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圖》和《明皇幸蜀圖》

李昭道是李思訓的兒子,雖然並沒有當過將軍,但因為父親的原因,還是被稱為“將軍”。父親是“大李將軍”,他自然是“小李將軍”了。 李思訓一家,至少有五人善畫,其中有他的從侄、臭名昭著的李林甫,五人中最有名的是他和兒子李昭道。

李昭道家傳繪畫,走的自然也是青綠乃至金碧山水一途。畫史說他變父之勢,但智思筆力,不及乃父,不過也已經是山水畫家中的佼佼者了。

他的作品,據《宣和畫譜》載,有《春山圖》《落照圖》(二)、《摘瓜圖》《海岸圖》(二)六幅。今傳有《春山行旅圖》和《明皇幸蜀圖》。

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圖》和《明皇幸蜀圖》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絹本,設色,縱:55.9釐米,橫:81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皇幸蜀”就是唐明皇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放棄首都長安,遷至四川避難,這幅畫就是記錄唐玄宗到四川避難途中的情形。

此畫為青綠設色,崇山峻嶺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橈道行進,南方一騎者著紅衣(唐明皇)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嬪妃則著胡裝戴帷帽,展示著當時的習俗。畫中山勢突兀,白雲縈繞,山石有勾勒無皴法,設色全為青綠。此圖可能為宋代摹本,但比較接近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畫風,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

宋代蘇軾對此圖的藝術手法曾有過一段描寫,從馬的特徵認出騎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恰是:“嘉陵山川,帝乘赤縹起三駿,於諸王及嬪御十數騎,出飛仙嶺下,初見平陸,馬皆若駕,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

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圖》和《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傳)仙山樓觀圖卷

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圖》和《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 春山行旅圖

絹本,縱九五.五公分,橫五五.三公分,上方紙本,縱五.二公分,橫五五.四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著錄。

設色畫懸崖峭壁。石磴曲盤。樹間蒼藤縈繞。行人策騎登山。無款印。

上方題。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圖。

左方標綾題跋:前喆聲華不可接。得見風徽在遺墨。曾人思陵內府藏。摩挲寶翰猶堪識。遙情繪作春山圖。錦韉玉勒勞行役。前者回望後者應。蒼崖懸磴迷層疊。樹色陰濃遠近間。雲光嵐影都無跡。倦頓何妨暫息肩。仰瞑渴飲聊倫逸。巨坡平掌心亦安。翹首高原苦曲折。要知作意豈徒然。慎爾馳驅此登歷。睛窗試我老眼明。指點群峰皆嶻嶭。隸書。竹坨老人朱彝尊。鈐印二。竹垞。太史氏。

右方標綾題跋:唐人畫刻人者。推二李為宗。劉趙輩得其緒餘。皆足以名世而不朽。細筆鉤染。實開風氣之先。

牛毛繭絲。工力悉敵。誠無間然也。是幀春山行旅圖。為李昭道真跡。經徽廟題識。蓋院本所作。皆在內廷。未能流播於外。故傳世甚少。今歷久而猶精湛。豈神物呵護之耶。康熙壬申夏五月。北平孫承澤。鈐印二。孫承澤印。深山閉戶。

鑑藏寶璽:五璽全。寶笈三編。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內府圖書。壬戌狀元。鄭明德氏。半印一不可識。

謹案是跡見宋宣和畫譜。李昭道。思訓子。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見唐宗室世系表。

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圖》和《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 洛陽樓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