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省立五中一院禮堂及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

1928年12月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後人們稱之為“老五中”,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如今許多年長者提起老五中皆讚不絕口。

老五中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它的前身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成立的沂州中學堂。民國二年(1913)改稱山東省立第十中學。1914年改為“山東省立五中學校”。第一任校長是徐鴻策,其後分別是趙靈谷、商自箴、龐鏡如、徐眉生、劉承攽。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省立五中一院理化儀器室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省立五中一院課後娛樂室內景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省立五中一院(原考院)東北角部分院落

教師初稱“教習”,北伐後稱“先生”,學生初由各縣保送,辛亥革命後統一由學校考試錄取。1926年,軍閥混戰殃及臨沂,張宗昌部方永昌駐五中校內,房舍校具慘遭破壞。1928年10月,徐眉生被任命為校長。此時五中破屋頹垣,各級學生合計不到70人。1928年12月,山東省立五中學校改稱“山東省立第五中學”,徐眉生仍任校長。

省立五中在徐眉生校長任職期間得到很大發展。校址擴大為四處:校本部仍在考棚街,稱為一院;二院在僧王廟;三院包含洗硯池、琅琊書院和右軍祠;四院在南大寺。1929年開始招高中班,僅一年即奉令停辦。1930年秋又設高中班。此時的五中課堂裡書聲琅琅,操場上同學們生龍活虎,讀書會、演講會、話劇團、民樂隊等學生活動有聲有色。由徐眉生校長作詞的五中校歌,如今聽起來依然慷慨激昂:“黃海之濱,泰山之陽,巍巍五中,東南之光。蔚我青年,任重道遠,民主陶冶,科學訓練,純潔熱烈,以愛以戰。我們是革命的先驅,我們是社會改造中堅。幹!幹!幹!衝破封建樊籠,站在時代之先!”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省立五中二院校門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省立五中四院校門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省立五中三院校門

在臨沂城設立的“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曾是魯南的最高學府

位於洗硯池南北的三院和四院

老五中具光榮的革命傳統。1931年中共黨員劉德生(劉盛華)考入五中,他根據上級指示,在五中發展黨員,成立了五中支部並擔任書記。很多學生在這裡接受了共產主義的啟蒙教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裡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黨員和進步學生,如王效先、何秀芝、李清漪等。“九一八事變”後,全國學生“反對不抵抗”愛國運動風起雲湧,五中學生也積極響應。徐眉生校長堅決抵制反動當局鎮壓愛國學生。國民黨臨沂黨部誣告徐眉生指使學生砸碎其黨部大門招牌,韓復榘下令查處為首學生。學生黨員被迫離校,徐眉生校長也於1932年6月被迫辭職。

1932年秋,劉承攽繼任校長,軍統張容溪為訓育主任,逮捕進步學生,造成白色恐怖。進步教師劉進之、鍾星帆等聯合一部分學生,不斷與反動統治進行鬥爭。

1934年2月,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改稱“山東省立臨沂中學”。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於日寇入侵,臨沂中學停止招生。1937年冬,中共黨員、國文教師段雪生和進步教師劉惜愚(劉進之)、孔祥男的帶領臨沂中學的一部分師生歷盡艱難去延安。另一部分師生,在教務主任王振緒(王曉綸)等人帶領下撤向大後方,在四川綿陽參加了“臨時國立第六中學”,還有一部分師生則留在臨沂或逃往他鄉。民族危亡、國家苦難之際,臨沂中學被迫停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