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而現在卻不行了?

迷亂的小八戒

現在不能登月,主要就是缺錢,再就是美國航天局內部管理混亂,把土星5號火箭設計圖紙弄丟了。

一、錢的問題

冷戰時代美國與蘇聯對峙期間,很多國家航天航空工程是不惜成本的,包括登月計劃。

阿波羅登月計劃前後總造價高達2000億美元(換算成現在的美元價值),2000億美元在航天領域是什麼概念呢,2018美國航天局預算207億美元,中國和俄羅斯航天局預算都是在20億美元左右。即阿波羅登月計劃相當於美國航天局10年預算,中國和俄羅斯航天局100年預算。

所以在月球沒有發現什麼高價值的東西,或航天技術的進步讓登月成本極大降低,這麼高的登月費用,是現在世界各國無法承受的。

二、管理混亂

很多人都以為美國航天局把土星5號火箭設計圖紙弄丟是個笑話,只有真正做過管理工作的人才會明白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土星5號火箭設計圖紙及相關設施的設計圖紙加起來幾個倉庫那麼多,那時候不是現在,什麼都可以儲存在計算機裡,那個時候都是紙質圖紙。

幾十年不用的紙質圖紙佔用幾個倉庫的空間,在哪個公司都是不會同意的事情,哪個公司都沒有這麼多富餘的倉庫,中間有新的東西需要存進倉庫,舊的東西挪來挪去那都是常態,幾十年前的東西沒有幾個人會把它當作寶貝,在挪動過程中丟失一些圖紙,甚至一些人拿來取暖擦屁股都是有可能的事情,或者某個人當作過時的技術私下賣給某個國家都有可能。

幾十萬張圖紙少一些有誰會知道。

永遠不要高估官僚機構的管理水平,包括美國。


寰宇軍事科技頻道

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經說過, 阿波羅計劃就像買了一輛昂貴的汽車, 開出幾個短途的車, 然後把它放在車庫裡度過餘生。

這表明阿波羅並不是一項單純的科學領導的活動。 因為他們還把所有的任務都保持得很短, 只研究了每個著陸點周圍表面的一小部分。

要知道阿波羅計劃基本上有兩個主要目標:

政治目標——儘可能多地讓宇航員登上月球——並將他們安全送回地球。

科學目標——儘可能多地瞭解月球。

但在某種程度上, 這兩者是不相容的。 政治目的最好是一踏上月球就立即將宇航員送回地球, 因為每一次都是一個額外的風險, 他們可能不會活著回來。

而為科學目標, 他們希望有人在月球上學習數週甚至更長時間。

每個任務也存在著一個或多個宇航員無法返回的風險。 那麼, 你在什麼時候停止呢? 每次你做一個新的阿波羅計劃時, 你都會增加失去一名或多名宇航員的機會。

雖然阿波羅17號的系統更加可靠, 但它仍然不像開車上班或坐飛機。 這些任務風險很大, 任何任務都可能導致宇航員死亡。

事實上, 我們之所以不能重返月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隨著冷戰結束,當年的政治目標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這些政治目標哪怕在當年也阻礙著我們對月球的探索。

事實上,我們對月球瞭解並不多。 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最後一次任務, 因為那是唯一一個有地質學家的一次。其他宇航員基本上是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員, 他們不比你我更像地質學家。 他們盡了最大努力, 但沒有人能代替一個合格的地質學家。所以我們有很多石頭。 但不是通過訓練有素的地質學家精心挑選的岩石。 這些只是來自最後一次阿波羅17號任務。


低熵製造機

為什麼,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而現在卻不行了?

這應該是很多人都在疑惑的問題。要知道,人類上一次登上月球是在1971年12月11日,至今已有46年了!

就在2016年12月中旬,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太空政策指令,宣佈美國宇航員將重返月球,並最終前往火星!

那麼,當年美國為什麼要突然叫停“阿波羅登月”計劃?經過40餘年的討論,人們得出了兩個結論:

一、探索太空只是其次,與蘇聯對抗才是關鍵

1947年至1991年,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冷戰”可謂全球聞名,兩者在“太空競賽”方面更是都的如火如荼。

但太空競賽並不是那麼好維續的,它對資金、人力等的消耗實在巨大,而1955年至1975年間的越南戰爭,更是那個時間段美國耗時最長、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場戰爭,實在難以讓美國繼續維續地球以外的競賽。

二、原本登上月球就是假的,後面沒精力再編下去了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阿波羅11號登月造假這一傳言。然而,如果你看過詳細的分析論斷後,你會真的開始懷疑,阿姆斯特朗究竟有沒有登上月球?

2000年,墨西哥《永久週刊》科技版刊載了俄羅斯研究人員亞歷山大戈爾多夫發表的題為《本世紀最大的偽造》的文章,對美國“阿波羅”登月拍攝的登月照片和錄像提出質疑。

從文章看,戈爾多夫一共提出了六大質疑點:

1.美國宇航員插在月球表面的國旗正在迎風飄揚,而月球上是沒有大氣的,因此根本不可能有風,更不會把國旗吹的飄起來;

2.在所有影像和照片中,沒有任何一個太空背景畫面中有星星;

3.在有“物品影子”的畫面中,各個物品的“影子”朝向是不同的,而因太陽照射所呈現的陰影應該是同一方向;

4.所有影像和照片中,宇航員登陸月球瞬間的動作的全景畫面並沒有被記錄;

5.影像中,宇航員行走的感覺與在地球上一樣,而月球上實際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如果普通人在地球上跨一步的長度為1米,那麼宇航員在月球上每跨一步應該有5至6米;

6.影像中,登月設備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其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落地速度與在地球上的落地速度是一樣的,而這一現象如果真的發生在月球上,其落地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

除此之外,有人發現,當時拍攝相機使用的是膠捲,而當溫度達到66°C時膠捲就會捲曲失效。月球白天的表面溫度可達121°C,不可能拍的出照片。

最致命的是,2007年,日本月球探測衛星“月亮女神”探測器在經過阿波羅15號和17號著陸區的上空時,沒有發現任何登月設備和人類活動的痕跡。這一發現,幾乎直接判定,美國在登陸月球一事上,造了假!

而如果真是造假,那麼,就不存在題中所提到的,人類四十年登上月球而現在登不上去這一說了。


鎂客網

你問,為什麼,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而現在卻不行了?


從科技的角度來說,以前可以,現在也可以,不僅如此,如果現在要登月,應該比以前靠譜得多。


美國宇航局的負責人在冷戰後表示,當年的登月計劃,就跟坐在冰箱裡穿越太平洋一樣,是非常冒險的。在那個年代,無論是我們對天文學的瞭解,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都是比較落後的,之所以會有登月這樣的壯舉,是因為冷戰,蘇聯已經第一次把人送上太空了,美國還不趕緊想點辦法,差距就被拉大了。


登月不是登山,是一個非常耗錢的事情,冷戰期間,因為有蘇聯這個假想敵的存在,所以在這方面的開支幾乎不計成本,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了,再這麼玩,納稅人就不答應了,放在教育,醫療,公共設施上面的錢都不夠,還登月,所以登月這個事情並非做不到了,而是,成本太高,登不起了。


登月是人類的壯舉,或者我們應該慶幸,人類在那一場競爭中並沒有直接上炮彈,而是把精力和錢,都花在了這樣一件看上去甚至有點傻的事上面,所以我們才能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看到這個人類生存了幾千年的星球,所以阿姆斯特朗才會說出,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所以我們才會有世界上第一個從地球以外的星球來到地球的人,也就是另一個宇航員,奧爾德林。


今天的人們更精明瞭,也許很難再做出一些看上去如此“不划算”的事情了,但是,曾經的這份光榮,還是永遠的記錄在史書上,並且,屬於全人類


超級王登科

我前幾年工作的時候剛剛開始健身,對健身有很多錯誤認知。

比如當時覺得健身一定要練出腹肌,而鍛鍊腹肌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據說是做平板支撐。

於是我就和幾個同事,一直在公司裡邊利用工作休息間歇練習平板支撐,希望能夠七天或者三十天或者一百二十天練出腹肌。

過了很久,腹肌一直沒練出來,腰竟然還挺疼了。

記得當時最久一次的平板支撐我堅持了六分鐘。一般人大概堅持三十秒就不行了,經過練習可能可以堅持兩分多吧。所以我的六分鐘雖然不算特別優秀的成績,但的確說明我當時的鍛鍊還是挺刻苦的,只是仍然沒有得到腹肌。


現在我已經堅持科學健身好幾年了,腹肌若隱若現,比以前強了一點,但是我的認知有了一些提升。

我開始知道腹肌並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一個人擁有腹肌也不代表擁有完美身材。因為擁有腹肌要求的是你的體脂率足夠低、腹部肌肉的分離度足夠大,就好了。而這些都只是健康身體的其中一部分罷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單純追求腹肌並沒有什麼意義。

另外呢,平板支撐,作為一個鍛鍊核心肌群(深層肌肉)的動作,並不能增大你的腹肌,也不可能多少天就練出腹肌。

所以我一共犯了兩個錯誤:

  1. 第一個錯誤是誤以為平板支撐可以練出腹肌

  2. 第二個錯誤是誤以為健身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腹肌。


現在的我已經不這麼想了,可是如果現在你問我還能不能再做個六分鐘的平板支撐,當然可以了。

我現在趴下立刻就可以做一個六分鐘的平板支撐,但是非常辛苦,對腰部也沒有什麼好處,我幹嘛要這麼做呢?

我是為了向誰證明我有這個能力呢?已經沒有意義了呀。除非你給我一大筆錢,讓我去給你表演一個六分鐘的平板支撐。


同樣的道理,人類登上月球這件事兒就跟做六分鐘平板支撐一樣的,它對於人類本身的科技進步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影響。

  • 就好像腹肌並不能提高你的身材水平,它只是你身材變好之後的一個自然而然就會滿足的指標而已。

  • 人類文明進步之後自然會有登月的能力,但登月行為本身並不提升人類的能力。

冷戰期間,蘇聯和美國雙方為了證明自己有實力,對對方形成威脅,所以搶著要向人類證明可以率先登上月球。

這好比兩個好鬥的男生在同一個喜歡的女生面前搶著做六分鐘的平板支撐,從而證明自己是一樣的。

但現在沒有這個必要,冷戰已經結束了,幹嘛還要頻繁登月呢?

登月是需要巨大的成本的呀,而且登月這個行為本身並不能帶來任何實際的收益,沒有必要去做,不需要向別人證明曾經已經證明過的東西。


科學家種太陽

不是不行了,是不經濟。

50年前,美蘇為了展現國力,提升科技水平,贏得冷戰勝利,所以動用國家力量來實施的登月工程,其結果是美國成功登月,蘇聯點錯科技樹最終失敗。

不過美國的幾次登月也是耗費了巨大的資金的,結果獲得的科學資料並不足以覆蓋這些費用,所以最終終止了登月行動。

從那以後,當時的登月技術或是轉為其他用途,或是被封鎖起來,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無法構成完整的製造鏈了,因此無法隨時恢復登月飛行器的製造。這就像美軍的F22戰鬥機神產線一樣,一旦停產,就很難恢復,人才、技術、設備都耗散掉了,重新組合起來需要不亞於重建的投入。

再說呢,當時的技術其實已經落後了,尤其是電子技術,當時還是電子管為主,剛出現二極管技術的時代,而現在早已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所以再費精力重組落後的生產線,也屬於腦殘了。

目前來說,其實無人登月是更好的選擇,中國的嫦娥玉兔就是好例子,一次無人登月提供了人來有史以來最清晰的月面照片,這比載人要經濟的多。

不過呢,目前中國復興大業還是需要載人登月的,這個是戰略必須,所以中美目前都在積極籌劃新的載人登月計劃。

未來,只有在月球上發現有經濟價值的商業模式,大規模的登月才有必要性,比如月球氦3的開採利用,或者發現最夠支持農業的水資源,和相關的耕種方法。

無利不起早,其實也適合無利不登月!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美國當時的登月是好萊塢實現的,這個目前還無法確認,僅做一種談資吧。


科幻直通車馮志剛

如果一個人十年前登上了珠穆拉瑪峰,你會問他,為什麼你十年前可以,現在就不行了麼?應該不會的。反過來,如果你個人十年前登上了珠穆拉瑪峰,那麼是否有必要現在再登一次?如果沒有別的原因,應該也不會的。



登月就是這樣,當時正是美蘇爭霸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在各個領域展開競賽,尤其是軍事科技領域。能夠搶在對方前邊率先實現飛出地球,乃至到達月球,對於全球話語權爭奪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這個登月計劃從一開始就是有強烈的著政治目的。 宇航員在太空船外一共停留了兩個小時一刻鐘,收集了21.5公斤的月壤帶回地球。


不過一旦登月完成。再次登月的動力就小很多了。


在技術方面,登月技術並不成熟,後期美國航天史出現過幾次大的事故。從預算方面,既然失去了和蘇聯的爭霸關係,也就很難再讓美國政府再出預算,做這樣一個短期內並不會產生回報的事情。不過這不代表現在技術不行或者退步。


現在美國已經把眼光放在火星,中國也有對月球的探、落、回工程。相信十年之內,我們又會看到人類踏足地球之外的星體。


科技行者

四十幾年前,張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會爬了,那麼為啥他現在不爬了呢?

因為隨著張三長大成人,會走會跑會開車了,平時就沒必要再爬了嘛。

登月也是同樣道理。宇宙那麼大,月球只是我們身邊的衛星。登月就好比剛學會爬,後面的路還長著呢。

首先,不需要為了證明可以登月而去登月。

在需要的時候,一個成年人也可以爬,在需要的時候,人類也可以登月,但是沒人喜歡爬著去上班上學,也沒人會為了證明自己小時候學會了爬,而在大街上爬給別人看,所以也沒必要為了向一些人證明登月不是陰謀論而去登月。

其次,月球探測不一定需要派人登月才能做。

為了保證宇航員的安全,載人的航天任務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資源,而且宇航員也要吃飯睡覺,還可能會想家,在有些任務上人可能並不如機器做的好。

現在有比派人去月球更好更有效的月球探測方法,比如發射繞著月球飛的人造衛星(比如我國的嫦娥一號、美國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等),或者讓無人月球車(比如我國的玉兔號月球車)去測量分析等。

今年我國還將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和中繼衛星“鵲橋”,將實現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進行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據新華社報道,遠望6號船5月5日上午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赴太平洋某預定海域執行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海上測控任務。

↓玉兔號月球車,圖片來自國防部網站↓

最後,登月只是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步,後面還有登陸火星、飛出太陽系等更為艱鉅的任務呢。

地球上的資源和人類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如果都放在如何爬上,那人類就會一直在地球附近轉圈圈。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說登月是人類的一大步,但是也只是一步而已,人類探索宇宙的路還很漫長。當小孩子學會爬之後,就會迫不及待想要學習走和跑,人類也有這樣向外探索的衝動,火星探測就是其中之一。

美國宇航局發射好幾個火星探測器,現在就有火星車在火星上工作。昨天(2018年5月5日)他們還發射了一臺新的火星探測器InSight號,要六個來月才能到達火星(光是看這麼長的路程就可以知道火星比月球難登陸吧)。

↓InSight號會探測火星內部,圖片來自NASA↓

2020年美國宇航局還會把新的火星車送上火星。除了美國宇航局,其他國家和一些私人公司也在進行自己的火星項目,不久的將來人類也許會在火星上漫步,真正登陸到另外一顆行星的表面去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分享和關注。

如果您有感想,請留言多指教。


喬小海

1800多年前,西晉有兩個鉅富,一個叫石崇,一個叫王愷,他們在史書上留下了一段鬥富的“佳話”。

那他們倆究竟有多富呢?根據記載,王愷家裡刷鍋用的都是飴,也就是麥芽糖的糖水;石崇一聽這還了得,就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接著跟進,用絲綢編織了兩道馬路欄杆,石崇就搞了個更長的。因為王愷是外戚,就是皇帝孃家的人,所以後來乾脆司馬炎都出動了,給王愷站臺……

這些鬥富的經歷,放到現在還有人做嗎?馬雲和王健林如果鬥富,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嗎?顯然不會,恐怕腦殘富二代炫富,都不會這麼low。別的不說,單是絲綢浪費在道路上,哪怕是迎接重要外賓,都是一件會被普通百姓咒罵的行為。更不用說,飴糖水刷鍋,根本就刷不乾淨,還會造成細菌滋生。

可這是因為這些鬥富的事情,現代人做不起嗎?恐怕一個千萬富翁就能秒掉石崇和王愷吧?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看待近半個世紀前的人類登月,必須要考慮到當時的背景——美蘇爭霸。

這個背景就自然而然地導致了一個結果:非理性。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牛X的,其中最關鍵的兩條,一是政治陣營,二是科技與軍事。政治陣營是為了拉攏小弟,而科技與軍事則是實打實的叫板。

這種叫板是不考慮實際收益的,和石崇與王愷一樣,以鬥氣為主,那就很容易做出一些超出自己所在時代的行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送人上天的技術才剛剛開始發展,送到月球並返回,就更加不容易了,即便對於美國而言,我們目前已知的一些信息也告訴我們,他們為了載人登月,耗費了太多的精力與金錢,至於換回來多少價值,who cares?這倒不是說登月就沒有價值,相反,登月成功,讓人類的科學與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對當時而言,這些真不是什麼考慮的籌碼,最重要的籌碼就是,要趕在蘇聯人之前完成。

這其實也就能解釋,美國人在多次登月之後,為何會自己放棄這個工程,把宇宙探索換到其他方向。

這絕對不是說現在就不行了,只不過除了中國還在嘗試以外,美國沒啥動力,而其他國家確實沒這個能力。就算是我們在努力登月,也和當時的情形不同,我們並不需要掐時間,不用和任何人競爭,只要慢慢地根據自己的節奏走就可以了,少犯錯,少花錢,多想想怎麼收益,這才是最優選的考慮。


分子美食家

首先,討論美國登月是否是個騙局是個很幼稚的想法,美國作為最現代的國家,擁有極其成熟的政府和無孔不入的監督機構,如果質疑這樣的國家的航天行為,那簡直是滑稽。阿波羅登月工程前後耗資幾千億美金(按現今匯率大致測算),佔美國當年全國科研經費的五分之一,這筆錢的支出,美國有立項、審批、審核等極其繁瑣的審批流程,豈能作假?這項工程調集了美國大量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數十萬人參與,幾乎是美國史無前例的“舉國辦大事”。

登月行為,說白了就是美蘇爭霸、激烈競爭下的政治行為,而且面對蘇聯的威脅和載人航天的突飛猛進,美國朝野、政治精英、社會輿論都取得了驚人的一致,舉國參與,當然也獲得了大量的月球一手資料,其中很多科技成果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人類至今受益。但也就僅限前幾次登月。

登了幾次月,美國炫耀國力、彰顯實力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已經和蘇聯遠遠的拉開了距離,然後美國又搞了星球大戰等計劃,航天飛機、火星探測、國際空間站、旅行者號……都遠遠地甩開了蘇聯,倒是蘇聯,最終在各種競爭中不堪重負,轟然倒地,解體了。

一句話,探月工程實在太燒錢了,幾十年前獲得的很多資料還鎖在美國NASA的庫房裡沒研究,啥時候NASA把這些好好研究透了再說,不過NASA兩手一攤,每年就那麼點預算,我還能幹嘛?一次登月,至少是千百億美金的投入,現在的美國,根本承受不起。而且美國人也不是太關注了,那國會也不可能再增加對航天事業的撥款。

當年的登月,除了科研,就是一種形象面子工程,但登月的實際價值真沒什麼,至少現在看起來沒什麼,登月看不到現實利益,月球上就算有資源可以用,但怎麼帶回來?那就要花更多的資源和金錢,更多的時間來研究,那更是一筆看不到希望的巨大投入,美國國會怎麼可能同意,反正炫耀實力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適可而止吧,難不成再燒幾萬億美金?那美國人還過不過日子了。

接下來登月,就只能寄希望於我們的系列探月工程了,當然如果我們在這個方面有了巨大進步,美國人肯定會加速搞火星計劃,美國人看來一直需要有個對手刺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