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心句篇法?

说到中心句篇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生活中要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工作中还要经常阅读文件。在这些阅读活动中,我们几乎都会接触到这样一种文字组织方法:文章中用一个提示自然段中心的句子,把一个段组织起来;又用一个提示结构段中心的句子,把一个结构段组织起来;最后用一个提示全篇中心的句子,把全篇组织起来。这样一种用中心句组织文字的方法,我们就把它叫作中心句篇法。

我们还是通过例文来说明这个事实。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对所有的例文按例文1、例文2、例文3……依次排序。

例文1:

论文创新应不拘一格

姜朝晖

新的学期一开始,许多大学的院系都开始忙于研究生、本科生的开题和论文答辩工作了。笔者曾参加了几次这样的开题或答辩,偶尔收获之余,也颇有感慨。

感慨之一:目前大多数的开题或答辩的过程过于形式化。记得去年参加过一场答辩会,答辩的学生应该说是非常认真,我也收获了许多。但我唯一的不解就是,在学生答辩刚完还不到5分钟,委员们的鉴定就出来了。学术委员会主席就宣布某某同学的论文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当然还有一些鼓励的话,然后就宣布授予某某学位。结果我发现,这些评论大部分都是好话,另外这些评论都是还没有答辩就事先写好了的。所谓的答辩也就是走走程序,几乎没有一个不通过的。但效果如何很值得商榷。国外一些研究型大学甚至普通大学授予学位是很严格的,比如美国的一些著名学府,只有一部分非常用功的学生最后才能如期拿到学位。而在我国,学生拿硕士学位却容易得多。

感慨之二:学生的论文本身也太过于模式化。时下国内大学学生的毕业论文似乎一定要有提出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三个环节,或者解决了问题还不行,一定要给点对中国有用的启示和借鉴,而且还要创新,这些都缺一不可。很多学者也感慨,这成了新八股了。我也中过这样的毒,记得一次听一位台湾学者做关于课程方面改革的讲座,我问他,他的讲学对大陆有没有借鉴作用或启示,他的回答是他只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讲学中讲到的),对大陆的情况不熟悉,谈不上有什么借鉴。后来我看了一些外国学者的文章,也接触了一些外国学者和台湾、香港的学者,他们做学问很少有我们这么多的规矩。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没有这么多必须附带的东西,也不一定要去刻意“创新”。而我们论文的这种模式化其实并不有利于创新。

感慨之三:学生太没有底气。有很多学生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研究或调研一个问题,最后老师或委员在给开题或答辩的时候,大多是低着头,好像都是在等老师来训似的,没有认真准备的另当别论,就是认真准备了的也都是这样,对待老师的提问,学生也多显得缺乏主见,很少有辩驳的。好像老师的每句话都是金科玉律,自己研究了一年的问题对老师也没有半点超越。对老师尊重是应该的,但在老师面前自己认真准备了一年的努力竟然没有半点底气?我感到非常诧异。想起自己大学的一位同学,在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说自己已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自己论文是最好的,最后论文鉴定给良好还不干,据理力争,一定要评优秀。因为这事,他还当堂在答辩会上和教授们激辩了一场。他的论文最后也没有能够拿到优秀,但其在论文答辩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与底气值得肯定。

笔者认为,论文创作必须走出新八股的桎梏,要倡导不拘一格的创新,应重视论文答辩,严格要求而不是走过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有勇气做自己研究方面的专家,这样我们的学术才会有希望。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5日第3版)

看完上面这一篇文章,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第二、三、四自然段了。不仅因为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现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让人很有同感;更因为这三段的开头有三个中心句:“感慨之一:目前大多数的开题或答辩的过程过于形式化”,“感慨之二:学生的论文本身也太过于模式化”,“感慨之三:学生太没有底气”。通过这三个句子,我们很容易就抓住了文章的内容。为什么呢?从形式上看,这三个句子都在段首,很容易发现;再者,这三个句子的形式一样,显得很整齐;第三,这三个句子本身就有序数词,一看就明白是顺次的三个层次。从内容上看,这三个句子都是对本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这样的写法,肯定是很清晰而且很醒目。文章的全篇中心是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笔者认为”提起本段内容,是文章常用的方法。它给我们一个提示,下面的话是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对全文的总结,也就是全篇的中心了。这同样很醒目。就这样,这篇文章的篇中心句、段中心句十分显豁和清晰地组织了全篇文章的内容。

例文2: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了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目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中选编的一篇课文。语文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除了内容积极健康外,自然还要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写作的指导。这篇课文内容自然不用多说,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让孩子们知道祖国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座艺术的宝库。那么,怎样才能介绍得清楚、明白呢?我们自然不会一个一个去介绍这些艺术珍品。莫高窟这样的艺术宝库,要想对其中的艺术珍品一一做介绍,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情。作者在文章中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一个是惟妙惟肖的彩塑,一个是精彩绝伦的壁画,一个是珍贵的文物。孩子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把握这些信息呢?老师肯定告诉了孩子,看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知道了,全文的概括看最后一句话就知道了。这篇小小的文章在组织文章的方法上给孩子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所以说,我们要快速了解或者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只要看这些中心句就可以了。

摘自王斌礼《中心句篇法:汉语文章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什么是中心句篇法?

中心句篇法是汉语文章组织的基本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利用不同层次、不同位置、不同标示方法、不同标示内容的中心来组织文章。读者通过对中心句的把握,可以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提高文章阅读效率和质量,解决文章写作中存在的中心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和素养。

王斌礼,男,陕西岐山人。1968年生。1993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后即到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语文系任教,从事写作教学、文章学教学与研究。发表《论八股文的文章组织学意义》《中心句篇法和篇章语言学》等论文多篇,参编《文章写作素质训练教程》《文章本体学》等教材、著作,合作教改项目“写作训练课操作规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