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聖為清朝統一臺灣作出了哪些貢獻?

Jichangwook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現今,提起康熙年間收復臺灣,大多數人們往往會想到施琅,他被認為是清朝收復臺灣的最大功臣,許多人甚至將統一臺灣全部歸功於施琅,反而忽略了另一個大功臣——福建總督姚啟聖。可以說,姚啟聖為臺灣所作的貢獻不在施琅之下,但他因觸怒康熙帝,最後功績被刻意抹殺,因而提起收復臺灣,少有人會想到姚啟聖。

姚啟聖

姚啟聖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是浙江會稽人。他曾改隸漢軍鑲紅旗,並於康熙二年(1663年)通過了八旗鄉試,不久後被授廣東香山知縣。康熙八年(1669年)曾因“擅開海禁”遭罷官,過了五年,他因平定耿精忠叛亂立功,經康親王傑書保薦又被重新起用為授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經在福建沿海大敗清軍,康熙大怒,罷免了原任福建總督,任命姚啟聖為新任福建總督,專責平臺事宜。姚啟聖在總督任上作出了許多貢獻,他制定了平臺方略、發展福建經濟以作好對臺鬥爭準備。可以說,沒有姚啟聖的這些籌劃,施琅難以順利地攻克臺灣。

清收復臺灣之戰

清朝曾先後幾次攻打臺灣,其中姚啟聖就貢獻不少的“情報”,康熙二十年(1681年)姚啟聖曾向朝廷密報鄭經死去、臺灣局勢混亂的消息,便請求康熙趁機攻打臺灣,促成了康熙的徵臺主張。雖然這次徵臺以失敗告終,但姚啟聖仍作好徵臺的準備,他出資捐修戰船70只,捐募勇兵3200名,下令所有水師官兵按期操演,隨時準備進取臺灣,因而到康熙二十一年(1882年),清軍水師已有“精兵二萬餘,戰船三百艘”,康熙帝命令姚啟聖相機剿撫。第二年,姚啟聖又上奏,提出了攻打澎湖、臺灣的建議,為施琅成功復臺作好了充分的理論和軍事準備。

姚啟聖很早就主張武力統一臺灣,併力薦施琅率部徵臺,當時朝廷上下一片反對徵臺之聲,以李光地、姚啟聖為代表的少數官員力主武力征臺,並向朝廷薦舉了曾為鄭氏政權效力的施琅。雖然後來施琅與姚啟聖就徵臺的具體策略上存在激烈爭論,但姚啟聖能顧全大局,在施琅率兵攻打澎湖、臺灣時提供後勤補給,他曾捐資製造大小戰船100餘艘,給施琅補充平臺士兵一萬餘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姚啟聖詩詞

可以說,姚啟聖為後來徵臺的成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卻“得罪”了康熙帝,究其原因,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觀點是姚啟聖在平臺敘功一事上得罪了康熙帝,當時康熙已經下旨嘉獎姚啟聖,但姚啟聖一再推辭,不敢言功,引起了康熙的不滿,因而不久又下令停敘其功,抹殺了他在收復臺灣中的功勞。第二種觀點是姚啟聖先前與施琅的爭執以及在剿撫一事上的左右搖擺,讓康熙帝頗為不滿。這些導致了姚啟聖最終受到朝廷冷落,致使瘡疾加重,不久便抱憾而終。

參考文獻:

吳玫:《論姚啟聖的招撫活動》,《臺灣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

徐曉望:《論姚啟聖為統一臺灣所作的歷史貢獻》,《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89年第3期。

孟文鏞:《論姚啟聖對統一臺灣的貢獻》,《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

肖立軍:《姚啟聖與清朝統一臺灣》,《歷史教學》2002年第7期。

孫國政:《論姚啟聖對鄭氏集團的招撫》,《貴州文史叢刊》2008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