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心句篇法?

說到中心句篇法,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在生活中要閱讀報紙、雜誌和書籍,工作中還要經常閱讀文件。在這些閱讀活動中,我們幾乎都會接觸到這樣一種文字組織方法:文章中用一個提示自然段中心的句子,把一個段組織起來;又用一個提示結構段中心的句子,把一個結構段組織起來;最後用一個提示全篇中心的句子,把全篇組織起來。這樣一種用中心句組織文字的方法,我們就把它叫作中心句篇法。

我們還是通過例文來說明這個事實。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對所有的例文按例文1、例文2、例文3……依次排序。

例文1:

論文創新應不拘一格

姜朝暉

新的學期一開始,許多大學的院系都開始忙於研究生、本科生的開題和論文答辯工作了。筆者曾參加了幾次這樣的開題或答辯,偶爾收穫之餘,也頗有感慨。

感慨之一:目前大多數的開題或答辯的過程過於形式化。記得去年參加過一場答辯會,答辯的學生應該說是非常認真,我也收穫了許多。但我唯一的不解就是,在學生答辯剛完還不到5分鐘,委員們的鑑定就出來了。學術委員會主席就宣佈某某同學的論文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資料翔實、論證嚴謹,當然還有一些鼓勵的話,然後就宣佈授予某某學位。結果我發現,這些評論大部分都是好話,另外這些評論都是還沒有答辯就事先寫好了的。所謂的答辯也就是走走程序,幾乎沒有一個不通過的。但效果如何很值得商榷。國外一些研究型大學甚至普通大學授予學位是很嚴格的,比如美國的一些著名學府,只有一部分非常用功的學生最後才能如期拿到學位。而在我國,學生拿碩士學位卻容易得多。

感慨之二:學生的論文本身也太過於模式化。時下國內大學學生的畢業論文似乎一定要有提出問題、說明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三個環節,或者解決了問題還不行,一定要給點對中國有用的啟示和借鑑,而且還要創新,這些都缺一不可。很多學者也感慨,這成了新八股了。我也中過這樣的毒,記得一次聽一位臺灣學者做關於課程方面改革的講座,我問他,他的講學對大陸有沒有借鑑作用或啟示,他的回答是他只研究這方面的知識(講學中講到的),對大陸的情況不熟悉,談不上有什麼借鑑。後來我看了一些外國學者的文章,也接觸了一些外國學者和臺灣、香港的學者,他們做學問很少有我們這麼多的規矩。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問題,沒有這麼多必須附帶的東西,也不一定要去刻意“創新”。而我們論文的這種模式化其實並不有利於創新。

感慨之三:學生太沒有底氣。有很多學生花了一年的時間去研究或調研一個問題,最後老師或委員在給開題或答辯的時候,大多是低著頭,好像都是在等老師來訓似的,沒有認真準備的另當別論,就是認真準備了的也都是這樣,對待老師的提問,學生也多顯得缺乏主見,很少有辯駁的。好像老師的每句話都是金科玉律,自己研究了一年的問題對老師也沒有半點超越。對老師尊重是應該的,但在老師面前自己認真準備了一年的努力竟然沒有半點底氣?我感到非常詫異。想起自己大學的一位同學,在畢業論文答辯的時候說自己已成為這方面的專家,而且自己論文是最好的,最後論文鑑定給良好還不幹,據理力爭,一定要評優秀。因為這事,他還當堂在答辯會上和教授們激辯了一場。他的論文最後也沒有能夠拿到優秀,但其在論文答辯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信與底氣值得肯定。

筆者認為,論文創作必須走出新八股的桎梏,要倡導不拘一格的創新,應重視論文答辯,嚴格要求而不是走過場,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能夠有勇氣做自己研究方面的專家,這樣我們的學術才會有希望。

(《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25日第3版)

看完上面這一篇文章,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第二、三、四自然段了。不僅因為這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現在大學生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普遍現象,讓人很有同感;更因為這三段的開頭有三個中心句:“感慨之一:目前大多數的開題或答辯的過程過於形式化”,“感慨之二:學生的論文本身也太過於模式化”,“感慨之三:學生太沒有底氣”。通過這三個句子,我們很容易就抓住了文章的內容。為什麼呢?從形式上看,這三個句子都在段首,很容易發現;再者,這三個句子的形式一樣,顯得很整齊;第三,這三個句子本身就有序數詞,一看就明白是順次的三個層次。從內容上看,這三個句子都是對本自然段內容的概括。這樣的寫法,肯定是很清晰而且很醒目。文章的全篇中心是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用“筆者認為”提起本段內容,是文章常用的方法。它給我們一個提示,下面的話是作者的基本觀點,是對全文的總結,也就是全篇的中心了。這同樣很醒目。就這樣,這篇文章的篇中心句、段中心句十分顯豁和清晰地組織了全篇文章的內容。

例文2: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她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佈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保存了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目臥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遊人無不嘖嘖讚歎。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裡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裡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由於清王朝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於北京故宮等處。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裡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這是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江蘇教育出版社)中選編的一篇課文。語文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除了內容積極健康外,自然還要給孩子們提供學習寫作的指導。這篇課文內容自然不用多說,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莫高窟,讓孩子們知道祖國有這麼一個地方,有這麼一座藝術的寶庫。那麼,怎樣才能介紹得清楚、明白呢?我們自然不會一個一個去介紹這些藝術珍品。莫高窟這樣的藝術寶庫,要想對其中的藝術珍品一一做介紹,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情。作者在文章中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莫高窟:一個是惟妙惟肖的彩塑,一個是精彩絕倫的壁畫,一個是珍貴的文物。孩子們怎樣才能很快地把握這些信息呢?老師肯定告訴了孩子,看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就知道了,全文的概括看最後一句話就知道了。這篇小小的文章在組織文章的方法上給孩子們做了很好的示範。所以說,我們要快速瞭解或者大概瞭解文章內容,只要看這些中心句就可以了。

摘自王斌禮《中心句篇法:漢語文章組織的理論與實踐》

什麼是中心句篇法?

中心句篇法是漢語文章組織的基本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利用不同層次、不同位置、不同標示方法、不同標示內容的中心來組織文章。讀者通過對中心句的把握,可以準確理解和把握文章基本內容,提高文章閱讀效率和質量,解決文章寫作中存在的中心不明確、層次不清楚、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促進思維的發展,提高文章寫作能力和素養。

王斌禮,男,陝西岐山人。1968年生。1993年畢業於寶雞文理學院,畢業後即到西藏民族學院(2015年更名為西藏民族大學)語文系任教,從事寫作教學、文章學教學與研究。發表《論八股文的文章組織學意義》《中心句篇法和篇章語言學》等論文多篇,參編《文章寫作素質訓練教程》《文章本體學》等教材、著作,合作教改項目“寫作訓練課操作規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