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有哪些缺陷?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老子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的最大貢獻之處,就是

提出了“無”的概念,把人的思想引導到“道”本體的境界裡面,一下讓人的思維豁然開朗。原來我們看事看到的只是局部,這個局部是由看不到的表現為“無”的無限大的系統關係決定的,這就是無限聯繫的系統觀念,老子把這個巨大的系統叫做道,老子的這個系統觀念就是他的“道論”。老子由《易經》的辯證法因素、天道觀,發展了自己的辯證法觀念和道論,這是系統思維的巨大進步。

老子開發了思維的新境界,但也離開了現實的大道,使自己的道論帶上了片面性,也給理解帶來了困難,以致讓《道德經》顯得神秘和高不可攀。我覺得老子《道德經》的侷限性主要有:

一是把道的本質定義為“無”、“”的一面,進而在處理復歸於道的問題上,機械地套用道的性質,在處理有無、剛柔的關係而言,主張柔勝剛、少勝多、無勝有等等,偏離了辯證法的軌道,有執於一端的弊端。

有無、剛柔本來是相對待的一對一對的矛盾概念,老子為他們定出了先後,沒有講究條件的制約,堅持“無”生“有”,“柔”勝“剛”等,所以得出結論,符合道,就要以“無為為本,守柔貴虛。明確自己守道的三寶,其中之一就是“不為天下先”,這顯然有點絕對了。老子辯證法,出堅持以虛靜柔下為主導的“為無為”的辯證法。

這和《易經》主張的陽倡陰和、陽先陰後的辯證觀點,恰恰形成了相反的對照,這樣的辯證法,在處理現實問題方面就沒有《易傳》辯證法思想那樣全面、辯證和靈活,易於被人接受。無生有,柔勝剛,都是有一定的特定涵義和條件的,這個條件不能忽略。比如,第十一章提到的“當其無”,"用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這些比喻就了問題,沒有圍牆房頂,如何會有室中住人藏物的空間?沒有圓輪、輻條、車軸,怎麼會有車輪圍繞旋轉的中心軸線?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這種絕對化的現象,還表現在對事物向其反面轉化的規律,即“反者道之動”,也缺乏條件性的制約。把辯證思維的主導方面指定為陰柔一面,顯示了《道德經》辯證法的片面性。

二是在反對嚴苛統治、禮制、慾望滋長的消極作用的同時,把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簡單化了。

比如,《道德經》把人的慾望簡單化了。重視“實其腹”的“實”,把“民之難治”的原因歸結為“以其多智”,摒棄人的精神生活,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未必符合人在各個階段、各種條件下的貴身養生的規律。根據無為的理念,政治的經濟基礎應該是簡單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肯定人性中慾望的合理性和發展性,推導出小生產是永恆規律的錯覺,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狀況下小生產安居樂業的理想的反映,有一定的認識侷限性和時代侷限性。從中國現代歷史的教訓中,我們似乎能看到這種認識的影子,歷史的規律真是不可違抗,是任何主觀臆測都不能替代和修改的。

再比如,把“自然的概念和狀況簡單化了。《道德經》的本意不尚空談,提出的是人們經世致用的道理。總的方法就是“無為”,“自然而然”。但到底怎麼算“自然而然”,真的僅僅做到“無為就能天下大治嗎?顯然不夠。《道德經》在普通人如何“無為”和“自然”方面,尤其虛化了現實問題的複雜性。

老子學說在刪繁就簡、忌妄作亂為、直達大道本體等方面,對處理系統性關係、全生保身,非常有智慧,但處理具體現實問題,仍顯出了粗的一面,缺乏細的一面的描述。“天下大事皆作於細,這個“細”道,顯得後話難尋。

三是《道德經》的理論和敘述方法表現為“正言若反”,加上帶有一定絕對化的敘述方式甚至思維方式,忽略了條件和具體說明,帶來理解上的巨大分歧、應用上的侷限性。

比如,《道德經》的“絕學無憂。”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類似這樣的等等表述,在研讀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理解,這些理解為自圓其說,均補充了各種條件性的解釋,仍然未必妥當。

老子在《道德經》裡多次強調,他的學說是較難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實際上《道德經》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無奈《道德經》確實有空白待補,有邏輯斷裂處待接,使得一些基本命題模糊不清,留下了缺憾。雖然不能因此而責難老子的簡約和隠曲,但這種表述形式,畢竟對《道德經》的理解帶來了影響。

老子哲學的侷限性,使得老子思想難於成為獨立自足的政治社會理論,被人們普遍接受。從歷史上看,更多的是作為主流理論的補充和修正而發揮作用。

但老子哲學,在全生保身的養生理論方面,相比而言顯得更加成熟和圓融,這大概是老子理論的長短相形的辯證關係,在自己身上的體現吧。


熱帶雨林的午後

由於歷史上的老子有些說不清,普遍認識為寫《道德經》之人為老子,所以“老子哲學”實際就是“《道德經》哲學”。

《道德經》哲學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愚民、愚為政者和自愚上。雖然身處統治階層又並非統治者的老子的愚民、愚為政者之策是從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的樸素願望出發,提出的治國策略,不是建立在欺壓人民基礎上的,而是為了順應自然,使人民生活更安定的策略,是一種迎合“無為”的策略,是符合他推崇的“道”的策略。

《道德經》是愚民策略首創,其辦法就是讓百姓封閉自己,固守田園,固守家園,放棄高標準的追求,與 “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策略配合使用,就會使百姓“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無智無慾”,從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達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這是典型的自我封閉式的閉關鎖國策略,這是一條守舊的策略,是一條讓社會倒退的策略。其實這個策略是必須“為之”的策略。因為按道的規律,社會必然要向前發展,而不是倒退;人類是向智慧化進化,而不是向猿退化,要達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慾”,從而使他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他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是要極力為之才有可能達成的,顯然與“無為”的初衷相悖。

當然,一是老子沒有意識到這也是“為”之的策略;二是由於時代的侷限,老子從希望社會穩定這個樸素的願望出發,在當時所處的時代,絕對想不到人類的智慧能讓世界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

實際上,自我封閉必然就會愚昧落後,愚昧落後就要捱打。中國的近代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陳廣逵

老子的道德經根本就不是哲學。在中華文化看來,西方哲學本身就是一門先天缺陷的學問。

哲學,說白了就是幻想找出一個絕對的真理,來指導今天及將來的一切。

可惜,中華文化根本不接受有這麼一個絕對的東西。中華文化認為,凡事都是動態匹配的結果,做到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的好。“中”字本身就是這個含義。



所以,中國的易經、孔子、老子,從來都沒涉及過哲學,核心都是在講一個道理:具體什麼情況下,怎麼做最好。

其中,孔子的重點是:該積極有為的時候怎麼做。老子的重點是:該積極無為的時候怎麼做。而易經的重點是:如何掌握天下萬物的發展趨勢和規律以及具體該有為還是無為。

所以,中華文化關心的是:根據當前自身條件與事物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找出兩者之間的匹配關係,從而產生恰到好處的普遍且長久的好。

說白了,中國傳統文化從沒關心過什麼絕對真理、假理等西方認為的哲學問題,只關心一個問題:如何讓我們自己和子孫萬代在當時客觀環境下過的匹配一些,普遍過的好一些。

關注老慢,瞭解一點真國學。


老慢


首先,你提問就說有缺陷,這是對老子神靈的褻瀆。

其次,你說老子是哲學,這又是一罪過,老子不是搞哲學研究的,是大智慧成就者,是道家的創始人,是太上老君。孔子曾經數次問道孔子,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是東方三大聖人之首。


最後,和你談談什麼是哲學,什麼是智慧?哲學最多是一門知識,是文字的堆積,所以,歷史上眾多哲學家,但未必是開悟的智者,用哲學描述老子這位聖人,有點低級了。

智慧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這個自有永有的,不生不滅的,能生萬法的。就是人類探索宇宙生命真諦的那個本來面目,佛教稱為如來智慧德性,王陽明心學的無善無惡那個本來,曾子《大學》那個止於至善,都是描述智慧本來,本體智,《清淨經》說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歸到哪裡去,歸到自性之本來!


豐富多彩談國學

老子的《道德經》既能開啟人類智慧,也研究了宇宙世界發展的規律,教你如何為官,怎樣做民,郡主如何治理國家等方法論述。因此,可以歸納到哲學的範疇。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有沒有缺陷呢?

任何經典著作都有它時代的侷限性,不可能與當今互聯網時代一一對應,我們不能去拿《道德經》的某一章節,某一段話去斷章取義,歪曲老子的本意。


幾千年後的人,怎麼知道當時老子的思想,寫《道德經》的目的又是什麼?老子本身就是個傳奇人物,所有的記載都是道聽途說,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物,都還未搞清楚,我們現代人又豈敢對老子說三道四。

《道德經》分為上經:道經,研究宇宙發展規律。下經:德經,研究為官為民的思想,讓世界和平,天下一統的思想體系。統治者應該怎麼治理國家,老百姓又該如何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都是源於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不是讓你天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而是提前把所有該做的事都做好了,才能無所為。但是你永遠都不可能做到預知一切,所以你需要不斷的去為。這是老子最理想化的狀態,不也是我們當今人類所要追求的最理想化狀態嗎?

明醫扁鵲曾經說過:在我們兄弟三人中,我的醫術是最低的,但是,我的名氣卻是三個兄弟中最大的。為何?


我大哥是治未病的,也就是不等你知道或是感覺到有病,就已經把你治好了。

我二哥是治已病的,發病初期,剛剛有點生病的苗頭,稍一用藥,你的病就治好了。

而我是治末病的,都是病了很長時間了,或是病入膏肓了,才來找我治,而我通過針灸,拔罐,中藥等醫術,花費很大功夫才把他們救活,因此,他們都覺得我的醫術高明,都很感激我。

老子的思想就是治未病,在國家還沒出現問題的時候,就解決好了,那不是就無為了嗎!

注:圖片來自網絡。


jacklee珍稀

這個問題很厲害,不好回答,挑聖人的缺點。實在說來,聖人已超脫,道行決不是我們可推測的。但題主問的是老子的哲學,員外偷機取巧一番。

老祖是講道的嘛,在中國文化中,三足鼎立,佛家講體,儒家講用,老子二者兼備。若要硬挑瑕疵的話,老子講體沒有佛家深入透徹,講用沒有儒家的全面可行。不見體,永遠入不了聖,不得用,始終是紙老虎,體用兼備,方是猛虎插翅,容易成功。所以我們可從儒家、佛家來看道家,這樣就全面些。


《道德經》是老祖傳下的修道口訣,沒有缺陷,員外是感嘆老祖說得再透徹點,再明白些就好了。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忒,復歸於嬰兒。”何為雄?何為雌?何為溪?何為嬰兒?後面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一層一層,為何不完全講破?這是很貴遺憾的事。

老祖講道,我們無話可說,但生活在俗世的我們,官權、功名、財利、美色都喜歡,老祖講為道日損,他老人家若再把為學日益的法門講講,就更完美了。

我是十八員外,喜歡的請關注。


十八員外

在西方哲學界自古以來就追求一種最高形式的哲學智慧,這種智慧模式就是具有最高統領性的能夠涵蓋百科之學的總哲學智慧,但是,由於眼界方向囿於科學的範圍,形而上的高度侷限在人頭腦的抽象概念之中,所以總是沒有找到這樣的總哲學綱領性的智慧之路,中間把最高的形而上學交給了神學、交給了上帝,並在近代被科學拋在了身後,成為了思無所歸之學,使西方的人文科學陷入困境。

在東方人文社會科學一直在發展,生生不息,原因就是有符合人類社會生活實際的中華文化哲學的存在和傳承,它的優越之處就是給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價值標準。有人說中華文化哲學的價值觀念是模糊的,是模稜兩可的不中用的東西,結論和證據就是沒有發展出來科學,以致於在現代被動挨打,好像這就是最大的缺陷了。事實果真如此嗎,難道人類真的只需要科學來滿足人們的慾望需要,而不需要哲學作為人類精神上的食糧了嗎?非也,對於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關係,中華文化哲學中有過精闢的論述,“靜為燥君”,人的慾望多為燥,如何平衡這個燥,用道的法則靜來平復,道德經中的整篇都是這樣的智慧,此不多舉其例。回頭再說科學發展的五百年的史實,科學如果單單是滿足於人們改善生活的需要也無可厚非,可它偏偏先是為殖民充當了工具,後又為爭利打了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現在人類科學發展了還是爭爭不休,而且人們也看到科學發展的越快,資源和環境就越難以承受,人們不講平衡的哲學觀念,也許會陷入自我毀滅。

如果拿人類的毀滅與人類的科學發展慢一些,來比較哪個好一些不是一目瞭然嗎!如果人類都樹立為而不爭的哲學觀念,那麼世界不就會更加美好麼。

另外如果樹立全人類一家親的觀念,西方有科學、東方有哲學,把這些都看成一個人類家園的勞動果實,共同分享,我們就不會糾結於你是我非、我是他非的紛爭中去,世界永遠和平,民族之間和諧相處,人們一定想到和第一需要的一定是哲學的價值觀念,而不是科學,這樣的生活實現的途徑難道不需要“道”學體系理論來指導嗎,能夠用科學自發的發展就能夠實現嗎?這些都需要哲學智慧來思考,這也許就是人類將向何處去的標準答案,這樣的答案也許就給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價值標準和生存延續的意義所在。


用戶272428725

老子的哲學有哪些缺陷?答∶老子的玄幻哲學是天下第一,根本沒有任何缺陷,就怪信徒們借用老子的玄哲理論為自己賺錢謀利。騙別人錢財,把老子自然法則直接弄成了悟道智慧的藝人。在名聲上成了歪門邪道。所以在文學界沒有立足之地,並且眾多的信徒大師把老子的學說東一解釋,西一解釋,說得五花八門,亂七八糟。故意眨低了道德經的原質原味,所以在文學界裡就成了無用之舉。為什麼孔子遭受不少的罵名,反而穩坐文學之首,因為孔子倡導的(忠孝 仁禮 誠信 道德)字詞簡單,明白易懂。提倡學而知之,勤學苦練,習慣成自然。反對迷信悟道智慧,反對不勞而獲的小聰明。






p平凡的人

老子哲學的最大缺點是:過於理想化。

老子哲學,確實符合自然規律。但是,老子忽視了弱肉強食這個規律和人類的慾望,而一味強調無慾、無爭、自然而然。

或者說,老子深知這個規律和慾望,所以才極力推行自由發展,希望人們都得到知足以後,平息紛爭。

但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是:其他動物只追求吃飽、睡覺、不被傷害,而人類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無休止的追求,必然會造成彼此的傷害。哪怕是秉持明哲保身的人,也可能會在無形中傷害到別人,畢竟人類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可以說,老子的哲學,是世外桃源的、沒有紛爭的理想思想。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理想,在當今,仍然是無數人的理想,甚至是整個人類史最高的追求目標。

也正因為人類從未放棄各得其所、沒有紛爭的理想,所以才提出了“共產主義”這一全人類社會目標。

然而,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得到物質與精神的平等和滿足。

兩千多年過去了,老子的理想思想從未得到哪怕暫時的實現。

雖然當今老子的理想思想重新被推崇,甚至成為新時代的政治共識和人民共識。但是,誰知道“共產主義”社會將在什麼時候來臨呢!


認為老子哲學有缺陷的人,那是你的智識不夠!

你們會認為你們的智識會超過孔子、鬼谷子、孫子、范蠡、屈原、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這些赫赫有名的人嗎?這些人都從“道”中汲取營養,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要不你們也整出一本來看看?老子的《道德經》廣佈世界,你們也整出部流傳世界的著作來?醒醒吧!都撒泡尿照照自己,掂掂自己幾斤幾兩!

老子說“無知無慾無為無爭”,你們怎麼看不到無所不為?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說“小國寡民”,你們難道看不到“治大國,若烹小鮮”?當你們看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有點玄虛,為何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說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為什麼又說“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呢?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真的是吹牛嗎?諸葛亮又為什麼會說“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呢?

《道德經》給你們這些認為有缺陷的人讀,都糟踏了,而你們認為老子有缺陷的自己的著作,只能丟到廁所裡,別汙染了環境!

愚不可及,還覺得自己有多麼了不起!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了卻大智若愚,是被人推崇的!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是被人詬病的!)孔子也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真正掌握知道了,才算是真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這才是明智的人)。

你們讀幾本書就敢這麼評論?老子活得那麼大的歲數,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時,沒有對自然之道的徹悟,有幾人能做到?玩玩文字遊戲你們連給老子提鞋都不夠格,更別提高深的體悟之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