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消亡史(八):繁华短梦随流水

南斯拉夫联邦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国家,其特点可归结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即一个联邦,二种文字(斯拉夫字母和拉丁字母),三种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四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六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即波黑),七条边界(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和意大利),八个领导人(由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的代表组成联邦主席团),九个政府(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按宪法规定拥有相对独立自主地位的政府以及联邦政府)。

南斯拉夫消亡史(八):繁华短梦随流水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南斯拉夫的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改革。首先,1952年,南斯拉夫共产党改组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后来,南共联盟更加“联邦化”,真正成为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党的“联盟”;70年代,南斯拉夫宪法又承认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享有主权,使得国家进一步“邦联化”。

第二南斯拉夫是根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的联邦制国家,主体民族建立了6个自治共和国和自治省,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主要领导人都是当地民族干部,一般都当选为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和南联邦主席团的委员,并在铁托逝世后轮流担任两个主席团的主席和副主席。

南斯拉夫消亡史(八):繁华短梦随流水

虽然,在南共领导下,各族接受了联邦制国家,但是各族间的民族矛盾并没有消减,尤其是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直接利用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在南斯拉夫各民族间制造了血仇。这种民族积怨也带到了新南斯拉夫,但在铁托时代,因为铁托的威望而得到有效控制。但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的民族冲突开始越演越烈。

到了1987年,南斯拉夫的种族危机正式浮出水面。此时,南斯拉夫国内经济形势恶化,人民不满情绪高涨,一些党政领导人因腐败先后下台,民族矛盾激化,南斯拉夫面临着全面危机。

南斯拉夫消亡史(八):繁华短梦随流水

1990年,南共联盟召开十四大,旨在加强共盟团结、寻求摆脱危机的办法,但是斯洛文尼亚共盟却提出变南共联盟为各独立的共和国共盟的联盟,在遭到坚持统一的塞尔维亚共盟反对后,斯洛文尼亚共盟退场“罢会”,南共联盟走向分裂。12月,刚过完自己71岁诞辰不久的南共联盟退出政治舞台并宣告完全解体。

南共联盟走向分裂的同时,对于国家体制是“坚持联邦”还是“实行邦联”已经关系到南斯拉夫统一国家的命运。1990年,新当选的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甫一上台,就宣布:“不是塞尔维亚统一,就是塞尔维亚不存在。”并在国内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

南斯拉夫消亡史(八):繁华短梦随流水

但是,鉴于国内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民族诉求,1990年7月,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会议决定:于1991年5月底进行全民公决,决定实行哪种体制。

南斯拉夫消亡史(八):繁华短梦随流水

生活在克罗地亚的40多万塞尔维亚人也宣布成立自己的“国家”,并独立出克罗地亚,民族冲突由此而起。克、塞两族之间由武装冲突升级到全面战争,虽然与斯洛文尼亚同日加入联合国,但是直到1997年,克罗地亚才实行武装统一。

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宣布独立,因境内塞尔维亚族占比重很小,所以马其顿未经战争实现和平独立,1994年加入联合国。

南斯拉夫消亡史(八):繁华短梦随流水

1992年3月3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正式宣布独立,但是波黑境内的塞族人早已开始了脱离波黑的活动。1991年4月,塞族人便成立了波黑克拉伊纳自治区,此后,在波黑境内相继成立了4个塞族自治区。波黑发布主权备忘录后,塞族人成立了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也设在萨拉热窝,包括4个自治区。波黑的克罗地亚族也成立了自己的“国家”。波黑宣布独立后,立即点燃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全国战争,直到1995年战火才熄。

1992年4月26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布建立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就是史上的“第三南斯拉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