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導讀:農村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留守婦女長期處於性壓抑的狀態,且勞動負擔重、家庭壓力大等問題,由此產生的種種矛盾逐步突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改開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20年間,青壯年農民大規模進城打工、做生意,我國農村“男耕女織”的傳統生存方式在許多地方已不復存在。但由於受戶籍、住房、教育等約束,打工農民要攜家帶口在城市立足並非易事。所以,許多農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農村,自己單槍匹馬到城市闖蕩。這類人群的具體數量誰能統計的準確,只能感覺到他們比比皆是的存在在我們身邊!下面我們就就這一問題展開一下探討吧!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留守婦女問題

1、留守婦女勞動負擔重,庭壓力大,健康狀況堪憂。

過去講婦女能頂半邊天,如今多數男勞力打工去了,許多婦女已經獨自撐起一片天,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即使在農閒,上有老、下有小,婦女們柔嫩的雙肩承受的生活負擔也不輕鬆農村婦女留守家中,更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她們承受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苦不堪言。

女人如花,有女人的地方少不了美麗和歡樂,但是女人太多的地方往往也會生出很多麻煩,並不是每位留守婦女都能耐得住寂寞,都能夠經得住煎熬,更何況在眼下這個觀念多元化的時代,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因為夫妻長期分居所導致的各種不和諧現象越來越多。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2·留守婦女情感需求缺失,幸福指數低,婚姻存危機。

丈夫在外打工不容易,就怕他辛辛苦苦換來的是欠工資、打白條,白辛苦一場空。人在外,最怕碰上大病小災。守家的婦女格外擔心,外出打工的男人若把身體弄垮了或出意外事故,家裡的頂樑柱便倒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夫妻長年分居,缺少溝通、交流,容易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方面逐漸產生差距,出現感情“隔離帶”。具某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留守婦女都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於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著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著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3、留守婦女維權意識弱,缺乏安全感。

農村地廣人稀,因為留守婦女在沒有丈夫保護的情況下,更容易遭受人身與財產安全上的損失。由於農村留守婦女體單力薄,文化程度低,維權意識薄弱,當家庭財產與人身遭受侵害時,她們大多選擇獨自默默忍受。

當然有這麼多的留守婦女,肯定會存在著同樣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問題,我們接著分析!

留守兒童問題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五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一些地方還出現了更加惡性的,令人髮指的事件,我在這裡不再多說。

留守老人問題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參加城鄉養老保障,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農村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但因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如若僱人來幹,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農忙時都捨不得花錢請人幫忙,自己幹起來則非常吃力。二是生活缺乏照顧,管護孫輩負擔重。子女外出打工後,大部分老人與孫輩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為照顧的孫輩一至數個,負擔較重。

三是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心理壓力大。因為農村老人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學習。現在農村交通、通訊狀況得到迅速改善,電視、網吧到處有,孩子自控能力差,這讓老人極度擔心卻又無法監督管教。四是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子女外出後,電話就成為留守老人與子女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有些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子女們一去多年杳無音訊。留守老人大多過著“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五是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強。調查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達75%以上,不少人疾病纏身。雖然子女務工帶來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農合的實施,農村就醫條件有所改善,但總的來說仍處於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現象。

噓,那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呢?

發展鄉鎮企業,讓勞動力離土不離鄉?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這有許多典型可供借鑑。可是,像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那樣遍地發展鄉鎮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那時屬於產品短缺時代,農民興辦鄉鎮企業成功的概率高;而現在屬於產品過剩時代,農民興辦鄉鎮企業成功的概率很低,甚至根本興辦不起來。因而,現在走發展鄉鎮企業這條路,在局部的地方可能走得通,但若全面推開,則是行不通的。

發展果蔬業和養殖業,既增收,又降低勞動強度?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這的確是一條現實的途徑,許多農民不外出打工,靠發展果蔬業、養殖業照樣致富,甚至比打工的收入更多,現在供應城市的農副產品極大豐富,就是這部分農民的功勞。可是,供求關係決定生產規模,現在不時出現的賣菜難、賣果難、賣豬難、賣蛋難就是供過於求的表現,若讓更多的農民去發展果蔬業和養殖業,可能誰都不賺錢,甚至誰都賣不掉。從現階段國內市場來看,大部分農民、大部分土地還只能是種糧食。

作為一條思路,這是順理成章的,但並不完全切合中國的實際。單純發展畜牧業,單純發展果蔬業,很少甚至不生產糧食的國家一般都是小國家,它們已完全融入國際市場,對它們來說,不存在什麼糧食安全問題,因為它需要糧食很少。中國則不同,國際糧食市場每年的貿易額即便全被中國買下,也只夠中國消費量的 50%,所以有“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危言聳聽。因為這個原因,中國進口糧食若佔國際貿易額的10%,國際市場糧價就會上漲100%。所以,從現階段國際市場來看,中國大部分農民、大部分土地必須種糧食,這也是國家實行種糧直補政策的原因之一。

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農民可以用賣掉土地的資本去發展二、三產業,或進城入住?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這一思路符合世界土地制度主流,但不符合中國的實際。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土地私有制,但土地不同於工廠,工廠私營可提高效益,而土地私有則未必提高生產率。在發達國家,早已完成工業化,絕大部分人口不靠土地為生,都已進入城市,農民只佔極少數,土地私有和高度的農業機械化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但在欠發達國家,如南美、南亞、非洲的國家,大部分人口要靠土地為生,而其土地私有表現為兩極分化,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

穩定的土地制度將促進城市化良性發展,到2020年,中國人口可能達到15億,城市化率可能達到50%。到那時,農村人口也和現在差不多,農民仍需要以土地作為基本生活保障。而且,城市化率是把在城市連續居住半年以上的農民工計算在內的,真正的城市戶口仍然低於農村戶口,這樣,土地就更顯得重要。如此看來,農村的這些留守人群將會長期留守在土地上。

加快農業機械化速度,大大減輕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

海量的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及兒童!他們的路在何方?該何去何從?

這是正途。農業機械化在解放初期就提出來了。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以機械化促進集體化,另一種觀點認為以集體化促進機械化,第二種觀點佔了上風,結果搞了20多年集體化也未能實現機械化。現在的事實證明,充滿活力的小農經濟確實可以催生農業機械化,實現的方式是一大批農機專業戶跨地區有償作業。世界上通常把農業機械化作為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標尺,因為只有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才有財力去扶持農機企業、去補貼農機購買者。

放眼未來,隨著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各種各樣的農機在農村將越來越普及,到那時,留守農村的這些留守人群將徹底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為了生活農村朋友就沒辦法擺脫背井離鄉的命運,這也是農村留守婦女問題一直存在的原因。只希望未來農村越來越好,越來越繁榮,讓更多的農村留守婦女都能快快樂樂的生活,享受生活,享受愛情!

各位,你們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