發。當時賈充懷疑鍾會可能謀反, 悄悄地對司馬昭說了。

司馬昭回答:“這一次派遣你出征,我難道也要懷疑你嗎?先到長安,自然一切都會清楚。”

此乃司馬昭一石三鳥之計。

這種計策最早見於《隋書· 長孫晟傳》,書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周有一名武將長孫晟特別善射。

有一次他看見兩隻雕爭一塊肉,就一箭射過去,兩隻大雕一起掉了下來。後人概括為“一箭雙 雕”,比喻採取一種措施,得到兩種好處,或者做一件事收到兩方面的效果。

一箭雙鵰又稱一石二鳥,就是指出一個招數,擊倒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敵人。行使這個計謀並不簡單,也不容易,因為面臨的是幾個對手,稍一不慎,就要惹禍招災。

但司馬昭一石三鳥,不可謂不高明。

大將鍾會算無遺策為什麼識不破司馬昭的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