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說“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是什麼意思?

苟琴兒

配圖為李鴻章,而非梁啟超。

個人的意見是:對這句話不必過度解讀。

首先,梁啟超為何對國民寄予過高期望

梁啟超曾參與戊戌變法,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變革,以失敗而告終。雖然維新派自稱是慈禧太后從中作梗,但事實上,許多反對戊戌變法的人並非“後黨”。

戊戌變法缺乏細緻的規劃,也沒有遇到困難時的預案。維新黨領袖康有為官場經驗甚少,對高層政治運作只有想象,沒有實際接觸過,所以常常失去現實感,以為有好的想法,就必然會產生好的結果。

戊戌變法以模仿為主,維新黨聽說西方首都前有廣場,可壯聲威,因此要求前門大柵欄的商人統統停業,準備強制拓寬道路,導致民怨沸騰;聽說西方國家精兵簡政,便要搞機構改革,想當然地裁員,致大批中小官僚乾脆拒絕上班,在家待變。

可以說,戊戌變法雖然時間很短,但物議沸騰,給“後黨”反擊提供了口實。

戊戌變法失敗後,維新黨在海外堅持“黑白敘事”,將光緒塗抹成明君聖主,將慈禧太后描繪成無惡不作,其實光緒不太信任康有為,而慈禧與光緒本有協商餘地。

作為戊戌變法的重要參與者,梁啟超誠實地意識到:變法未能得到百姓的關注,絕大多數人採取了旁觀態度,導致維新黨缺乏政治資源,無法與後黨對抗。

康有為傾向於坐等慈禧太后死去,繼續走“自上而下”去改的道路,但梁啟超意識到,當時反對專制已成國際趨勢,康式道路給籌款帶來很大不便,加上樑與孫中山交流後,漸漸認同了革命思想,因此也開始主張自下而上。所以,他轉而對國民(而非精英)寄予更多期望。

其次,梁啟超清楚地意識到國民與民的區別

到海外後,梁啟超視野漸廣,所以清晰地提出了國民與傳統民的區別。他發現,西方列強的國民意識非常強,人民願意為國效勞,這是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而傳統制度下,民除了交稅之外,與皇帝再無聯繫,皇帝不負擔基本的保障,也不承諾任何權力,結果皇權就成了一個掠奪機制,成為零義務絕對權力的存在。

梁啟超的這些觀點與孫中山非常接近,引發康有為不滿,經康“痛毆”後,梁啟超不得不又暫時回到維新黨的團隊中,而孫中山為拉攏梁,將自己的哥哥孫眉介紹給梁,孫眉在檀香山頗有人脈,幫助梁爭取了大量海外贊助,梁迴歸康,從此得罪了革命黨,以致梁晚年不得不由政入學。

梁啟超行文極快,語言富號召力,到日本後,他成為維新黨對外宣傳的核心,遂有康梁之說。

梁啟超對國民的辨析在當時影響非常大,並進一步提出新民說,被稱為“新民之父”。

第三,新民的意義與短板

對國民寄予過高期望,希望從下往上變革國家,對民提出更高要求,讓他們去做新民,這確實有時代意義,畢竟現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現代化,如果人沒有現代化,只有器物的現代化,依然是無法成功的。

可問題在於,新民建立在對人的否定上,言外之意,只有成為新民,才有存在的價值,這樣就滑向了用時代需要和理性來反對人的深淵。

那麼,怎樣的民才算新民呢?顯然,這個標準依然要精英來制定,只有梁啟超批准你是新民,你才擁有了更高一等的人的資格,可梁啟超對現代化的瞭解又有多少呢?

梁啟超之所以要新民,目的是“強國強種”,這就非常功利化,畢竟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強必須服從普遍道義,不能為了國家強,就去掠奪別人、屠殺別人,那和西方列強又有什麼區別呢?這些問題,梁啟超當時沒有做深入思考。

第四,梁啟超後來又回到東方文化中

一戰結束後,梁啟超去歐洲旅遊,此時他所屬的“研究系”基本被拆除在北洋政府外,所以他別尋出路。

到歐洲後,看到一戰的慘烈結果,梁啟超對自己原有的說法開始產生懷疑,但以他的思想能力和學養,不足以進行更深的檢討,因此再度發生急轉,開始走向東方文化,因為他所見的思想資源就那麼多,這個不行就去選擇另一個。

不否認梁啟超的真誠,但近代以降,這樣真誠的誤國者實在太多,他們眼界狹窄,又沒時間思考,閱讀亦不充分,很少與專家討論,只憑個人簡單經驗和直覺,便妄下判斷,以為作為外行,自己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也都能耍得開,結果常常因其不專業的想法和行為,給國家利益造成損失。

第五,世界競爭真的不在國而在民嗎

不否認,強調國民的自覺,提高國民的素質,這肯定能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但國家競爭力是多種因素組成的,不能只談一點。

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用牛拉車,如果讓它們相反去拉,則每頭牛都很賣力,它們的能力也很強,可車依然是不會往前走的。所以,管理技術的精進,正確的安排,包括社會的強壯、市場的健康、良好的大環境等,可能都更重要,而這些方面的知識,梁啟超涉獵太少,所以他看到的世界過分簡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所以他有一種幻覺,總以為有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

應該尊重前人的努力和奮鬥,批評梁啟超的想法與行為,不等於否定他這個人,而是要說明,我們今天不能只停留在他的思考層面上,畢竟在他之後這幾十年(梁啟超世於1929年),是人類思想、文化、學術空前進步的時代,在今天,有更豐富的思想工具、學術成果出現,我們應該充分學習這些新知識。給前人以溫情,但要比他們想的更多、學的更多,少犯他們曾犯的錯誤,這可能更有益。


老虎他爹

這是梁啟超先生在《李鴻章傳》中的話語,在梁啟超先生看來,今日世界之改變,關鍵在於國民思想的改變,由下而上的變革,才能徹底。

理解先生的話,我們需要對其著書的背景做一個瞭解,十九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已經在英國完成,並且擴散到歐洲很多國家,在這場大變革中,大清王朝落後了,還一直處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然而,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得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一步一步的陷入深淵,給整個中華民族帶來了沉痛的災難。

雖然腐朽的清王朝也進行了變革,但是結果並不盡人意,尤其是戊戌變法的失敗,面對著嚴重的民族危急和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梁啟超先生等一眾新青年帶來了新的思想,他們這群時代的先行者們思考著、探尋著這個古老國家的新出路。而且也由此開始意思到,國民思想的改變,才能夠由下而上,徹底的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

由著先生所處的時代,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到先生愛國之心切,民族之大義。回過頭來在品味先生的話語:“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殊不知泰西諸國,所以能化畛域、除故習、布新憲、致富強者,其機恆發自下,而非發自上。而求其此機之何以能發,則必有一二先覺。”

您,感受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