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瀋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 瀋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 唐代 改稱“瀋州” 公元921年 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金代時期 金太祖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瀋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瀋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瀋陽。從此,“瀋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1386年 明朝改稱“瀋陽路”為“瀋陽中衛” 1625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並在瀋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瀋陽故宮)。 1634年 清太宗皇太極改稱瀋陽為“盛京” 1644年 清朝遷都北京後,瀋陽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瀋陽又名“奉天” 1911年 辛亥革命後,瀋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3年 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瀋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瀋河區

1938年1月1日在現區界內設瀋陽區。1948年11月20日瀋陽區與渾河區合併,改名瀋河區。瀋河區是由原瀋陽區與渾河區合併組成。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大東區

清康熙十九年,繞瀋陽城環築土城,設八個邊門。大東區在鑲紅旗界撫近(大東)關以外。所謂古城以東,東邊門外,故取名“大東”。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和平區

解放前瀋陽市和平區是日租界,叫做千代田區。後來解放了,改了名字叫做和平區,寓意世界和平的意思。原來很多路都是日本名字的,後來都改成了統一的以中國城市命名。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太原街。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皇姑區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鐵西區

鐵西區建制於1938年1月1日,因位於長大鐵路西側而得名。“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瀋陽。鐵路以西除附屬地外屬瀋陽縣。1932年11月瀋陽縣所轄東起南滿鐵路(現長大)、西到大則官屯(現衛工街),南至渾河、北到皇姑屯(現沈山鐵路)定為西工業區。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于洪區

位於瀋陽市區西北部,東臨鐵西、皇姑兩城區,西與新民市接壤,南隔渾河與蘇家屯區相望,北鄰沈北新區。于洪區的名稱源於“於”、“洪”兩大戶人家的“於洪墳”。1644年,清軍入關,於、洪兩大戶大批外遷,最後只留下家族墓兩座,於是,以“於洪墳”作為村名。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蘇家屯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瀋陽市民主聯合政府,與蘇家屯城鎮建置蘇家屯區民主政府,1946年2月改為蘇家屯區民主政府。新中國 成立後,在蘇家屯地區分別建置陳相屯、蘇家屯、官立堡三個區,均隸屬於瀋陽特別市。1953年蘇家屯鎮改為蘇家屯區,隸屬於瀋陽市。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沈北新區

沈北新區的名稱,顧名思義就是在瀋陽城的北部。此前曾經叫過新城子區。1960年撤銷瀋陽縣,設立新城子區。在2006年10月8日,將新城子區更名為沈北新區。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渾南區

1964年始建東陵區,得名為努爾哈赤的福陵。1988年5月建立瀋陽市南湖科技開發區(後改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東陵區境內。2001年10月渾南新區正式成立。2010年2月28日,將原東陵區渾河以南區域和渾南新區、航高基地整合為瀋陽市東陵區(渾南新區),2014年東陵區正式更名為渾南區。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遼中區

遼郡以西,遼水以東,宛在中央,遼中由此得名。遼中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就有中華民族的祖先繁衍生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批准建縣,擇阿司牛錄(今蒲西街道)為縣城,建立新治-----遼中縣。後改區。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法庫縣

法庫縣,源於清朝初期柳條邊西段”十二邊門”之一的“法庫邊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法庫門撫民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廳為縣,始稱法庫縣。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康平縣

清嘉慶七年(1802年)開禁,大批河北、山東移民前來開墾落戶。康平建治前隸屬昌圖府,清光緒六年(1880年6月)清廷批准建縣,意為“康樂太平”。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新民市

清代設新民廳,治所在新民屯。隸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新民廳為府,轄鎮安(今黑山)、彰武兩縣。1913年撤銷新民府,建立新民縣,隸屬奉天省遼瀋道。1993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新民縣撤縣設市。

瀋陽13市區縣,工業之都,活力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