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師的“自我革新”:全英文授課!全國農林院校首屈一指!

王俊儒

教改徵程中的執著行者

31個寒暑匆匆逝去,韶華已過,昔日的風華青年已步入中年,轉眼來西農執教已三十載。無論是專職教師還是參與行政,王俊儒從未離開過他的學生們。

這位有著22年黨齡的一線化學教師,始終牢記學高為師、行為世範的角色意識,懷揣立德樹人、啟人大智的職業操守,以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為己任,執著行進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征程中。足履處處,無不彰顯著骨子裡的那份堅守。

“挑戰傳統”的探路者

1984年還在蘭州大學讀大二的王俊儒拿到了對他的專業而言最為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有機化學》的課本,這是一本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著名教授Andrew Streitwieser等主編,從國外引進、加上輔讀材料足有2000頁的全英文教材,最令大家驚喜的是隨書附贈的3D眼鏡可以使教材中的分子結構圖立體地展示出來。至今他仍清楚地記得透過薄薄透明的鏡片看到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時同學們的欣喜。

“最能打動人的是科學!尤其是科學的精神,而這源自於先進的教學理念!”王俊儒說。中國教育自古提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對學生的要求從來都是“頭懸梁錐刺股”,但是這種學習的“笨辦法”是否依舊適用於今天這樣一個和時間賽跑的社會呢?如何改變學習模式,用“巧勁”、會學習,成了他執教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減少學生額外勞動負擔的教學理念促使他自學動畫製作。於是,在王俊儒的有機化學課上,學生們會看到介紹苯環結構的短片,同時課件對色彩的運用似乎也融入了他的審美,目前正在維也納自然資源和應用生命技術大學深造的2004級生物技術專業孫琳同學記憶深刻:“王老師的PPT有印象派藝術的風格!”

王俊儒“處心積慮”地開始了一場教學“自我革命”。2002年,剛從英國完成學術訪問回國,王俊儒便開始為自己長久以來謀劃的雙語授課做準備,次年,英文有機化學終於面向生物基地班開設。挑戰不言而喻,王俊儒有著更深的考慮:“我們培養的學生是面向國際的,英語必須紮實。”

英文課程的難度是意料之中,王俊儒也做好了準備。創新學院生物基地1503班的申振通印象最深的一堂課就是在講有機化合物的命名規則:“英文的命名法則和中文的差別很大,學起來很費勁,王老師帶著全班同學把課件中的例子逐一講解,讓我們把握其中的重要規律。”

由於全英授課就意味著從老師講授到課件展示,最後再到期末試卷都是英文,無形之中給學生學習的壓力,反而提高了整體成績。在王俊儒的有機化學課上,全神貫注認真聽課成為共識,園林1701班的張焰兮談及上課感受時說:“在王老師課上不認真聽講的後果無法想象,課堂的緊迫感在他把全英文的PPT放出來的時候就有了。”

目前,他創建起了我校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文、雙語和全英文多元化課程教學新格局,引領省級有機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教師,把有機化學課程建設成了省級精品課程、雙語示範課程和省級共享課程。

一名教师的“自我革新”:全英文授课!全国农林院校首屈一指!

學涯跋涉引路人

大學生在今天這個社會,選擇越來越多,社會提供的人生道路遠不止一條。“本科期間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多一些對未來總是有益的,無論是畢業找工作還是以後讀研。”王俊儒說,“有些事情年輕人看得不全面,但老師是過來人,所以要引導。”

在教學中,王俊儒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堅持以師生教學討論會、書面問卷調查等形式,瞭解和掌握我校學生群體學習有機化學的動態,正確引導學生,確立人生理想並逐步實現人生目標。

一方面,王俊儒也相信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更適用於今天的大學生,以此來助推學生學習知識是他的主要手段,當他在課堂上拓展延伸的例子沒辦法讓學生接受的時候,佈置課程論文就能起到輔助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從內心裡認同學業壓力的積極作用,這就有了讓一屆又一屆學生感到緊張的有機化學期中考試。

“考試安排在每年五月初,講到哪裡就考到哪裡,題目靈活,不存在可供學生借鑑的往年試卷,成績直接影響期末總評。有壓力才有動力!”王俊儒笑著說。

而影響課程深度和教學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時間。經過幾次培養計劃的調整,學校各農林生物類專業有機化學課時數從32學時增加到64學時,翻了一倍,課時在農林院校最多,這還不包含實驗部分。

放眼全國農林院校的有機化學教學,王俊儒主講的課程首屈一指,這份從教學寬度和深度兩方面考量後的評價,不僅是對他多年執教的嘉獎,也讓他的角色逐漸發生轉變。

從教30餘年,最讓王俊儒感受深刻的是學生的思維常給他驚喜,這讓他意識到學生的潛力有多麼巨大,也讓他時刻想著自己還能為學生提供哪些資源?

他在課堂上有意選取Science、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的文章給學生閱讀,希望通過最前沿的科技報導來刺激學生的科研興趣,尤其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也將一些國家科技進步獎成果引入學生的基礎實驗教材,引導學生完成創新實驗任務。如以苦皮藤素為代表的科研成果轉化的系列創新性選擇實驗、將駱駝蓬生物鹼的多級質譜測定作為新增大型分析儀器--質譜儀器測定實驗內容,並編入新版《有機化學實驗》教材等,這些內容作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綜合實驗教材有機創新實驗內容,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

一名教师的“自我革新”:全英文授课!全国农林院校首屈一指!

從探路到領路

1987年7月,剛剛大學畢業的王俊儒來到西北農業大學基礎課部任教。三個月後的10月5日,老一輩膠體化學家和教育家虞宏正先生誕辰90週年的紀念活動在學校舉辦。在那場紀念會上,王俊儒領會到的是老一輩教育家將化學理論與農林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思路,這給一名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追求科學與真理的內心又增添一分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農業的情懷,從而貫穿他一路探索教學改革的人生。

為了儘快熟悉授課模式,當時的有機物化教研室承擔有機實驗教學任務有12名教師,同時3-4個班連續上一週,全校40個班持續10多周。“每一名老師的每一堂課都跟聽跟代一遍”是王俊儒參加工作的第一項任務。每每回憶至此,他都會感嘆歲月不饒人:“原先真是不知累!”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研究手段和科研思路不斷成為學術界共識,這也促使王俊儒不斷總結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照他自己的話說,“坐而論道十年,不如起來先行一步。”現在的有機化學課是“三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化學)基礎與(農林)專業相結合,化學與生物相結合。

2009年,學校購進了一批大型分析設備供教學使用,王俊儒覺得時機成熟了。本著“增內容不增課時”的原則,他重新整理了本科生基礎有機化學實驗安排,增加綜合性實驗和設計實驗的內容,單元實驗數量從15個增加到了18個,並引入了有關紅外光譜、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等大型儀器的操作實驗內容。“對於農林專業的學生來說,化學基礎課裡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有機化學和儀器分析。”王俊儒說。

這就是由王俊儒帶領的教學團隊在推廣傅建熙教授的“有機化合物構性相關規則”理論基礎上,引入國際最新模塊化教學理論指導,創建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中心的農林院校有機化學教學新體系在多所農林院校推廣。這些成果固化在《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學習指導》《有機化學實驗》系列教材中,總體使用量已超過14.5萬冊。近10年來,直接使用的教師超過300多人,學生累計超過10萬人,先後有我校、石河子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10餘所大學使用。

多年來,他主參編教材和教輔17本(次),其中主編(及副主編)獲省優秀教材獎2次。主持並參與教改項目和質量工程項目15項,獲精品課程類6個,發表教改論文28篇。2003年至今獲校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3項(次),其中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次,一等獎1次,2006年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當好一塊鋪路石

“身為西農人,不僅自己要弘揚好‘西農精神’,還要向學生們傳播好‘西農精神’。讓‘西農精神’這筆無價財富幫他們步入社會,開創人生。”王俊儒說。他著意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案例內涵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國情懷。

王俊儒有自己的人生標尺:高尚的師德和高超的師能,是教師使命和責任的兩塊基石。前者是人格力量的源泉,後者則是教人求真的保障。他認為,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自身要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又要與時俱進吸納國內外新的科技進展,努力探索多元化教學模式,從素質、學識、技能三方面同步進行創新人才培養。

目前,王俊儒擔任學校教務處副處長,分管全校學生實驗和實踐教學,在周圍人眼中,他始終是個大忙人。

最近,他要加緊錄製具有農林特色MOOC在線課程,為申報國家級在線課程積極準備;同時還要籌劃暑期以及後續基礎化學創新教學研討會的事宜。而一封郵件又讓他意識到在這個技術革新的時代要不斷自我革新的重要性—VR虛擬網絡實驗室的概念進入了他的大腦。雖然虛擬實驗室不可能代替真實的實驗室操作,但學生上實驗課之前的預習就可以以虛擬仿真實驗開展,相比文本材料預習,虛擬仿真顯然會讓預習效果加倍。

學生眼中的王俊儒風趣幽默,課堂上張力十足,身邊同事眼中的王俊儒低調謙和,身上有一種老派知識分子的氣質,然而他的工作卻是時刻朝前的。

“人生是一個大舞臺,三尺講臺是個小舞臺,無論大小,都得認真。我作為一線教師,謹記為師之道,存育人之責,懷護犢之心,潛心教學,傳知塑能,啟智育德,努力盡到高校黨員教師的責任。”王俊儒一字一頓道。

一名教师的“自我革新”:全英文授课!全国农林院校首屈一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