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都打到莫斯科了,日本卻不去幫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國這是為什麼?

唯安80

這個根源在於日本統帥部與陸軍、海軍部的矛盾。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由於體制原因,陸軍與海軍之間矛盾日益加深,明治天皇與其繼承人大正天皇在位時還能維持平衡,等到裕仁天皇即位後由於內閣被軍部凌駕,陸海軍的矛盾逐漸激化,深深的影響了日本帝國在二戰期間的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並帶來巨大的惡果!!

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吞與蘇聯接壤的中國東北三省。這一舉動極大的影響了亞太的地緣平衡,本來就時刻警惕帝國主義戰爭的蘇聯因為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讓本來就敏感的神經突然得到刺激!!

蘇聯的戰略重心在歐洲,但餘光一下也沒有離開遠東。20世紀初日俄戰爭的慘敗和蘇俄內戰期間日本對西伯利亞的侵略讓蘇聯人對這個個不大野心不小的東亞強國始終不敢有絲毫的警惕。

作為一代雄主的蘇聯當家人斯大林,經歷了片刻的緊張後開始冷靜下來,突然發現這是改變蘇聯極為不利態勢的契機!!

西面的納粹德國是最大的潛在敵人,不過還沒有完成戰爭準備。日本帝國雖然現在氣勢洶洶,但是夾在了中國與蘇聯之間,九一八事變讓中國反日情緒高漲,中日大規模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完全可以利用中國拖住日本,迫使日本南下與美英發生衝突,從而一舉穩定東部國境線的安全。

首先,蘇聯向遠東中蘇邊境大量增兵。九一八事變時,蘇聯在遠東僅有8個師的兵力,到了1935年,蘇軍增加到17個師約24萬人,裝備850輛坦克,950架作戰飛機,還有20艘潛艇。而同時期的日本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駐軍僅有5個不滿員的師團、5個旅團和3個獨立守備隊,總兵力僅8萬人,而且還要對付活躍在白山黑水間數以萬計的中國抗日義勇軍。同時日本統帥部估計,按照蘇軍的增兵速度,到1936年蘇軍將達到30萬人,裝備坦克飛機數以千計,而日本兵力則不會增加。

蘇聯人搞得這個類似於馬其諾防線思維的軍備競賽收到奇效,無意間激化了日本內部各派系的矛盾,以武藤章為代表的日本侵華派佔據上風,開始了以征服中國和奪取南方資源為目標的戰略。

其次,蘇聯開始與中國改善關係。從20年代初,蘇聯一度為中國革命提供大量援助。後來因為國民黨政府倒向美英,讓中蘇交惡,甚至因為中東路問題一度兵戎相見。現在中日戰爭爆發,綜合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中國需要外援,而尚未完成戰爭準備的蘇聯需要一個穩定的東方。在這樣一個共識的基礎上,兩國迅速改善關係。蘇聯積極推進並促成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並在淞滬會戰後成為中國最大的外援國。

而日本此時因為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潛伏日久的陸海軍矛盾迅速爆發。最明顯的就是陸軍在華北大規模行動剛剛開始不久,海軍就在華東挑起戰端,戰爭迅速升級,軍事力量更多的往華東傾斜,這就給在華北的中國軍隊有了滲透日軍在華北佔領區的機會。中國軍隊依靠蘇聯的軍援,越戰越勇,從全面戰爭開始還不到兩年,日本就已經顯得氣喘吁吁。

於是,蘇聯以極為低廉的成本穩定了東方,暫時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困局,開始全力經略歐洲。

蘇聯謀求與英法等西歐大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反而招致英法推行禍水東引政策,增加了蘇聯捲入戰爭的風險和速度。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儘可能多的爭取備戰時間,蘇聯跳出一子,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成為事實上的同盟。隨後準備在歐洲大幹一場!

這時日本因為侵華戰爭導致的陸海軍矛盾更加激化,陸軍因為受到蘇聯援助的中國軍隊實力大增,打的力不從心,越發仇恨蘇聯,一心想要謀求與納粹德國夾擊蘇聯。而海軍因為對華戰爭毫無建樹,全是配合陸軍作戰,於是主張侵略南洋諸國,奪取資源地帶日本天皇和內閣為了調和矛盾,絲毫顧及不到國家戰略的需要,居然和稀泥般的出臺了“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的同時,積極向南洋發展”、“設置假想敵為美蘇兼防中英”這樣一個四面樹敵、多線作戰的愚蠢政策!!

就在蘇聯準備與納粹德國瓜分波蘭的同時,腦熱的日本關東軍突然向蘇蒙邊境的蘇軍據點諾門坎發動軍事行動。這個舉動激怒了斯大林,於是斯大林調集兵力兵器佔絕對優勢的蘇軍部隊給予進犯的日軍以迎頭痛擊,打殘關東軍兩個師團,讓日本人領教了什麼是內燃機驅動下的現代化戰爭。這一戰讓日本徹底明白了自身陸軍與蘇聯間的巨大差異,唯有海軍還能走在世界海軍的前列,戰略重心再度發生變化。

而蘇聯此時忙於歐洲事務,無暇在亞太過多逗留。1939年9月16日諾門坎戰役結束第二天,西線蘇波邊境的60萬蘇軍就越過邊境,與納粹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到了1940年,中國軍隊發動局部反擊戰,內線外線兩個戰場交相打擊,讓日本陸軍窮於應付,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1941年下半年蘇德戰爭爆發,日軍在陷入中國戰場的同時又積極謀求準備南下太平洋——被美國製裁斷了資源供應,無心也無力再執行北進政策了……


世紀戰爭大揭秘

德國入侵蘇聯,確實很想讓日本一起上,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德軍從歐洲一面進攻蘇聯,日本從亞洲的西伯利亞一面進攻,最後兩家會師。但是,日本卻並沒有按照希特勒的意圖走。在當時,日本國內軍方分為兩種路線,一種是進攻蘇聯,最後與德國軍隊會師,一種是南下,佔領東南亞,最後控制整個亞洲。為此,日軍在蘇門坎嘗試與蘇聯摩擦了一次,結果日本軍隊被蘇聯的坦克群碾壓的粉身碎骨,傷亡極其慘重,於是,南下派佔了上風。蘇聯不好惹,那麼就把這跟硬骨頭留給德國佬啃吧。日本開始把精銳部隊派遣攻佔東南亞地區。雖然,日本打不過蘇聯,對對付幾個東南亞猴子還是綽綽有餘的,甚至可以說是所向無敵,畢竟日本也是當時世界上五六個軍事強國之一,在亞洲是絕對的軍事第一強國。日本很會做政治宣傳,它對東南亞國家說,過去白人總是欺負你們,現在我來解放你們。以後我們一起幹,把西方洋鬼子趕跑別說,這一招還真管用,很多東南亞地區都投降了日本。這樣一來,美國就坐不住了。在亞洲地區,一直是英國和美國的地盤,日本插這一刀,自然得罪了美國。於是,美國開始對日本封鎖海上貿易路線,日本沒有了資源,這個島國就要玩完,當然要跟美國拼命。過去美國在這裡是老大,日本是小弟,現在小弟想趕跑老大,自己來做老大,美國自然不能容忍它,就對日本不順眼。日本被美國威脅的緊,資源通過被美國掐斷了,也逼得它打算鋌而走險,放命一搏。


懷疑探索者

二戰時期日本國內一直存在著北進和南進兩種擴張路線——所謂北進就是配合德國在歐洲戰場的行動,出兵侵佔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最終和德國一起瓜分蘇聯,成功在高加索地區會師;所謂南進就是南下侵佔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事實上在日本國內這兩種路線各有支持者:支持北進路線的主要是日本陸軍(尤其是關東軍);支持南進路線的主要是日本海軍,不過在海軍內部也有像山本五十六這種反對南進的將領,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刺激美國——畢竟菲律賓和太平洋諸島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儘管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是盟友,但從二戰的實際進程來看:日、德之間壓根就沒為對方提供過什麼有效援助,這和同盟國陣營中美、蘇、英、中之間的協同配合大為迥異。這主要是基於德、日之間戰略利益分歧:德國的目標是稱霸歐洲,而日本要構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德國壓根沒指望日本能在歐洲戰場對自己提供任何有效支援,同樣德國也不打算援助日本在亞洲戰場的行動,德國之所以選擇和日本結盟其實就是為了當自己出兵蘇聯時日軍可以牽制西伯利亞的蘇軍。而日本方面對西伯利亞的確有自己的野心,正是基於這點德日結盟才具有了現實性。問題是日本畢竟太小了,壓根不具備在深陷中國戰場的同時又向西伯利亞和太平洋兩個方向擴張的實力,於是在日本國內就出現了陸海軍之間北進和南進路線分歧。那麼為什麼最終海軍主張的南進路線得到了落實呢?日軍為什麼不配合德國夾擊蘇聯,而要去招惹作為中立國的美國呢?

這首先是因為資源的原因: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卻妄圖侵吞比自己龐大得多的中國。儘管在戰爭初期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可謂攻勢如潮,然而日軍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中國軍民以空間換時間佈置下的巨大陷阱,深陷戰爭泥潭的日本很快就發現自己國內的經濟水平和資源儲備已難以繼續支撐這場戰爭了。這時的日本迫切需要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資源,這些物資在當時的西伯利亞是極難獲得的,反倒是東南亞盛產這些戰略資源,所以從獲得戰略資源的角度而言:南進比北進更有利可圖。直到戰後日本才知道包括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在內的東北亞地區並不是缺乏石油、礦產等戰略資源,只是在那個年代受制於當地的地形氣候條件難以開發而已,當然當年的日本不可能未卜先知,於是很自然地選擇南進以獲取戰略資源。

其次是因為蘇聯軟硬兼施的外交政策:事實上日軍並不是沒打過蘇聯的主意,日軍甚至一度付諸行動——日軍分別於1938年7月末8月初和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和蘇軍發生軍事武裝衝突,此時蘇德戰爭尚未爆發。這兩次軍事衝突的結果都以蘇軍戰勝日軍告終,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這兩次迎頭痛擊導致日本改為傾向採用南進的戰略目標。蘇聯在狠狠教訓了日本後又轉而採用軟的手段對付日本——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日益崛起,蘇聯力求和日本簽訂條約以保障東部邊境的安全,於是蘇聯在接連兩次取得對日本的軍事勝利後和日本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暫時穩住了日本。

最後美國的外交政策逼得日本不得不對美開戰:二戰對美國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美國已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工業能力,這意味著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強的戰爭潛力,但這種軍事潛力並未完全釋放出來,當時的美國還並不具有稱霸世界的絕對優勢。然而英、法、蘇、德、日等國被捲入二戰給美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歷史契機——各國均深陷戰爭泥潭而無法自拔,美國則趁機積攢了雄厚的國力,於是美國逐漸擯棄傳統的孤立政策,開始謀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這一時期的美國絕不能容忍某地區出現一個獨霸該地區的區域性霸主出現,因為這將威脅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尤其是德國、日本這種極端性的國家一旦做大做強恐怕連美國自身的安全也難以保障。正是有鑑於此,於是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如此一來日本的處境就尷尬了——如果按美國的要求行事意味著必須放棄自己侵略中國所得;如果不按美國的要求行事,一旦美國的制裁行動付諸實施,日本將無法繼續支撐戰爭進行下去。在這樣的局面下日本決定同美國開戰以奪取東南亞和太平洋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德日的結盟;是雙方的權宜之計。

先說德國

德國談不上對日本有好感和信任,一戰日本剝奪了德國在中國膠東半島的利益,這是德國的恥辱,德國派軍事顧問、提供武器訓練武裝中國,可見德國對日本並不感冒。

德國的戰略利益在歐洲,英國是死敵,沙俄是潛在的最大威脅,美國雖在大西洋彼岸,但它是英國的擁躉和後盾,絕不會坐視英國覆滅。有了這樣的基本判斷,德國在亞洲選擇了一個盟友,這就是日本。

一、日本為攫取滿洲利益、偷襲駐旅順的沙俄艦隊,在對馬海峽圍剿沙俄波羅的海遠征艦隊,俄日仇恨很深;一戰後起之秀美國在太平洋阻止日本稱霸,日本不會屈從,會與美國纏鬥,正好牽制美國;日本打著亞洲人解放亞洲的種族之戰旗號,沒落大英殖民帝國是首當其衝的靶子。這些條件都是德國可利用的。日本在亞洲軍事實力最強,而中國大而不強扶不起。日本有實力居世界前三的海軍,正可彌補德軍海軍的短板。

二、德國的胃口在歐洲,日本的胃口在亞洲,從瓜分世界的劃線,德日利益訴求不衝突不矛盾。

三、日本對德國頂禮膜拜,一副學生的臉嘴;德國人得到心理滿足。其實,德國小看了鬼鬼祟祟的小日本。

其實,德日雖結盟,德國並不指望日本在歐洲戰場幫忙,希特勒甚至私下說;德國與這個打魚島國結盟,簡直是恥辱!希特勒後來還鄙視日本,他認為日本進攻中國非常愚蠢,就像一條蛇攻擊大象,遲早會被大象踩死。

再說日本

它的全球戰略是蛇吞象;先征服朝鮮,後征服中國,再征服世界。由於征服中國不順,陷入持久戰泥潭,還被美國卡脖子實行石油鋼鐵禁運,使戰爭機器的運轉岌岌可危。日本無暇顧及歐洲,才與德國結盟,送德國順水人情。

這猶如兩個勾心鬥角的人結婚,各有算計。

德國進攻蘇聯,並不建立在指望日本在陸空戰中出手幫忙的基礎上,也沒有按盟約強逼,而僅僅是提出過“建議”。日本在關東駐重兵,只是為何捍衛既得利益,構築了東寧、虎頭要塞等永久性防禦工事。日本曾以師團級兵力攜帶輕武器試探進攻過蘇軍(諾門坎之戰),關東軍並未傾巢出擊。

在德國在蘇聯戰場節節取勝時,日本討論過是否乘火打劫“西進”夾擊蘇聯。但當時,蘇聯的軟腹部歐洲部分已被德國攫取,日本佔領寒冷的西北利亞有何益?最後,日本選擇了自私,“南下”控制西南太平洋,獵取豐富資源,成全自己的霸業,並緊鑼密鼓暗中策劃,與最大攔路虎美國不辭一戰。

日本對德國而言,並不是豬一樣的隊友,而是我行我素,心懷鬼胎。別說盡盟友契約義務進攻蘇聯。就連偷襲美國珍珠港,也沒事先向德國通氣。美國藉此脫掉“中立”外衣,向德意日法西斯軸心集團宣戰,打了德國一個措手不及。氣得希特勒破口大罵日本;笨!笨牛!沒吃飽的笨牛!笨!


諶人

德日聯盟,聯而不盟。這種聯盟關係只是一種政治上的聯盟,軍事上日本是沒有義務協同德軍作戰的,這是德日聯盟同德意聯盟所有區別的地方。而且日本當時同德國結盟,也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同樣的不北攻蘇聯也是日本出於對利益的考量。


當時日本需要獲得石油和橡膠資源,而這兩種資源在中國都很匱乏,加上當時日本的勘探技術十分有限,所以就連大慶油田也沒能發現。所以日本將目標放在了東南亞,那裡有日本夢寐以求的石油和橡膠。這兩種資源在蘇聯的遠東地區都是沒有的,所以日本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開始著手從英法手中奪取東南亞。


並且日軍攻打東南亞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日本海軍十分強大,這對於東南亞作戰來說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日軍決定南下。加上當時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供給,同日本徹底鬧翻,這就更加堅定了日本南下的決心。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日軍就進攻了菲律賓,次日便登陸東南亞,在短短一個月之內便基本控制了東南亞地區,可以說日軍是早有準備。

但是日本也終究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日本一直喜歡賭國運,甲午戰爭是日本的豪賭,日俄戰爭同樣也是,而且兩次都被日本賭贏了。不過久賭必輸,日本遇上美國這樣的對手,雖然一開始佔了點便宜,但是等到美國發威之後,日本才明白兩國實力的差距有多大。


小司馬遷論史

實際上,日本去打美國純屬別無選擇,而且日本實際上也幫不了德國的任何一個忙。就算是進攻蘇聯遠東地區,蘇聯也照樣能擊敗德國。

首先我們來談談為什麼說日本打美國純屬別無選擇。實際上,在日本侵華戰爭初期,美國一直是日本的廢鋼鐵和石油的重要來源甚至可以說是主要來源。根據資料記載,僅僅1937年美國就向日本提供了上百萬噸的石油和近八十萬噸的廢鋼鐵。但是隨後日美貿易衝突,以及日美關於太平洋的勢力劃分有著很大矛盾,這筆鋼鐵與石油來源也就被徹底切斷。因此,日本必須重新找到一個新的石油和鐵礦石來源,從而維持自己的軍事力量。而東南亞的油田也就成了日本的重要目標。

而東南亞的油田均在英法勢力下,且美軍在菲律賓還駐紮有大量海陸空軍力量,英國太平洋艦隊也在新加坡駐紮。因此,為了解除美軍在太平洋的力量,確保日本的石油安全至少是短期石油安全,日本也就選擇空襲珍珠港,一次消滅美軍太平洋艦隊。

至於日本支援德國,那基本上都是空想。首先諾門坎戰役就教會了日軍,沒有足夠的裝甲力量和炮兵力量別想擊敗蘇軍。其次,就算日本海陸軍破天荒的精誠合作擊敗了遠東的蘇軍,但日軍也沒有本事將軍事力量穿過西伯利亞投送到蘇聯的烏拉爾山後方。對蘇聯造成的損失十分有限。而蘇聯的工業中心並沒有被德國摧毀,而且德國本身還十分缺乏石油。因此,對於蘇聯來講,即使莫斯科陷落,擊敗德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至於日本,假如不去攻擊美國,很快就會因為石油不足而徹底崩潰。


軍情解析

日本不是不想北進與德國在莫斯科會師,達到瓜分蘇聯的目的。只是嘗試之後失敗,被迫改變戰爭策略。

1941年6月22日,德軍以146個師,3580輛坦克,4980架飛機向蘇聯發起閃電襲擊。德國急於通過閃電戰結束戰爭,前期作戰效果非常好,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後,納粹德國的三支集團軍在蘇聯國土上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僅由龍德施泰德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在基輔戰役中,就俘虜了蘇軍65人。形勢好於預期之下,希特勒甚至沒有為進攻蘇聯的德軍部隊準備冬裝。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如果日本能夠從中國大陸戰場上分身一部分軍隊,北進從蒙古入境,越過西伯利亞與德軍對蘇聯形成戰略合圍,那麼蘇聯肯定會因支持不住而投降。

日本方面不是沒有北進計劃,只是日本方面的主要戰略重點在亞洲。日俄是老冤家,從清朝末年就開始因為在亞洲的利益衝突發生過日俄戰爭,日本在那次戰爭中獲勝。北進滅亡蘇聯與德國會師早在日本陸軍部的計劃之中,只是日本國內軍方對於作戰方向存在兩種不同意見。支持北上的日本陸軍在侵華戰爭中獲得了巨大利益和戰略資源,實力強大的日本海軍卻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因此,長期與日本陸軍對立的日本海軍極力主張南下作戰。而日本國內支持海軍的理由很充分,因為中國大陸沒有石油(幸虧老日沒有發現大慶油田)和橡膠,南下東南亞獲取這兩樣戰略資源用來支持日軍作戰是十分必要的。

蘇德戰爭爆發以前的1939年,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與蘇蒙聯軍的作戰本身就是一種戰略試探,如果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取得勝利,日本必然會將重點放在北進計劃上。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總共投入大約7·5萬兵力,雖然前期取得一些戰果,但是在後來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被朱可夫指揮的蘇聯紅軍打殘,日本陸軍儘管有很強的戰鬥力,在蘇聯紅軍的巨大火力攻擊下最終敗下陣來。諾門坎戰役失敗以後,陸軍主力都被牽制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日本陸軍再也沒有多餘兵力參與北進作戰。在不能南、北兩線同時作戰的情況下,支持南下作戰的日本海軍佔了上風,所以後來日本選擇了南下戰略。

歐洲方面,斯大林吃準了在諾門坎戰役中失敗的日軍不會再挑起新的戰事,便把部署在遠東地區的20個亞洲師抽調回歐洲參與作戰,這給了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德軍以沉重一擊,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終勝利。日本和德國都是小國家,他們在二戰中與大國作戰完全是一種賭徒心理,所以儘管前期會取得一定戰果,終究還是註定要失敗的。

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徒步說史

首先,我們如今在家裡事不關己的上網思考的問題,你覺得當時日本參謀本部和戰時大本營會想不到?皇道派和統制派,薩摩番和長州番即使內鬥的再激烈,對於這種事關民族命運的國策,日本的精英集團還是大部分決定南下策略,是日本當時唯一的出路!首先,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的島國,美國的長期貿易和石油禁運,叫日本苦不堪言。海軍,日本敢在世界吆五喝六的資本,世界第三大海軍,馬上就要因為缺油而趴窩在港口了。應對戰爭的鋼鐵礦石,橡膠全部短缺,美國的政策日趨強硬!而南亞各國的宗主國,英法等國都混戰在歐洲無暇保護,所以,南下搶奪資源,維持巨大的戰爭能力,叫海軍繼續有強大戰鬥力是日本最關鍵的所在。其次,注意,時間當時是1941年,德國在歐洲還是整體佔優勢的,雖然在蘇聯遇到了些挫折,日本參謀本部當時估計英國大概率是守不住本土的,守不住怎麼辦?英國會帶著女皇和那支無敵的世界第二大艦隊投奔澳大利亞或者加拿大,世界第二大艦隊英國和世界第一大艦隊美國馬上就要合體了,日本還玩個屁?還不抓緊時間趁英國艦隊保護本土,美國沒做好準備迅速佔領太平洋上的優勢資源和要塞港口逼美國人籤和平條約?第三,日本人再蠢也沒要滅亡美國,累死他也辦不到,他是想趁美國沒做好戰爭準備,迅速偷襲,叫美國知難而退,去談判桌談判,承認日本既得利益就可以!當時就是最好的時機,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第四,國家利益是絕對利已和自私的,那一紙盟約算個屁?國家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對日本有區別嗎?德日同盟就那麼可靠?一個不費太大力氣佔領蘇聯的德國,一個超超級世界大國德國對日本國家利益有好處??兩敗俱傷不是更好?只要日本自己在亞洲佔穩了,海軍強大到誰也不懼了,德國就是輸了,回頭蘇聯就一紙盟約遞過來,到時候是真心的盟約,不是當時那張狗屁日蘇互不侵犯條約,英美也不會差事的,也會拉攏,給日本既得利益沒問題!只要自己強大了就行,左右逢源多帶勁?後來為什麼蘇聯揍他?馬上要死的落水狗誰不打?最後,即使日本真心要北上,也是在南下之後,資源不缺了,美國認命了,最好中國也投降了,再揮師北伐!這才穩妥!


青青子衿27837686

不是不幫是實在幫不了,日本為什麼開罪美國,日本人都是傻子麼,當然不是日本整套作戰可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準備的。有一兩個犯傻可以,但是整個團體研究出來的決定還是傻的基本不可能。日本的陸軍基本都被拖在中國戰場。日本原本就是要速戰速決的。海軍能幹嘛呢,海軍不能開陸地上吧。日本人很明白美國肯定背後陰一手,不可能讓別人坐大。美國當然就已經在制裁日本了。日本能做的就是先下手為強。


沿階草夫

日本1931年吞併了中國東北,1937年對中國全面開戰,這嚴重損害了英、美兩國在中國的利益。導致英、美對日本進行軍事、政治、經濟制裁,日本迫不得已才向美國宣戰。



1.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和中國華南大片領土後。日本在東北亞的影響力逐步提高。這損害了美國和英國在東北亞的利益。所以美國1940年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禁止對日本出口鋼鐵和其他戰略物資。

2.日本國內本身沒有石油等礦產資源,所以日本為了獲取蘇聯的石油,在1939年與蘇聯打了一仗,結果日本被蘇聯打敗。

3.日本需要礦產資源和戰略物資,維持在東亞地區的戰爭,因此日本需要向南攻佔荷蘭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那裡有石油和橡膠。日本還需要佔領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及美國殖民地菲律賓,因此日本決定與英國、美國開戰。

4.日本知道與英美開戰最大的威脅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講過,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非常強大,如果不能在開戰之初把美國打趴下,接下來趴下的肯定是日本。

5.所以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派遣六艘航空母艦和441架艦載機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結果,日本遭到了美國的瘋狂反擊最終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