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攀枝花老人和芒果的“約會”,造就一個貧困鄉村的崛起之路!

時下,仁和區大龍潭鄉混撒拉村滿山坡的芒果綴滿枝頭,果農忙著梳果、套袋。經過30年來的發展,芒果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一個攀枝花老人和芒果的“約會”,造就一個貧困鄉村的崛起之路!

上品芒果

走出去 引進來,“麻弄果”栽進混撒拉!

“芒果品種該怎樣改良?”“全部進入盛產期了,銷售問題如何解決?”“打造‘現代田園’我們還差些什麼條件?”……最近一段時間,混撒拉村一位彝族老人不時思考著這些問題。

他就是64歲的李德,是全國勞動模範。2017年2月,卸任混撒拉村黨總支書記後,他依然惦念著當地漫山遍野的“金果果”。1987年,李德任混撒拉村書記,那時的混撒拉村還是省級貧困村。一次李德在雲南元江縣農場考察時,被一種當地人叫做“麻弄果”的野果吸引。

一個攀枝花老人和芒果的“約會”,造就一個貧困鄉村的崛起之路!

通過幾天的觀察,李德心中算了一筆賬:“一棵樹能產100斤,每斤6毛錢,那麼一個人種3棵樹,就能抵過混撒拉村一個村民的人均收入了。”

回到混撒拉村後,他對土壤、氣候、海拔做了一番研究,決定引進芒果樹。次年,他和二哥李雲買回200株芒果苗試種。1991年,芒果樹掛果,收穫了幾百斤,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李德在支部會上大膽地提出,“一人種一畝果樹,種一畝田,種出一千斤糧,養出一頭豬,賺一千元”的“五個一工程”,然而話一出口,卻遭到嘲諷。“種地都吃不飽,怎麼還有精力去種水果。”村民們說。

開荒山 擴規模,發動群眾乾產業!

1992年,李德向上寫報告、報項目、做工作,最終通過區民委、市民委、省民委,爭取到了12萬元資金髮展芒果產業。隨後,他發動全村的黨員幹部義務投工投勞,在當地的荒山挖了6000餘個樹坑,請專家、安管道、修泵房、建山平塘……硬是在荒山上種下了500畝芒果。

1994年,李德家此前栽種的芒果樹大量掛果,每株產量達到了80至100斤,每斤賣到了2元錢,供不應求。看到芒果種植的效益,1994年起,混撒拉村芒果樹以每年700株的速度增長。依靠種植芒果,1997年,混撒拉村村民人均收入首次破千元大關。2001年起,混撒拉村芒果樹更是以每年1000畝的數量增長,現在全村芒果樹已達19000餘畝。

一個攀枝花老人和芒果的“約會”,造就一個貧困鄉村的崛起之路!

謀遠慮 調結構,打造區域“現代田園”!

如今,富起來的混撒拉沒有止步不前。目前,村裡以混撒拉水庫為中心,由村委會出資補助農戶,在中心村首批打造了5個農家樂、1處接待山莊,改建了100戶彝族風格民居,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做優做強就是要引進新品種。目前,混撒拉村的芒果基本是9、10月份採摘,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讓當地的芒果實現早、中、晚熟均衡上市,以更好適應市場的需求。

發現生活趣事,品味百態人生,我是小攀,喜歡就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