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晚年為何放棄了寫作?

彌撒氣球開始燃燒CP魂

說沈從文1949年之後“不再從事文學創作”,是不負責的錯誤言論。

最好的反證當然是 40卷的《沈從文全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這套書中,他的作品全部赫然在冊,而49年後的作品佔據很大篇幅。本一翻即知的事,何以都習慣了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任由似是而非的謬種流傳。


首先,49後的沈從文並未停止文學創作。

建國後,因為各種原因,文壇一派慘淡,寫作的自由度受限,之前的名作家噤不敢言書。

沈從文在民國時代,對時局持超然態度,思想傾自由路線,主張文學的獨立性,這一切都與左邊宗旨背道而馳,因此成為眾矢之的。老郭發難,差點導致他自殺,是眾所周知之事。

此後的沈從文,轉向服飾文物研究,再無有分量的作品問世,這是事實;說原因是因為“避席畏聞”多少也是事實;但另外一個事實是:之後的沈從文並未停止文學創作。

(圖:早年的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

從建國初開始,在自己要求並經丁玲斡旋下,沈從文從北大教授調任歷史博物館;1953年參加第二次文代會,受到毛周接見,毛周且鼓勵他重新提筆寫小說;1957年加入中國作協;1988年5月逝去。這三四十年間,據沈從文資料有案可查的記錄,其實基本上沈從文一直都有創作發表,只是偶有間斷。比如,他發表的文學作品的去處有(篇名太繁瑣暫不列):

1951年11月4日的《大公報》散文;1956年的《光明日報》系列散文;1957年出版《沈從文小說選集》;同年陸續6月、7月、8月在《人民文學》先後發表散文數篇;1959年1月《鄉土》雜誌與12月《人民文學》上發表散文數篇;1961年6月《光明日報》文物隨筆;1962年2月《人民文學》連續發表發舊體詩;1963年4月《人民文學》發表散文;1964年接受周恩來讓他研究服飾史的任務;1970年到73年間不間斷創作舊體詩;1979年參加文代會;1980年之後政策漸寬,陸續發表散文作品在各報刊。

稍微查閱下現今的沈從文研究資料,即知沈從建國後就未曾停止過文學創作和發表。只是他過去所擅長的長篇小說確實不再著意了。


其次,沈從文在建國後比較而言並未遭受過大非難

說沈氏49年後停止創作,往往存在一個隱含意見,認為是沈受到巨大壓力,他的言論和創作沒有出口,本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也無暇顧及文藝功業。

這當然是事實,但也並非全部事實。1949年那次老郭批評導致沈精神崩潰的事件給後人的印象太深,某種程度上誤導了我們對他往後生涯的客觀認識。甚至可以說,對照同時期行業作家,沈從文的待遇是算比較好的,建國後四十年雖然不再有往日風光,但是也比較順遂,並沒有遭遇過於難以忍受的非難。

(圖:晚年沈從文在家中)

他真正受到非難,是在那個十年間。有家不得歸,下放五七幹校勞動,顛沛流離,難得讀書寫文章。但是,這樣的遭遇,在當時是極其普遍的,在人身等方面沈並未受到過重的攻擊,甚至是幸運的。很快,隨著改革開放,沈從文以文壇“出土文物”重獲重視,回到了風華世界中來。1985年6月29日,國家甚至下達文件,給予沈氏以部長級待遇,過去不敢設想的優厚待遇,紛至沓來。

(圖:沈從文與表侄年輕時代的黃永玉)

從1976年到1988年,沈從文的同代人或友好比如蕭乾、錢鍾書、巴金等都是勤於筆耕持續寫出很多很有分量的著作。而在這十多年自由、優渥的時光中,沈從文卻再也沒有再寫出什麼像樣作品出來了。

說晚年的沈從文,他自己就想著“告別文藝”,或者“江郎才盡”,或者不是過甚其辭吧。


總結

說沈從文49後停止文學創作這個流行意見顯然是錯誤的。

一,詳細的狀況可以參看陳福季先生《文史鑑真錄》、吳立昌《沈從文傳》、劉洪濤主編《沈從文研究資料》等書籍,即可瞭然於心。

(圖:沈從文家鄉湖南鳳凰)

二,比較準確的表述應該是:1,基本停止了小說體裁創作,而以文物研究為主業,但依然保持散文和舊體詩創作的熱情;2,再無比較重要的文學作品問世。

三,其原因則也許可歸納為兩點:1,思想高壓使得沈從文刻意避免因言獲罪,因此而少寫;2,從後期的創作成果看,晚年的沈從文似乎也有“江郎才盡”之可能。

以上,是我實事求是之言,並非為某些時代有意開脫,這是我最後要說明的。

2018,5,5上午隨寫

感謝閱讀。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歡迎關注、點贊,也期待大家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這是個使人痛心的問題,沈從文是我最喜歡的中國作家。他放棄寫作,對中國文學來說,是一大損失。可是如果站在沈先生的角度來說,我理解他,理解他的痛苦、迷茫。他後半生找到了另一種安身立命之所,對他來說,或許是最好的結局,但對於喜歡他的讀者來說,未免有些殘酷。




一九四九年一月中旬起,沈從文陷入“精神失常”,在經歷了內心長時間的掙扎和煎熬之後,他在三月二十八日自殺。萬幸的是被及時搶救,他才慢慢恢復過來。在這段時間當中,他寫下三篇文字,《一點記錄——給幾個熟人》、《一個人的自白》、《關於西南漆器及其他——一章自傳——一點幻想的發展》,後面兩篇是他構想的自傳,在這兩章之間還有八章,但卻沒來得及完成,兩篇長稿均收入《沈從文全集》第二十七卷。



他晚年放棄寫作的原因大概就隱藏在這三篇文字中。他的精神轉況引起好友的關注,梁思成、林徽因邀他到清華園居住,他在金嶽霖住處寫下了《一點記錄——給幾個熟人》。這篇文章大約一萬字,寫在金嶽霖住處所見,當中穿插著對於“自己存在”的思考。這篇文章每次讀都能擊中我的內心,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一個作家內心的痛苦不會明顯表現出來,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在動。在面對主人笑語中而動,卻沒有一個人能注意理解。”從這些文字中,我看到沈從文的孤獨和迷茫。面對著眼前的世界和時代,他開始重新自我思考,時代轉折帶給他的壓力具體起來就是他前半生全力以赴追求的文學事業的危機。文章第一段他這樣說——

“我寫什麼?還能夠寫什麼?筆已凍住,生命也凍住。一切待解放,待改造。是不是還有希望由複雜到單純,陰晦到晴明?凡事必重新梳理,才能知道。”

“寫什麼”、“還能寫什麼”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沒有什麼比這兩個問題更致命了。這兩個問題引發了他對於自我的思考,或許也引發了三月二十八日的那次自殺。在金嶽霖家的客廳中,伴隨著貝多芬的樂曲,他聽到了死亡的召喚。他的回答呢?“帶了我走吧......聽你如命運,服從你如神。”他就這樣妥協了。在樂曲聲中,他又開始冥想,沿著時間的河流往回奔跑,他跑到了四十年前的老家,他坐在母親膝邊哭泣,他發現了一個自己,“一個慈母和蕩子的人格綜合。”從這篇文章中可以讀出這樣一個信息,沈從文在城市飄蕩,但他的根一直在鄉村,或許從鄉村到城市,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吧!從冥想回到現實,客廳中建築師(梁思成夫婦)在談論塔,對於沈從文來說,塔是一個特殊的意象。《邊城》的最後,夜裡下著大雨,塔倒了,老船伕死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對應到現實中,則是對於沈從文付出半生心血的文學事業的否定。所以他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塔”的象徵意義除少數專家之外再無人理會。“塔”的傾倒對於沈從文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寫到——

我已在水邊岸上。多好的一片水!茶峒的小白塔,渡船:那隻方頭平底只合在那些小小地方存在的渡船,船上的黑臉長眉的翠翠,全在望中。春天去後接著是夏天,欲雨未雨悶熱時,小小紅蜻蜓飛滿河面。翠翠,你要哭,你儘管哭!日子還長!水發了,塔圮了!渡船溜跑了,世界全變了。天明起身一看,住宅附近到處是黃濁濁泥水下注。翠翠,你要哭,你儘管哭!你沉默,就讓杜鵑為你永遠在春天啼喚。你的善良品性和痛苦命運,早在我預料中,一切全在預料中。這就是人生!”

從這兒我就知道,在沈從文心裡,所有的文學事業已經化為一片灰燼,“塔”倒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哭。我無法想象沈先生寫下這段文字時心裡有多痛苦!試想一下,你一輩子追求的東西,你用了自己的半生,到頭來,卻發現一切都倒了。心中所有的美好都破碎了,一個作家到了這種地步,或許也就只有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結束這一切痛苦了。

三月二十八日,沈從文自殺,被救,保住了性命。文學在他心裡成了一塊疤,永遠也不敢去揭。我時常在想,在晚年沈先生的心中,“翠翠”到底是在哭還是在笑?不過這些我都已經無從得知了。


被遺忘的補天石

沈從文,中國著名的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中國文壇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牧歌”式小說《邊城》是其巔峰之作。沈從文前輩一生致力寫作,只是在1984年因病無法行動停止寫作,這時離他1988年去世只有四年的光陰,說沈從文晚年放棄寫作說法不妥。

沈從文擅長小說和散文,在1948年以後停止了小說和散文的創作,轉為文物研究,後期的作品比如《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作品,只能說是研究文物的工具書籍,為什麼沈從文做出如此抉擇,這才是我們的研究重點。

1948年開始,出現了諸多對於沈從文的批評聲音,首先是郭沫若,指出沈從文“作品屬於茶色文藝”“走第三條路線”“為反動派服務”,並得到了許多左翼作家的附和,更有指沈從文“妓女作家”如此激烈的言辭,此時的批評由已經變成了赤裸裸的人身攻擊。

沈從文的寫作風格,偏浪漫主義,他利用詩歌式的語言,描述這對歷史、

農村、生命的反思,這在當時被認為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

沈從文曾經批評聞一多“第三黨”運動以及對於《戰國策》的研究,這已經涉及到了政治,沈從文本意認為這是單純的文學評論,沒有想到會給其造成如此巨大的困擾。

眾所周知,作家的文學作品要對自己負責、要對讀者負責,同時也要為所處的時代負責,這是更古不變的真理。當時文藝界的主導風格是信”,而沈從文的風格是“思”,這表明沈從文的寫作特點不能適應當時時代的要求,他放棄小說和散文創作,也是其明智之舉。

沈從文的作品尤其是《邊城》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感悟,沈從文前輩是一個值得我們緬懷的作家,但是更應該反思的是,現在越來越開放和包容的社會,已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土壤,但為什麼沒有更好、更多,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回味的文學作品?!


平民對對話詩詞

沈從文晚年放棄寫作確切的說是1949年以後,他放棄寫作是因為他的惶惶不安,他有很多面對新事物的有所不知,有所彷徨困惑的東西。沈從文害怕批評,害怕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的批評改造,在當時沈從文的著作被燒,別處被禁,讓他如驚弓之鳥,讓他感到無所適從。他是個性情溫和的人,他放棄了寫作大概是想遠離政治,用當年的說法就是政治上無知,不懂得政權的需要,更不懂得見風使舵,他放棄寫作,想成為一名普通的文物研究人員,就是沈從文多方思慮後的正確選擇。

沈從文始終相信文學要保留對正治批評和修正的權利,而不是單方面的聽話和守規矩,這種堅守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可能說沈從文的棄筆那是那個時代所造成的。郭沫若發表於香港的《斥反動文人》,指責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存心不良,意在蠱惑讀者,軟化人們的鬥爭情緒”。郭沫若一文對沈從文的“作為反動派”的階級定性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給本來對批評就敏感的沈從文以沉重的打擊。由此帶來的巨大壓力,使得沈從文竟致於一度神經錯亂。使得沈從文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棄筆改行。


施比授

自傳,我十四歲就開始看沈從文的小說長大的,有兩年時間都是看沈從文的那本小說集,不知看了多少次,還有花城小說月刊。可以說沈從文就是我的恩師,一點也不過分。沈從文晚年為何放棄寫作?是內心的掙扎,是內心情感跳出文字禁固,釋放自我的靈魂。寫情感愛情小說的人,是將靈魂連同小說的人物靈魂連在一起。沈老放棄寫作就是:情感跳出文字禁固,釋放自我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