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導彈旁的新型機器人,藏著一個重大祕密

東風導彈旁的新型機器人,藏著一個重大秘密

東風一號導彈,我國第一枚地對地近程導彈(1960年首次發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的明星武器。

多模態運動智能機器人,具有智能感知決策能力、高性能運動與越障能力,可作為未來機器人士兵的基礎應用平臺。

兩個時代的國防科技巔峰之作,在5月19日至25日期間隔牆相望,分處軍博的兩個展廳。

這畫面就像兩個士兵的交接,穿越半個世紀的歷史,見證著軍民融合推進國防科技發展的一次次飛越。

5月19日,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動主場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其中的“軍民科技融合成就”展區,彙集了一大批我國近年來軍民融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銳技術和產品。

看了這些高科技,再來解開本文標題裡的那個“重大秘密”——軍民融合已成為國防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推手。

今年1月8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公佈,被稱為“火藥王”的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獲得殊榮,而他的一項重要成就便是過期炸藥民用開發。

從國家最高科技獎項到全國科技活動周,軍民融合的時代畫卷正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激光陀螺、北斗導航系統、無人機、智能機器人……

是什麼引發了軍民融合的巨大能量?

2015年3月12日,習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指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指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

2017年8月,科技部、軍委科技委聯合印發《“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部署了“十三五”期間推進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的7個方面16項重點任務,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這是我國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標誌著科技軍民融合開始進入全面深度融合階段。

風雷動,旌旗奮,起宏圖。截止到2017年,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項目調減為755項,壓減達62%;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持證民營企業由2012年初的不到500家增長到1169家,增長幅度超過130%。

在北京、陝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有20餘個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大潮正撲面而來。

軍民融合能帶來什麼?

國外早有經典案例:1934年,波音公司險些被反托拉斯法案肢解,一蹶不振。但他們承接了美國空軍的大型轟炸機項目,從B17到B29,再到B47、B52,其研發的四發噴氣加油機KC135,至今仍是美國空軍加油機的主力。

波音公司將KC-135空中加油機和B-52遠程轟炸機技術向民用飛機轉移,生產了波音707客機。波音客機王朝由此而始。

前不久,我國首艘國產航母海試成功。據央視報道,航母研製工作涉及532家配套單位。在這532家單位裡,非軍工的社會配套單位412家,佔比達到77.4%。

在各軍兵種和武警部隊,許多軍民融合領域共同打造的武器裝備競相湧現、加速列裝,令戰鬥力大為增強!

我們坐火車時候用的藍色火車票,用的就是航天膠片技術。據數據統計,中國新型材料1100多種,其中80%由航天技術牽引完成。

軍民融合,好比一場化學反應,可以使經濟和國防雙贏,魚和熊掌兼得。需求牽引,系統推進,面向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需求,軍民融合大有可為。

東風導彈旁的新型機器人,藏著一個重大秘密

5月16日上午,習主席在視察軍事科學院時指出:要堅持聚焦實戰,抓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運用,使科技創新更好為戰鬥力建設服務……加強軍民融合,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形成軍事科研工作大聯合、大協作的生動局面。

領袖囑託,時代召喚。在軍民融合推進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我們的腳步必將越走越遠,越走越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