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中國書畫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從古至今中華書畫壇出現了很多名家,大家,青史留名的書畫家不下千人。但是,一門父子均為畫家,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卻並不多見,最出名的不過以下幾位。

一、書壇父子將:王羲之、王獻之。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王羲之畫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王獻之畫像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

二、大小李將軍:李思訓、李昭道。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李思訓畫像

李思訓(651——716),唐代書畫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地區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官至右武衛大將軍,左羽林大將軍。李思訓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題材上多表現幽居之所。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對後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後世山水畫中的青綠山水就是對他這一派畫風的延續。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流傳至今的《江帆樓閣圖》據記載是他的作品,但現仍存有爭議。《江帆樓閣圖》,絹本,縱101.9釐米,橫54.7釐米,青綠設色,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李昭道繪畫作品

李昭道,生卒年未詳。字希俊,唐代畫家。唐朝宗室,彭國公李思訓之子,長平王李叔良曾孫。甘肅天水人。曾為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太子中舍人。官職雖不高,但在山水畫方面卻繼承了父業,功力不凡,所作“金碧山水”,設色用筆,更為纖細畢具,有“變父之勢,妙有過之”之譽,不愧為“一時妙手”。因父子以‘金碧山水”齊名,所以時人言及山水畫時,便有“大李將軍”、“小李將軍”之稱。昭道雖官不至將軍,俗因其父而稱之。李思訓父子的山水畫創作,在我國山水畫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他們為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後興起的水墨山水,為晚唐五代山水畫的成熟,準備了較為充分的條件。

三、歐陽詢、歐陽通父子: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歐陽詢畫像

歐陽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歐陽通畫像

歐陽通(公元625~公元691)唐代大臣、書法家。字通師,漢族,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書。初拜蘭臺郎,儀鳳中累遷中書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轉司禮卿判納言事,二年為相,因反武承嗣為太子被害。工於楷,書得父法而險峻過之,父子齊名,號“大小歐陽”。傳世作品有《道因法師碑》《泉男生墓誌》等。

四、米芾、米友仁父子: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米芾畫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米友仁畫像

米友仁(1074-1153)(南宋)一名尹仁,字元暉,系米芾長子,世稱“小米”。書法繪畫皆承家學,故世稱“大小米”。工書法,雖不逮其父,然如王、謝家子弟,卻自有一種風格。他和其父米芾,均為收藏家、鑑賞家。其山水畫脫盡古人窠臼,發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橫點,連點成片,雖草草而成卻不失天真,每畫自題其畫曰“墨戲”。其運用“落茄皴”(即“米點皴”)加渲染之表現方法抒寫山川自然之情,世稱“米家山水”,對後來“文人畫”影響較大。

五、劉奎齡、劉繼卣父子: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劉奎齡藝術風采

劉奎齡(1885─1967),字耀辰,號蝶隱,自署種墨草廬主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開派巨匠,動物畫一代宗師,被譽為“全能畫家”,能工善寫,擅長動物、植物、人物畫及山水畫。他描摹的動物種類之多,範圍之廣至今無人可追;他善於“勢”的營造,繪畫作品“虛處不嫌窗框松,實處勿感板結緊”,其畫風華滋清潤,厚勁靈動,意境深邃。他是傳統派和中西融合派的中堅,他從古典主義、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甚至印象派光色運用、油畫技術以至誇張變形中吸取營養,他注意到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在創造精神上的相似性,他光大了傳統寫實技法,其藝術風格影響了惠孝同、劉子久、陳少梅、劉繼卣、何家英等北派藝術家。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劉繼卣藝術風采

劉繼卣(1918年10月3日——1983年11月5日)天津市人,傑出的中國畫家、連環畫藝術大師,新中國連環畫奠基人、泰山北斗、連壇第一人。被譽為“當代畫聖”,“東方的倫勃朗和米蓋朗基羅”。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卓有成就的動物畫、人物畫一代宗師。他是近現代中國畫家中少有的工筆白描、重彩、小寫意、大寫意俱能的畫家,題材也非常全面,除人物、動物能窮極妙理外,也兼擅花鳥、山水。尤其以他的工筆人物畫和寫意走獸畫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秉承家學,一生勤懇,以勤奮務實的敬業精神,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不斷創新創作理念,投入到其所鍾愛的繪畫藝術之中。他的藝術風格充滿嶄新的時代精神。他生前自稱是一位人民美術工作者,他的高尚品德和藝術結晶深深值得學習研究,立為楷模。

六、潘天壽、潘公凱父子: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潘天壽藝術風采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自署阿壽 、壽者。現代畫家、教育家。浙江寧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後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審美範疇,沒有由借鑑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後一位大師。

書畫父子將,個個都是書畫聖手,千年只10餘人,看看都是誰(圖)

潘公凱近照

潘公凱,1947年1月24日出生於浙江寧海,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的二公子。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年6月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等。潘公凱提出“綠色繪畫”概念——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有機和諧為內在意蘊的繪畫。在他看來,“迴歸自然”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可以是中國傳統精神與世界未來潮流的匯合點。至今,潘公凱相信,正是在這個匯合點上,未來的中國繪畫可以站穩腳跟,走向世界。1991年10月被國家評為“有特殊貢獻知識分子”;舊金山美術學院榮譽博士。

以上六對父子在中國書畫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藝術成就,小編總結出來這個結論,出於三個考慮,一是都對中國書畫藝術做出過劃時代意義的貢獻;二是,必須是親生父子關係,都具有家傳因素;三是都是歷史當時的書畫藝術傑出代表,並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當然,鑑於小編的知識水平,也許並沒有總結完全,望藝術界同仁們不斷加以補充,以其更加完善和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