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和樅陽自古同宗同源,屬桐城派文化,能否共建鐵路、共建交通大動脈、共同謀發展?

世襲小記倦臥星穿


桐城與樅陽,建國以前本是一家,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清代誕生的桐城派,統治中國文壇200多年,直到現在依舊有很強的影響力,是桐城、樅陽兩地最大的驕傲。

桐城四祖

新中國以後,樅陽成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和桐城正式分家,對於兩地來說,彼此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桐城縣升級為縣級市,在安慶的老八縣中,各方面的發展的最好。而擁有100萬人口的樅陽縣經濟發展則一直不慍不火,發展的雖然也不算差,但是在很多本地人看來,發展現狀實在是糟蹋了自己擁有的區位優勢。

區劃調整之後的新銅陵

2016年以後,隨著樅陽區劃銅陵的調整,兩地似乎又一次分家。這一次在很多人看來,是桐城文化的分家。過去大家都姓“安”,所以桐城派的歸屬問題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爭議,但是現在一邊姓“銅”了,一些沒事找事的人就喜歡糾結這個問題了。實際上桐城派是桐城的桐城派,也是樅陽的桐城派,也是安徽的,更是全國的桐城派。切實的保護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僅僅是爭奪一個出生地的空名完全是本末倒置。雖然經歷了區劃調整,但是桐城和樅陽兩地同宗同源的背景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兩地各方面的交流也並沒有因為區劃調整而被打斷,共謀發展,區域協作是有利於兩地人民的大事記。

引江濟淮工程

當下,對於樅陽和桐城,最為密切的合作就是正在進行中的引江濟淮工程。它的起點是樅陽大閘,經過樅陽的長河,順流向上到達桐城嬉子湖(菜子湖),再通過一系列的工程連接巢湖,最終到達淮河。這一工程的最大受益者無疑是合肥,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沿江城市”,徹底的融入長三角。而樅陽作為引江濟淮的源頭之一,水運地位將會大大提升,使得區劃之後“衰落”中的西部縣城迎來一次新的歷史機遇。

合肥都市圈

而桐城的嬉子湖作為引江濟淮中的重要中轉站,也必然會帶來新的發展。一直以來都以“合肥都市圈”為最大驕傲,甚至多年來想要仿效樅陽,通過區劃調整來獲得新的發展的桐城,會大大加深與合肥的聯繫。至於還有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變,就看自身的造化了。

北沿江城際依舊在安徽省鐵路計劃之中

除了水利設施帶來的共同發展,鐵路上是否能有本質的發展,就要看安慶、銅陵兩地下一步的規劃了。不過從目前來看,儘管傳說中的北沿江城際依舊在保留在安徽省鐵路規劃之中,不過似乎安慶和銅陵兩地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出即將要動工鐵路項目。但是樅陽現在畢竟已經劃入了銅陵市,相信鐵路建設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作為安池銅的中轉站,樅陽縣應該合理規劃,加強與三方的合作,為正在加快發展中的皖江西部地區的大發展做好必要的鋪墊和準備,隨時準備迎接全新的發展階段。


徽南城意


這個問題,誰來談論有意義?

——政府裡的各級發展改革委員會特別是安徽省發改委的同志們!

——省市人大、政協的同志們。

——歸根到底,是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同志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