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茶——信陽毛尖

提起信陽毛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此茶更是河南人民日常最愛喝的一種綠茶!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由漢族茶農創制。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臺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信陽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3位。2017年,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評比中,信陽毛尖以59.91億元位居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二名。

名茶產區:信陽市溮河區車雲山、集雲山、雲霧山、天雲山、連雲山、黑龍潭、白龍潭、何家寨,俗稱“五雲兩潭一寨”。

河南名茶——信陽毛尖

中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信陽種茶歷史悠久,茶樹原產地在我國西南雲、貴、川一帶。茶沿著河流山川向外傳播,沿川陝大道進入陝西,向東順長江而下,向東南各省發展。茶的傳播與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氣候密切相關。東周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在河南。當時,茶在河南傳播,並在具有生態優勢的信陽一帶生根發展(今溮河區、平橋區一帶)。

唐朝時期,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信陽已成為著名的“淮南茶區”,所產茶葉品質上乘,列為貢品。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3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到了宋朝,全國有十三個賣茶山場,信陽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別為其中之一。清朝時,信陽已發展有6個產茶縣,即信陽、羅山、光山、固始、商城、潢川。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元代和明代,由於茶稅過重,茶葉生產開始衰落。“毛尖”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末,本邑人把產於信陽的茶葉稱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據採製季節、形態等不同特點,叫作針尖、貢針、白毫、跑山尖等。清末,受戊戌變法影響,李家寨人甘以敬與彭清閣、蔡竹賢、陳玉軒、王選青等籌集資金,先後興建了元貞(震雷山)、宏濟(車雲)、裕申、廣益、森森(萬壽)、龍潭、廣生、博厚等八大茶社,開墾茶園餘畝,種茶40多萬穴,茶葉生產逐漸復甦。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快速發展,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1915年,溮河區董家河鎮車雲山生產製作的茶葉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後,產於董家河鎮“五雲山”、溮河港“兩潭一寨”、譚家河“一門”(土門)的茶葉定名為信陽毛尖。

河南名茶——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乾淨,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從外形上看則勻整、鮮綠有光澤、白毫明顯。外形細、圓、光、直、多白毫,色澤翠綠,衝後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湯色明亮清澈。優質信陽毛尖湯色嫩綠、黃綠或明亮,味道清香撲鼻,劣質信陽毛尖則湯色深綠或發黃、混濁發暗,不耐沖泡、沒有茶香味。信陽毛尖是綠茶,茶湯中主要呈味物質有氨基酸、生物鹼和茶多酚,三種呈味物質的含量不同導致了整體口感的差異。信陽毛尖茶葉裡的成分讓茶葉有苦和澀的口感在茶湯裡,當茶的清香覆蓋了苦澀感的時候,是特級信陽毛尖的表現。等級次的信陽毛尖,香味慢慢減少,苦味開始出現。沒有苦和澀、只有板栗香的是特級茶,有清香有苦不澀的是春茶,而澀的信陽毛尖一定是夏茶或陳茶。

河南名茶——信陽毛尖


河南名茶——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十道茶的程序:

第一道:鑑賞佳茗毛尖茶。從茶盒中取出新茶,置放於賞茶盤中。

第二道:泡茶玉液龍潭水。泡茶選用龍潭泉水或純淨水,沖泡信陽毛尖,水溫在80度左右。俗話說:“老茶宜沏,嫩茶宜泡”。

第三道:燙壺溫杯潔器具。用隨手泡向茶壺中注水,然後將壺水倒入茶海,依次倒入聞香杯、品茗杯、再用茶筷夾住杯子,清潔茶具。

第四道:毛尖入壺吉祥意。向壺中注入少量水,採用“中投法”,用茶匙將茶葉輕撥入壺內。

第五道:重洗仙顏滌凡塵。信陽人喝茶,講究頭道水、二道茶,為了更清潔衛生,要把這第一道茶水倒掉,又叫洗茶。

第六道:浸潤毛尖露芳容。採用“迴旋注水法”向壺中注水少許,浸潤茶芽,稱為溫潤泡。

第七道:回青沏茶表敬意。將水注入壺內,下提拉注入,反覆三次,雅稱“鳳凰三點頭”,然後用壺蓋輕輕拂去茶湯表面泡沫,稱為“春風拂面”。

第八道:玉液回海待君品。將壺中茶水迅速倒入茶海內,使茶湯分離,濃淡均勻。

第九道:平分秋色人茶盞。將茶海里茶水依次斟入聞香杯,斟茶七分滿,留下三分情。

第十道:敬奉賓客一杯茶。向賓客獻茶,茶藝師要與賓客一同品茶。品茶可採用“三龍護鼎”式端杯手法,先觀湯色之均勻、嫩綠、明亮,然後品滋味及潤喉,分三口品下。即一潤唇、二潤舌、三潤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