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宮鬥劇誤導你—真實的後宮世界

每當提起古代帝王,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或者“後宮佳麗三千人”,而實際上,歷朝歷代都有後妃制度和嚴格的選拔標準,依照這一標準挑選出來的妃嬪數量未必能達到三千,但整個後宮的妃嬪選取卻有有一套嚴格的制度的,絕對不是電視劇中那隨意的。

等級森嚴的後宮世界

別讓宮鬥劇誤導你—真實的後宮世界

中國古代帝王妻妾又分若干等,如同朝廷中的大臣有不同官職,不同等級的妻妾享受不同俸祿。後宮妃嬪制度隨皇權制度的完善而完善。

夏商以前,帝王靠的是以德服人,以才治國,因此帝王生活並不奢靡,后妃制度也相對簡單。據《通典·職官·后妃》記載,帝嚳、堯帝均有四妃,嫡妻為正妃,其餘為次妃;舜帝僅有三妃,不立正妃,三妃並稱夫人。

夏朝開始進入奴隸社會,帝王的后妃制度有所發展,妻妾共十二人,春秋有“天子娶十二女”即指夏制。商朝法制為帝王可娶妻妾三十九人,尊者為正妃。周朝以周禮中的“古者天子後立三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為禮制,帝王妻妾共一百二十一人,嫡妻為皇后,乃後宮之主,其餘按尊卑依次分為夫人、嬪、世婦、女御五等,和外朝六官制度相對應:“三夫人”位同三公、諸侯;“九嬪”位同九卿、“二十七世婦”位同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御妻”位同八十一元士。皇后總領後宮妃嬪,如同皇帝在朝廷中的地位,因而,歷代後宮中因為爭奪皇后位置而出現的故事也特別豐富。“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喪、祭、賓客;女御序於王之燕寢”,不同等級的妃嬪各司不同職責,等級分明,分工明確。史書所載為禮制,具體到不同帝王均有所增減,並非完全按照禮制而為。歷史遙遙,很多事實都湮沒在古老歲月中,後宮等級明目之繁多常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僅借一鱗半爪的文字對此有些初步的瞭解。

秦漢時期后妃制度大體相當。秦朝兩代而亡,後宮制度尚不完善。漢承秦制又比秦完善,基本上確立起封建王朝後妃制度的框架,以後各朝後妃制度在漢制基礎上增減。西漢初,正妻皇后以下依次設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按名號僅次於呂后,僅一級之差,權力卻有天壤之別,呂后有權力讓她去舂米幹粗活甚至虐待其至死。漢武帝時期,皇后之下設婕妤,漢元帝時昭儀僅次於皇后,婕妤又在昭儀之下,其餘名分也有不同程度更改。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生性儉樸,鑑於東漢外戚專權、後宮爭寵等弊端,裁減后妃等級,降低后妃俸祿,后妃僅分為皇后、貴人、美人、宮人、采女,貴人俸祿不過粟十鬥而已,貴人以下沒有俸祿,只是歲時賞賜。魏晉時期政權交疊,各朝後妃等級以漢製為基礎,均有不同增減。

隋唐時期,后妃等級有所變化完備。皇后之下依次為貴妃、淑妃、賢妃,此為三夫人,享一品俸祿;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此為九嬪,享二品俸祿;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代二十七世婦,婕妤三品,美人、才人四品;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為八十一御妻,分別享五品、六品、七品俸祿,另有女官負責宮中雜事。大唐盛世,帝王的妻妾享盡盛世榮華,后妃等級詳盡而完備。

宋、元、明、清參照唐朝後宮制度,但是各自有所損益。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貧寒,建國之初禁止豪奢,因而後宮妻妾數量、女官人數都相應減少,因此明朝的後宮只設到妃,嬪以下取消,宮女得到御興後可晉升為妃。清朝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等數量不定。

每當提起古代帝王,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或者“後宮佳麗三千人”,而實際上,歷朝歷代都有後妃制度和嚴格的選拔標準,依照這一標準挑選出來的妃嬪數量未必能達到三千,但整個後宮的妃嬪選取卻有有一套嚴格的制度的,絕對不是電視劇中那隨意的。

奢侈的明代帝王大婚

在明代,帝王大婚是極為隆重的典禮,程序煩瑣而複雜。只有在登基前沒有娶妻的皇帝,才能舉行大婚。明神宗朱翊鈞娶皇后王喜姐的婚禮,僅織造費用就花掉了九萬多兩白銀。《禮記》中記載,男女婚姻要經過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親迎”。到了婚嫁時,皇帝也和普通人家一樣,只不過儀式更為隆重罷了。

別讓宮鬥劇誤導你—真實的後宮世界

所謂納采,即議婚,男方請媒人前去提親。古代的風俗,媒人要拿一隻大雁做見面禮。皇帝提親,自然不會只拿一隻大雁,而是備下厚禮。女方收下禮物,意味著同意議婚,雙方可以進一步商議婚事了。問名,即詢問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女方答應議婚後,男方要主動將寫著男子姓名和出生日期(生辰八字)的庚書送到女方家,並索要女方的庚書。還要請算命先生推算命相是否合適,合適才能做親。

  • 納吉,即訂婚。一旦算命先生說雙方“八字”相合,男方就正式準備禮物,請媒人帶著聘書去女方家求婚。女方收下禮品,就算是同意了這門親事。同時,女方要回復聘書作為憑證。

  • 應徵,即送聘禮,正式訂婚。男方要選擇吉日,帶著禮物,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正式訂婚。女方要送給男方偶數的禮金,女子還要通過媒人送給男子自己親手做的女紅,作為定親信物。

  • 請期,即商議婚期。男方先請人選擇日期,然後寫“請書”,請媒人送給女方,詢問女方對於婚期的意見。如果女方沒有異議,雙方就開始商議娶親時的相關事項。

  • 親迎,即迎娶新娘。也是六禮中的最後一項。

皇家的禮儀都要由禮部官員擬定並負責執行。從納采、問名開始,禮部官員就忙個不停。一系列禮儀都要在乾清宮完成,送給女方的禮物也要公開展示。到了吉時,皇帝先接受百官的朝拜,然後派兩名使者帶著儀仗隊和鼓樂隊去未來的國丈家宣讀詔書。國丈必須在大門口跪著迎接使者,奉旨並接受禮品,並把女兒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交給使者。禮儀結束後,還要款待頒詔的使者。使者吃過飯後,將女方的生辰八字帶回宮,交給司禮監太監,任務就完成了。司禮監太監再去向皇帝彙報情況,皇帝再將得知的情況告訴大臣們。一系列煩瑣的禮儀結束後,終於到了親迎這一天,皇宮和國丈府中每個人的情緒都到了高潮。早在婚禮的前幾天,新娘就和侍女們反覆試驗妝容。婚禮前夜,新娘要沐浴化妝,梳髮髻,打造出一個端莊的形象。

迎親隊伍到達國丈府後,並不急著接走新娘,而是由錦衣衛轎伕把皇后的禮輿和龍亭抬到前院,換太監抬到後院的繡樓前,按欽天監太監規定的方位停放。新娘穿上皇后禮服,戴好鳳冠霞帔,接受皇后的金冊和金寶,然後回到繡樓等待吉時。吉時一到,新娘登上禮輿,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地穿城進入天安門,從午門正中的門洞進入紫禁城,到達乾清門。新娘則在導引下進入坤寧宮,行大禮,入洞房。

皇帝的洞房也以紅色為主:門上貼紅喜字和對聯,床上掛百子帳,床上鋪百子被,床頭還要懸掛大紅色繡著龍鳳雙喜的帳幔。入洞房後,皇帝和皇后先要祭拜天地和祖宗,然後行合巹禮,也就是喝交杯酒。據說過程相當複雜,先由新娘斟酒一杯,遞給新郎;新郎抿一口,交給新娘,新娘一飲而盡。然後由新郎斟一杯酒,交給新娘;新娘抿一口,還給新郎,新郎一口喝乾。

接下來,侍寢的宮人將皇帝帶走,脫下禮服,換上便裝。皇后則被宮人引入帳內,脫去禮服,再將皇帝引入帳內,兩人才開始花燭之夜。

大婚後,皇帝還要帶皇后祭拜列祖列宗,拜詣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要設宴祝賀。皇后也要帶著妃子們叩拜皇帝,表明自己後宮之主的身份。

每當提起古代帝王,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或者“後宮佳麗三千人”,而實際上,歷朝歷代都有後妃制度和嚴格的選拔標準,依照這一標準挑選出來的妃嬪數量未必能達到三千,但整個後宮的妃嬪選取卻有有一套嚴格的制度的,絕對不是電視劇中那隨意的。

清代的選秀制度

在入關前,清朝的皇帝娶妃是沒有規章可循的。出於政治的考慮,很多蒙古公主嫁給皇帝,用聯姻的方式維繫兩個民族的結盟。我們都很熟悉的孝莊太后(原名布木布泰)就是如此。史料記載,陸續有女子嫁給皇太極,以至於皇太極即位後,冊封了崇德五宮后妃,又稱為五大福晉。其中,皇后居中宮清寧宮,排名居首;東宮宸妃居關雎宮,稱為東大福晉,排在第二位;西宮貴妃居麟趾宮,稱為西大福晉,排在第三位;次東宮淑妃居衍慶宮,稱為東側福晉,排在第四位;次西宮莊妃居永福宮,稱為西側福晉,排在第五位。這位莊妃也就是布木布泰。可見,皇太極後宮中地位比較高的頭銜只有皇后和妃,沒有其他的稱謂。

別讓宮鬥劇誤導你—真實的後宮世界

入主中原後,清朝很多制度都源自明朝,包括后妃制度。順治年間,禮部官員將明朝的后妃制度加以總結提煉,制定了清朝的后妃制度。順治帝雖認可了這個制度,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推廣。康熙帝時重新制定嬪妃等級,規定皇后居住在中宮。皇后以下,設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嬪八名。另外,還設數量不定的貴人、常在、答應等低級的宮女。嬪妃們分別住在東、西十二宮裡。

除了這些,清朝還有自己獨創的選秀女制度,保障了皇帝的后妃來源。每三年,凡是在旗籍的十三歲到十六歲的健康女子,都必須到有關部門登記,以備選秀女活動。年滿十三歲的女子稱為“及歲”,超過十六歲的則稱為“逾歲”。逾歲的女子一般不再參加選秀女,但如果適齡時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錯過了,那下一屆必須參加,否則朝廷要予以治罪。及歲的女子如果還沒有參加選秀女就出嫁,也要被治罪。即便是女子有身體方面的問題不適合參選,也要層層上報,直到皇帝審批通過,才能免選

每次選秀女時,由戶部選擇日期並向皇帝奏請,得到批准後就開始籌備。道光年間的一次選秀女是這樣進行的:每天選兩旗,按照人數多少進行分配。在選秀女的前一天,參選的兩旗參領要先排車。比如,要選正黃、鑲黃兩旗的秀女,那參領就要將本旗的秀女按照滿族、蒙古族與漢族的差異分成三組,每一組又按照年齡大小排好隊,然後秀女的車子才能動身。滿族在前,其次為蒙古族,漢族在最後。車上掛著兩盞燈籠來表明秀女的身份。傍晚時車子才能開動,晚上到達紫禁城的神武門,秀女們下車進宮。

相關人員引秀女們在順貞門外等候,那裡有戶部官員進行組織。官員將她們分為五人一組,屆時由太監一組一組地引入宮內。進去後,秀女們站成一排,無須下跪。皇帝和太后挨個相看,把看中的秀女的名牌留下,叫作留牌子。留牌子的秀女還要再度被相看,如果第二次皇帝和太后都沒有看中,就叫作撂牌子。牌子上寫著秀女父親的名字、旗籍和民族。

秀女們乘坐的車子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經過崇文門大街到北街市,再繞回神武門,這時已經是第二天中午了,選秀女也差不多結束了。參加完畢的人又按照順序登車出宮回家。雖然有一千多輛車,卻井然有序。

凡是獲得了皇帝封號的秀女,就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皇宮,至死都不能出宮另嫁。有的秀女有幸成為皇后,還需要經過大婚,入主坤寧宮(皇后居住的宮殿)。撂牌子的秀女不需要入宮,一般會被指配給親王或者親王的子孫。

入宮的女子也並非進入天堂。後宮鬥爭複雜激烈,一不小心就會落入他人設置的陷阱裡。今日受寵,明日就可能被打入冷宮,淒涼孤獨地度過餘生。更有甚者,自己受處罰還不夠,還會連累家人。選秀女制度發展到後來,富豪之家往往用金錢賄賂相關部門,隱瞞女兒的年齡,或者買下貧家女兒來代替自家女兒。地方官也藉此敲詐勒索,胡作非為,在社會上造成混亂。

《湘綺樓文集》記載了一個秀女在等候被選時大罵皇帝的故事。咸豐九年(1859)冬天,秀女們清晨入宮,在臺階下等候。咸豐帝久久不出,天寒地凍,一位家境貧寒、衣衫單薄的女孩受不了,幾次請示,想先出宮。管事的官員大聲責怪,強行把她留下來。女孩心中怨恨已久,忍不住大聲說道:“朝廷當年確立這個制度,是因為當時是太平盛世。現在外有大敵壓境,內有盜匪四起,城內百姓衣食無著,朝不保夕。然而朝廷卻不徵召賢士,選拔人才,反而今天選妃,明天挑女,這不是無道昏君才做出的事嗎……”在場人莫不目瞪口呆。咸豐皇帝啞然拂袖而去,這一把選秀女好戲給攪黃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