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這樣的時代我很著急

王潮歌:這樣的時代我很著急

王潮歌導演在2017(第十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的演講全文:

今天諸位大老遠地來,很期待有一個時間坐在臺下聽臺上的人講他們如何創業的,如何成功的,他們有什麼經驗要跟你們分享,他們有什麼失敗的痛處能讓你們避開。

我站在這兒,很多人會覺得藝術、文化離創業者,離互聯網創業還遠了一些,但我個人真不這麼認為,我認為現在恰恰認為王潮歌跟諸位離遠的人幹不好企業。為什麼?是因為我覺著今天的中國,互聯網時代的中國,腳跟心離得越來越遠,錢跟情感離得越來越遠,生意跟生活離得越來越遠,我們的價值觀跟我們企業的盈利數據離得越來越遠。

這樣的遠離難道是我們這一代人要做的嗎?難道我們希望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有一把唯一的尺子,就是錢的數字來衡量成就的那樣一個時代嗎?

美國是一個特別大的國家,這個大的國家還有一個很大的都市叫紐約,紐約有兩條街,一條街叫華爾街,一條叫百老匯。它如果沒有百老匯這條街,應該不算是一個巨大的城市。在英國倫敦一個叫西區的地方,方圓幾英里幾百家劇院,它怎麼不蓋一個碩大的樓,裡邊全是寫字樓,全讓各種創業者住進去,為什麼反而在那兒蓋一個劇院,一張一張地賣票,為什麼?因為這樣的國家他們大概知道當人們沒有了精神根基的時候,一切都是浮萍。所以當他們的大片一點點進入中國,當他們的迪斯尼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們故事的背後總有一句話,叫美國拯救世界。而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人的孩子,我們全世界很多人在看了他們這樣的作品的時候,我們居然相信那樣的東西才是美的,那樣的東西才是對的,那樣的人才是英雄!

我們中國人呢?我們有自己的審美,我們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我們中國人認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們中國的建築講究是聚落,就是一個樣子的牆,就是一個樣子的瓦,但是在層層疊疊當中出現迷宮一樣的美好,而不是蓋一個大的樓,我就是高、就是大、就是好。所有中國美學原則在漸漸消失的時候,當我們的情感漸漸建立在他們給我們的情感邏輯上的時候,我不知道我們的企業會是一個獨角獸式創新的、我們自己的企業嗎?甚至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企業可以對標一個外國的企業,那就叫榮耀,會跟別人說我跟他是一樣的企業,你還不投我嗎?

今天有點激動,我確確實實看見這樣的時代很著急,包括我們文化產業也一樣,那麼多的企業家想投文化企業,上來以後就說我想蓋一個文化小鎮,你來,王潮歌你很厲害是不是?你過來給我裝一個內容進來。我大眼睛瞪著他,您想做一生意,讓我裝一個內容進去看你這生意怎麼掙錢?你怎麼不反過來想,說我們這個國家的思想者、藝術家、文學家、創新者是高過生意的。你們是否雙膝軟得慢慢給他們跪下,說我們敬重你、我們服從你,你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內容我們來幫助你,如果是這樣一個邏輯,文化產業的前置條件就是先有文化後有產業。你們會看見文化是可以掙錢的,是可以成為產業的,而不是先有一個產業,後裝飾一個文化。

這個邏輯說起來特別簡單,說起來特笨,根本不是有智慧的人能想出來的這幾句話,但是怎麼那麼奇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每天的日子裡邊,你就會看見這樣倒置的邏輯,就那麼清晰地擺在我們面前。我先有腳、後有鞋,多簡單,讓那個鞋適合我的腳我便可以奔跑,而不是先有鞋後有腳,削足適履。

你打開電視、打開電腦,有多少內容在你們今天閱讀到它的時候、接觸到它的時候感知到自己的心靈被震撼?你吸取了養分,你整個人因為這樣的一個內容、因為這樣的一個點撥,讓你有了一個進步、有了一個提升?還是說你看完了以後覺得很彆扭,會覺得很無趣?所以內容的匱乏不僅僅是在藝術行業裡,不僅僅在一個電影屏幕下,而是更多地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有多少人是已經功成名就的企業家,有多少人正在路上,我只是非常認真地、非常誠懇地想提醒,能否有人關注一下內容?能否有人從內容出發,而不是從一個渠道,或者一個邏輯出發做企業?而我們做內容的很苦,特別地苦。在一線創造出了一點點的進步、一點點的不一樣,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這個代價很多人是看不見的,他們不會給創新者錢,不會給他創新的苦處去肯定,而是輕易地拿到大家很不容易做到的一點點內容的進步,拿來以後迅速把它變成錢,迅速讓各種各樣的大顎吞食這個小的一點點萌芽的企業,讓商業投資人迅速地把一種創新和有一點點不一樣的邏輯變成一個規範。

我覺著我今天的話可能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覺得“我知道、聽懂你說的話,我也同意你的觀點,但是到我這裡我做不到。因為你看我的企業是這樣這樣這樣”,這也是我今天為什麼會答應何振紅社長來這個舞臺,站在這兒,利用那個叫“潮歌時間”的片段講我以下的觀點。可能明年、後年,我還想這樣說,重複地說,一遍一遍地說,在任何場合不遺餘力地說,就是希望在我們未來的企業中,出現的不是掙錢的企業,不是輸出模式的企業,而是有價值觀的企業,甚至是輸出價值觀的企業,這個企業無論它的市值大小,無論它製造出來的東西是不是你理解的,我們可能會因為它製作,或者輸出的這個價值觀,讓全世界的人看我們一眼,讓我們的子孫因為這樣的價值觀的延續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2017年死了好多企業,一個表,一個一個地都消失了,大家在這個死亡的後邊更多的贅述是它的企業模式不對,盈利的模式不對,或者是資金鍊斷了等什麼什麼一堆,我就沒看見過在這個企業後邊說這個企業本身的文化不對。會不會有這樣的?它的死因是因為精神,而不是因為四肢。因為精神可以致人死命,精神的死可能比肉體的死更加可怕,因為它是一個長久的死亡,而這個傳染性比一個車禍大多了,它可能致使一個民族癱瘓。

所以我在這兒請求各位,也是想跟各位一起,在我們製作文化內容,或者企業內容的這樣一個平臺上,更多地關注我們的精神文化內容。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