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1個縣,是洱海的發源地,人口近30萬

洱源縣,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東鄰鶴慶縣,南接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西界雲龍縣,北連劍川縣。

雲南省1個縣,是洱海的發源地,人口近30萬

洱源縣境,西漢之前屬西南夷地,漢武帝征服西南夷後設置郡縣,今縣境屬葉榆縣(治今大理市上關鎮)轄地,直至南梁末年葉榆縣廢。北周時,今縣境屬南寧州轄境,隋朝時屬南寧州總管府轄境。

唐朝初,洱海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經過相互兼併,形成了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大的部落(即“六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三詔在今縣境內;麟德元年(644年),在今縣境內置浪穹州、鄧備州、舍利州。南詔(即蒙舍詔)滅了其他五詔後建立南詔國,將浪穹、施浪、鄧賧三詔合併為浪穹州,今縣境屬浪穹州轄地。大理國時,今縣境分屬寧北賧、鄧賧、鳳羽郡。

雲南省1個縣,是洱海的發源地,人口近30萬

元憲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鄧川兩個千戶所;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鄧川州,領浪穹、鳳羽兩縣。明朝時,撤銷鳳羽縣,併入浪穹縣,浪穹縣隸屬於鄧川州(州治今洱源縣鄧川鎮),清朝沿襲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浪穹縣改稱洱源縣,鄧川州改為鄧川縣。

建國後,洱源縣、鄧川縣同屬大理專區,1956年起同改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鄧川、劍川三縣合併,成立劍川大縣;1961年10月,撤銷劍川大縣,原洱源、鄧川兩縣合併為洱源縣至今。

雲南省1個縣,是洱海的發源地,人口近30萬

洱源縣名取自“洱海的發源地”之意,全縣總面積2614平方千米,下轄6個鎮、3個鄉,2016年末全縣總人口29.76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