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魯迅寫盡人性的惡,沈從文道盡世間的善。時代相同,兩人筆下為何如此不同?

醉臥西湖18


因為創作的主體也就是作家不同,同樣的時代背景在不同的作家眼中,因為作家看待的角度不同,因而時代呈現的樣貌也不一樣,因而有了"魯迅寫人性的惡,而沈從文道世間的善"的說法。

文學是意識形態的一種,它確實會反映現實,但並不是機械地反映現實。文學還包含著作家的情感和思想。朱自清和俞平伯共遊秦淮河,而後兩人都寫了名為《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同遊同題但是寫出來的文章卻大不相同,朱自清重遊秦淮河,描寫都非常詳細,而俞平伯第一次遊秦淮河,雖然也寫零星的景色,但更多的是夾敘夾議,受到西方思潮影響,多了些哲理意味,前者似中國山水畫,後者如西方現代油畫。同是描寫車伕,對比《一件小事》和《人力車伕》就會發現,前者表達的是魯迅對車伕由衷的讚許,後者表現的則是胡適對車伕無奈的酸楚接納,兩者表達的意義大不相同。這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就不展開討論了。

一、大時代背景相同,所處年代不同,使命不同。

魯迅和沈從文都處在新舊交替、東西碰撞的大時代背景中,但是各自在文學史上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

魯迅比沈從文早了十年,在二十年代,他作為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向舊文化宣戰,要破除一切藩籬,摧毀一切舊價值,進行重新評估,這是魯迅這一代知識分子自覺承擔的歷史使命。沈從文從湘西出來的時候,五四運動已經接近尾聲,新的秩序已經建立起來,他這一代人不再需要破除一切的舊文化的勇氣,即將面臨的是如何五四時期奠定的新文學秩序問題。

二、生平經歷不同,創作目的不同

魯迅去日本留學,學習醫學希望能治病救人,但是卻發現學醫只能拯救肉體,沒辦法拯救精神,無法改造國民性,於是決定棄醫從文。魯迅的"批判國民性"這一點和他的生平經歷有關。

在著名現代文學家和教育家吳伯蕭《早》這篇文章中曾這樣寫道: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書認真著稱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後要早到!"魯迅聽了沒有說什麼,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早"。魯迅出生大戶人家,家道中落之後嚐盡人間苦楚,倍感世態炎涼。他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場賄賂被抓,被判斬監侯,後來雖然保住了一條命,但也免不了牢獄之災。至此,周家敗落,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情緒波動,喜怒無常,之後酗酒又抽了鴉片,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最後竟臥床不起。魯迅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由衣食無憂的官宦子弟淪落為在學堂和藥房之間來回奔波的可憐孩子。作為家中長子,他一面操持家務,一面還要念書,這才在某天早上遲了到,有了接下來廣為人知的"早"的故事。魯迅後來在《吶喊》自序中說:"有誰從小康之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

魯迅童年時期之後的作品往往滲透著很強的批判性,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魯迅幼年時在私塾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少年時世間涼薄的個人經歷,一直到後來留學日本和對西方思潮的接受,促成了他"為人生"的寫作目的,他把文學當作啟蒙的工具,藉助文學改造"國民性",提倡"為人生",反對舊有的封建主義對人的束縛和迫害。他的作品作用都在於"揭示民眾的苦痛,引起對他們的療救"。

沈從文,1922年才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旁聽,並開始文學創作。在此之前,他在湘西這個偏遠小鎮生活了20多年,沒有受到西方文化和城市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最初,沈從文蝸居在"窄而黴齋"裡進行創作的時候,他的創作初衷僅僅是為了餬口,並沒有受到社會使命的召喚。後來,隨著沈從文自身水平提升,他的創作動機也在發生改變。在濃郁的鄉愁激發下,他的本能開始甦醒,寫了以《邊城》為代表的描寫湘西的鄉土文學。他把自己定義為"鄉下人":在城市住上十幾年,但還是個鄉下人。第一件事,我就永遠不習慣城裡人所習慣的道德的愉快,倫理的愉快。他崇尚自由,在文化價值上和五四新文學截然不同。在沈從文的作品中表現的是天然的人性,而非魯迅筆下的理性。

沈從文之所以和五四文學的精神格格不入,是因為他的成長經歷。他的故鄉是湖南的一個邊陲小鎮——鳳凰,那裡湖光水色,風景秀麗,他和魯迅一樣都生在大戶人家,不同的是他的童年相對無憂無慮,沒有家道中落的經歷。淳樸的民風,旖旎的風景給了他一份不一樣的人生體驗。沈從文生於蠻荒之地,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只上過小學,隨後就參軍了,在他來北京走上文學道路之前,是沒有像魯迅一樣接受過西方文化的薰陶的,也沒有經歷過現代文學的洗滌。沈從文獨自在京求學寫作,內心的孤獨喚起了對故鄉的思念,城市生活繁雜,而他嚮往湘西純樸世界,想在紙上建立起一個湘西小鎮,一個精神家園。因而他在作品中有了這樣的寄託"

用文學創作建一座供奉著人性的希臘小廟"

小時候,沈從文不愛讀書,他愛觀察,喜歡看上學路上有趣的人和事,在作品中沈從文也從不以居高臨下地態度評價議論這些人或事,只是客觀地描述,以貼近人物的方式、帶著濃郁的鄉土情思去表現人物質樸的心靈。例如,《丈夫》寫的是鄉下女子到吊腳樓下的船上賣身的事情,作者以客觀尋常的角度敘述,沒有夾雜個人的評價。

綜上所述,從客觀角度看,兩個人所處的年代不同,魯迅的年代需要建立新文學的標準,破除一切舊的封建的價值觀,致力於寫中國農村現實的僵化、停滯和落後,而沈從文的年代則需要去在五四新文學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他從歌頌理想中自然淳樸的農村生活出發,努力表現下層勞動人民原始的人性美。一為破,一為立;從主觀的角度看,兩個人的生平經歷和創作目的不同,魯迅家道中落,接受過傳統教育和西方文學的薰陶,渴望將文學作為啟蒙的工具,揭露國民的傷痛以起到批判"國民性"的效用,而沈從文將鄉愁和風景如畫的湘西作為心靈的寄託,在文學中構建人性的希臘小廟。

一為理性,一為感性。故而時代背景同,而筆下世界截然不同。


一往文學


二零零八奧運會在中國舉行,中國是主辦國,也是第一次舉辦奧運會,這是中國體育史上的大事。一幌過去了十年有餘。有誰還記得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成員,可能單憑記憶找不到一個人,但是,你問代表團的旗手是誰,那個走在隊伍前面舉著國旗的運動員是誰,大家都會一口同聲地喊出他的名字,對了,是魯迅!是他!

沈從文也是運動員,但是在隊伍中。他顯然不能舉著旗幟的人等量齊觀。不錯的是,他和魯迅都是運動員,這個沒有爭議。但價值和重要性,他還是棄權吧,別比了。我也同樣勸你,別亂比。

我是半大老大,秋歌,不想搬那些人人皆知的資料,說魯迅,說沈從文,說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方式的不同。我只想說五四和新文化代表團人員眾多。而旗手只有一個,魯迅,是他那個時代的國家良心,國家精神和文化的人格,是半封建半殖民交混的靈魂直接吶喊。

魯迅己經不再是一個文學家,而是那個時代的國家意志,文化國格,人民的良心的象徵!是中國人的一次哲學超越!彷彿:

是一哲學,從民族的胸瞠超越

冰凍不死 那是綠色 那就是我

壓抑不住 便是強者 這就是中國

那種哲學,只孕育著一個主題,一個未來:

這就是強者的自我

這就是盛春的中國

這是我年輕時的春之歌。

百年之後的今天,就是魯迅的盛春的中國。中國文化就是冰凍不死的綠色。是自我之歌。


秋歌988


世界之所以如此美麗,不是因為有熾熱的太陽,還因為它有溫情的月亮,倘若只有太陽,每天熱烈地炙烤大地,一天到晚只有激情燃燒,這將是一個多麼殘酷的世界?倘若只有朦朧的天空,只有月亮的盤移,這世界將是多麼有陰冷。說到底,世界不能是單一的,必須是多元的,世界的多彩和命運的不可預測,這才是世界的魅力所在,這才是生活的追求所向,這才是世界美妙、人生精彩的根源。

魯迅寫人性的惡,是因為世界的黑暗和人性的本質之惡。有人總是以魯迅的金剛怒目而說魯迅偏執、惡毒,其實,這是求全之論,一個罪惡的世界,如果沒有人揭開虛假的面紗,所有人都無視痛苦的掙扎和暴力的欺凌,在作惡者屠戮生靈、殘害百姓時,我們還全民噤聲、集體瞎眼,這將會是一個多麼悲慘而令人失望的世界?!

所以,魯迅以文字為畫筆,向我們描繪了文化的醜和人性的惡,他以文字為利刃,劃開了傳統的仿善和權力的兇殘。魯迅先生有著極強的戰鬥精神,他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無論傳統之牆是多麼的厚實,無論阻擋的勢力是多麼的強大,魯迅披荊斬棘,任我自行,他奔跑著,奮鬥著,吶喊著,充滿戰鬥激情。

他的《自嘲》一詩最能體現這種戰鬥精神,詩曰:“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還給我們指點迷津,他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又說:“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了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後後,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後的不同,分不出誰愛誰的恩典。”這樣的話語,對於傳統倫理,足以驚世駭俗。這種力量,也是前進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

但在痛斥黑暗的同時,不能剝奪人們對於美好的嚮往和追求。沈從文,那個從湘西蠻荒之地走出來的農家小子,那個從鳳凰古城走出的大兵,那個有著湘西山水爛漫、楚文化瑰麗的苗族漢子,那個內心善良、性格溫存、內心寬容、追求女孩卻特能拼命的柔情男子,他一出道,就給我們帶來了湘西的美麗,自然的美麗,還有人性的美麗。

沈從文在《湘行散記》中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他還在《邊城》中寫道:“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裡。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裡,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多麼美妙的文字!

世界因為不同而多彩,命運因為難料而神秘。千篇一律、眾口一詞,才是真正的悲劇。


帝國的臉譜


龍生九子個不相同。

y同一個父親母親,生出的孩子也不一樣。

為什麼不一樣呢?

這就告訴我們怎麼提問題。如果只從後天找原因,那還不如不提問題。

如果把魯迅和沈從文放在同樣的生存環境裡,倆人會不會還是一個喜歡寫惡,一個喜寫善,這樣的提問,這樣比較才有意義。

如果把沈從文放在魯迅生存環境中,他仍然喜寫善,而魯迅依然喜寫惡,那真值得我們探討一下。

探討文學是怎麼在作家腦子裡產生的,環境因素和主觀因素各佔多大比重。

主觀因素髮生不同的機理是什麼。

如果我們以為把人放在什麼環境裡就能產生什麼樣的人。

那可真是太可悲了。

有人會製造出一個環境,製造出他想製造的人。

那個人以為他在思考,其實他是被製造成了必須那樣思考的人。

人以為是自己,其實他只是一個被製造出來的模特而已。

魯迅之所以是魯迅,首先他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並不是他那個環境把他製造出來的。也不是被不同的環境牽著走。

那是對魯迅的曲解。


呼籲法律


“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這是詩人陸游關於好的文章是如何寫成的經典論述。

為什麼好的文章是自然天成,而非後天加工裁剪?這裡就要講到一個很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作品與作家性格的關係。

魯迅和沈從文,兩人同處一個時代,所面對的社會環境相同,所呆的地方也是北京,但兩人的文風差異極大。

這種文風的差異,其本質就是作家性格的差異。

有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用在寫文章方面同樣準確:性格決定文風。

魯迅的性格,就是一個趨向於批判社會現實,意在喚醒國人的奮起抗爭,塑造國民性的勇於擔當的獨立知識分子的秉性。

這種性格的形成其實很又典型的研究價值。比如說,同為一奶同胞的弟弟周作人,卻淪落為漢奸文人。

有著相同的生長環境,同為當時的知名作家,兩兄弟的文風卻截然相反,其原因還是性格的截然不同,也造就了兩兄弟不同的歷史際遇與地位。

魯迅的性格就是一個鬥士,文風冷峻,具有批判意識;周作人性格散淡,拋開人品不說,其文風平淡自然,富有才情和趣味,為小品文的上乘之作。

那麼,說到題中的魯迅和沈從文,自然也是性格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風。

沈從文性格敦厚溫和,甚至給人柔弱之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讀書人,一個率真可愛的性情中人。

這一點,從追求他妻子時的執拗和堅持可以看的出來。

能夠為了自己所愛,不顧顏面一次次地表達自己的愛意,這種率真的行為,不是圓滑世故之人能夠做得到的。

所以,沈從文寫文章也是率真、率性。

以他的性格和經歷,沈從文的觸角只能深入到湘西大地上的那些人和事。

在沈從文的筆下,寫到了湘西懸崖峭壁上的懸棺,寫到了夜航船的冒險,寫到了沅江邊等水手的妓女,還寫到了大自然裡的花開花落,和鄉土社會的生老病死、顛沛流離。

與其說,是湘西的一切讓沈從文懂得了生命的狀態,還不如說,也只有沈從文的秉性和天賦才能領略到湘西大地的唯美和痛苦。

讀沈從文的文章,看似他的文筆優美和細膩,但實際也在不動聲色地表達他悲天憫人的情懷。


名師巨典


謝敬!

魯迅先生是蜚聲文壇巨匠,是敢於發聲的人民鬥士,魯迅有一顆家國情懷之心,雖然他和沈從文是一個時代的人,但他們的文學修養、見地、不能同日而語,魯迅是為天下之憂而憂,為天下之樂而樂,他心裝的是在黑暗的舊社會苦苦掙扎的老苦大眾,因為善良的人,得不到好的結果,例如,祥林嫂的悲劇,魯迅憤然的痛斥了那封建迷信萬惡的舊社會,把單純善良的祥林嫂逼瘋,面對這些慘狀,魯迅只好拿起筆桿子,揭示所謂富人的醜惡嘴臉,進一步的告訴人們,不再讓迷信思想愚昧無知來殘害人們,在那千百年來一直被封建思想桎梏的人們,徹底醒悟,吶喊人們擦亮雙眼,人性的醜惡,赤裸裸,啃噬著人們的靈魂,



魯迅的文章是以喚起民眾覺醒為目的,魯迅的思想千年不朽,魯迅是人民的勇士,這是我們精神層面永遠需要的,所以是凡有良知的人都會喜歡魯迅,魯迅!里程碑式的人物!那在民眾的心裡是相當有地位的,若提起魯迅無人不景仰,一代大文豪魯迅萬古流芳!

然而沈從文的文章就是小家子裡的那點事兒,情情愛愛的,聽說他文章中的女主人公總有他愛人的影子,訴不盡他對愛的相思。對愛的渴望!一味兒的施捨那顆善良的心,我怎麼去愛!用一顆善良愛的心,總幻想喚回他可以認為對方也同樣有他那樣一顆善良的心!來寫文章,沈從文筆下的出發點就是從善開始來喚醒沉睡的她,所以善的元素多了,善良的願望多了,他文章中也就道盡了善念!
所以,個人認為,沈從文的文章沒有太大的格局,更沒有魯迅的文章意義深遠,名望更不能相提並論!魯迅是沒有硝煙戰場上的英雄!英名永存!👍👍!這就是我的回答!(僅個人拙筆!)見諒!🙏🙏!

(謝題主!謝閱)🙏🙏!


轉運中的幸福


我國現代文學奠基人、大文豪魯迅(1881年——1936年)對文學的認識相當透徹,他說過這樣的話,大意為:文學不僅要揭示苦難,更要從文學中體現出解決苦難的方法。

從魯迅這句話,完全可以看出他對文學的職能和作用有著清醒認識,他的所有創作也是圍繞著這兩大藝術目的而展開的。

魯迅

魯迅1918年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的第一篇白話文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非常具有說明性,此小說奠定了魯迅今後,或者說一生的文學基調。那就是,文學是武器,是一種批判和打擊敵人的武器。在魯迅眼裡,封建主,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同胞都有可能是敵人,都是魯迅批判的對象。

《狂人日記》4700餘字,在宏觀文學理念上,遵循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在具體寫作手法上,則採用第一人稱的日記體展開敘述,同時,把心理描寫、象徵、隱喻、對比、虛實相生的技巧融入其中,讓整篇小說爆發出一種飽滿的語言張力。

更重要的是,魯迅在小說中展現出來的情感是悲憫而激憤的,悲憫是因為同情那些被封建禮教愚弄的受迫害者,激憤是因為對封建社會權貴階層高高在上的姿態,以及封建禮教的腐朽思想大為不滿。

沈從文

魯迅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身上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逼迫著他必須從思想和精神上對民眾對症下藥。

在魯迅生活的時代,三座大山壓在老百姓頭上,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都處在一種病態環境裡,社會上開滿了許多“惡之花”。作為一位有使命感的作家,魯迅把這些全看在眼裡,因此,他註定要“吶喊”,註定要寫盡人性之惡,企圖用“以毒攻毒”的方式來拯救和改變民眾思想,希望他們做正常人。

而同時代大作家沈從文(1902年——1988年)跟魯迅完全不一樣。在性格上,沈從文不像魯迅那樣偏激和張揚,他的性格宛如秀氣、綿長、溫厚的湘江,這也註定了他的文學基調是樸實而溫順的。只有世間的真善美才符合他的審美標準。

魯迅的文學語言如烈酒,味道苦澀霸道,叫人嘗一口便無法忘記。而沈從文的文學語言象紅茶,滋味甘醇細膩,叫人越品越舒服,逐漸會忘記雜念,只留下心平氣和的狀態。

如果說魯迅是以社會醫生角色,抱著救死扶傷的態度,以批判方式鞭策民眾追逐自由精神和覺悟思想的話,那麼,沈從文則是用人本主義的情懷,以慈悲、寬厚、溫情、善意的信念,用理想主義的感化方式,來鼓勵和引導民眾追求光明,揮灑人性光輝。

在本質上,魯迅和沈從文都是為了體現作家的良知和擔當,一個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以強硬的打罵方式教育受害者。一個是在傳統文化視野下,高舉“人之初性本善”的智慧,以柔軟的感化教育為主。


鴻鵠迎罡


魯迅、沈從文,都稱得上是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文學家和思想家。

上世紀末,香港著名的《亞洲週刊》曾經組織全球最有名的一些華人學者,評選20世紀的100部小說經典,魯迅的《吶喊》、沈從文的《邊城》分列第一和第二名。

緊隨其後的還有老舍《駱駝祥子》、張愛玲《傳奇》、錢鍾書《圍城》、茅盾《子夜》、蕭紅《呼蘭河傳》、巴金《家》、劉鶚《老殘遊記》以及白先勇《臺北人》。

但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沈從文雖然同一時段生活在北京與上海,還在公開刊物上有過論辯,卻從未謀面過,當然兩人可能並沒有見面的興趣。

特別是在1935年,魯迅負責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第二集,竟然完全沒有選錄沈從文的作品,一度引起了人們的置疑。

兩人雖然在現代文學史上地位均舉足重輕,但由於生活經歷、審美取向和寫作風格上的迥然不同,兩人作品呈現出的世界觀也有根本區別。

魯迅的鄉土小說重在揭露“醜惡”,以引起人們療救的注意,而沈從文所寫的鄉土小說重在彰顯“純美”,注重發掘、凸顯邊域山民們的傳統美德和自然人性。


分析其中原因,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甚至可以寫出一篇洋洋萬言的學位論文。但從筆者的理解看,至少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成長經歷不同

魯迅出生於文化氛圍濃厚的紹興城中的書香之家,經歷過從一個小康之家而淪為困頓之家的變故,且經過嚴格的私塾教育,上過新式學堂,直至後來東渡日本,感受學習西方文化。最終由棄醫從文,以筆代刀,成為一代文學巨匠。

而沈從文出生於邊野小鎮鳳凰城,祖上都是隻求戰功的軍人之家。只讀過高小就進入軍隊,五四運動爆發後到北京來闖蕩人生,過著居無定所、衣食無著的生活。

在郁達夫的幫助下,才度過那段艱難歲月。後來得到胡適、朱光潛等文化名流提攜,成為京城高等學府的國文系教授,專授小說寫作。

二、審美取向不同

魯迅的寫作風格具有極強烈的戰鬥性的, 這種戰鬥性藉助於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魅力而表現出來。

不管是《故鄉》、《祝福》裡對農民階級落後、愚昧的揭示,還是《孤獨者》、《狂人日記》,他的作品一直是以“戰士”姿態帶領讀者“直麵人生”,對知識分子生活狀態的揭示,他的作品處處都是“淋漓的鮮血”。

反觀沈從文,以美麗明慧的文字、蘊藉淡雅的色調,構成了獨特風格,就像其家鄉那條靚麗優美的小溪,使其小說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別開生面,魅力無窮。

比如《邊城》等作品,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美與善”的湘西女神翠翠,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美、自然、健康,而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讀他的作品,你想到的是明溪疏柳與湖光山色,而非波瀾壯闊的大海與高聳入雲的山峰。

三、思維方式不同

魯迅作為啟蒙主義思想家,“立人”是其思想的基石。他的“立人”思想是建立在批判否定的基礎上的,而他的啟蒙重心就放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上。正因為如此,魯迅的整個創作,基本上圍繞國民劣根性的批判這一重心展開。

他寫的阿Q這個形象農民,幾乎都是愚昧的落後的不覺悟的,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寫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裡的知識分子,都有人格缺陷;他寫的革命者夏瑜等形象,若隱若現,面目不清。

魯迅就是這樣,“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通過對一些“社會相”如叭兒狗、蒼蠅、落水狗、西崽等惟妙惟肖的精準勾勒,毫不留情地批判國民的劣根性。

但沈從文不同,他身上流淌著漢、苗、土混合的血液,吸引他的是長期遊蕩於沅水流域的生活體驗。因此,記憶中的家鄉湘西儘管洪荒野蠻落後,但湘西人卻活得灑脫自在快活,誠實友善,勇敢豪爽。

因此他在《有學問的人》、《紳士的太太》、《八駿圖》等小說裡,對那些有知識、有學問、有派頭的城裡人,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稱他們為閹人和陰性人格。

沈從文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所以有人說,魯迅寫盡人性的惡,沈從文道盡世間的善。

但是,儘管魯迅和沈從文的這些不同,表現的都有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與責任擔當的可貴品質,他們是中國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兼思想家!

(

P.S

打這麼多字,累屎老子了。以上借鑑了若干專家觀點,一併表示感謝)

青橙讀書


魯迅和沈從文都是現當代偉大的文學家,兩個人的文風不同。魯迅寫盡人間的惡,沈從文寫盡人間的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生活背景不同,魯迅家是書香門第,從他的生活背景來看,從小就被灌輸學習的重要性,是有錢人家可以好好學習的小少爺。沈從文是軍人世家,祖父官職最高,但是英年早逝,父親也是軍人,他十四歲也當兵入伍。

二是學習經歷不同,魯迅從小上私塾,長大了就到了日本留學,棄醫從文之後在國內又參加過章太炎的讀書會,各類新教育和新知識都接觸過。沈從文則只有高小畢業,在部隊裡待過七年,受五四思想的影響,來到北京求學,他是一步一步自學成才的。

三是生活經歷不同,魯迅的物質生活上是不愁的,但是魯迅他見多識廣,看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惡,他棄醫從文是因為他清楚的意識到醫學是救不了愚昧的中國人的,唯獨有文學才能拯救思想,所以他不吝嗇以最能夠喚醒人們的文筆、以道盡人間惡的形式來呼籲國人。而沈從文離開湘西到了北京之後,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都非常貧困,這時候就越發開始思念那個故土的湘西。他渴望精神的獨立,在生活極度難過之下,開始以筆觸構造自己的湘西世界,那個時候,湘西被稱為苗蠻匪徒之地,他希望以筆下的湘西人情扭轉世人對湘西的映像。同時,也希望以人性本善告訴大家活著就還有希望。





琭珞日記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文學作品是用來達意言志的,不同的人經歷性格思想也不同,寫出的文章自然不同。

魯迅少年時家道敗落過早地經歷見識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青年時期又是半路棄醫從文,是重以醫者眼光觀察審視病態社會中病態的人群,揭露其身上腐爛流膿醜惡的病患處,以利刃去腐挖膿進行治療。至於其它好的地方,不是一個醫者需要太多關注的。

因此,魯迅作品多以寫實手法描畫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醜劣,文風犀利尖銳,振聾發聵。

沈從文來自因交通較為閉塞而保留著原野自然純樸寧謐生活狀態的湘西邊城,天性裡有種溫和寬的田園情懷,更多地以畫家善於發現美和善的眼光看待所處的世界和人群。

故而沈從文文章基調是古樸溫婉抒情的,致力於向讀者展現人性極致的真善美。

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完全不同的。

即使魯迅和沈從文兩人文章表現手法和語言藝術風格迥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中國現代最偉大作家的襟懷和見識,本質上都是為了改造國民精神和思想,都對時代精神有獨特的領悟,對歷史對民族有堅定執著的擔當。他們的文字,是用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想之真火焙煉的。一個是醜陋的國民劣根性最切中要害的最偉大批判者,一個人性中真善美的最極致謳歌者,在中國文學文化上都是兩座未見有可逾越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