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浑浊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在河蟹的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水体浑浊现象。

为此,很有必要作系统地分析和探究,以便于积极而科学地应对。

1.直接的物理因素

蟹池水体悬浮物质过多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由直接物理因素作用产生的主要有:

①强暴雨冲涮地表沿岸(池梗)带入大流量泥浆产生的严重混浊(主要为黏土颗粒)。

②较大风浪冲刷下风岸、尤其是浅水条件下风力导致水的运动引起水层混合作用。

③在具备上层水超过4℃、且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而同时水位较浅的条件下,白天水体受热处于“正分层”,夜里上层水向外辐射强烈而降温较快、密度增大,整个水层发生从水面到水底的垂直混合流转(全同温),带起了部分沉积物(一定数量表层淤泥的泛起产生的水体的混浊)。

这恰恰通常在处于春季中后期(4-6月)、多为浅水的蟹池中,极易经常性出现,因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叠加效应,导致混浊出现的时间相对较长、混浊度相对较高。

夏季高温闷热天遇暴雨强风之后也会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流转而出现混浊现象。

蟹池水位春季普遍较浅,实际平均水深大多为0.7-0.8米,这是长期以来出自于期盼“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加快促进河蟹、水草进入生长期”而形成的一种共性缪识或误区,也可以说是“通病”。

在此浅水条件下,实际多少存有“揠苗助长”之嫌,既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加重了时常所发生“倒春寒”的负面作用程度,水温变化加快,且温差变幅较为悬殊,影响河蟹当年第一次蜕壳的成活率)、又有悖于水草合理生长期的形成(增强了春季水体光强,使水温较快地上升,水草出现疯长),同时也极易导致水体垂直混合流转,并较长时期地反复作用产生严重混浊。因此,春季水位不宜过浅,保持0.9-1.0米的平均水深是十分必要的

2.间接的生物因素

一般多发生于上半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泥鳅或河蟹因饵料严重不足引起强烈觅食活动,使水变得混浊,并且水体混浊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水草种群覆盖率成负相关。

一般连续阴雨天暂停投饲后就极易出现。只要清淤(保留10厘米左右)、消毒、晒塘到位,泥鳅就不会因此成害,这类塘口清塘时采用茶柏全池泼洒,清除效果尤佳。另外应注意合理的投饲量以保障河蟹摄食所需。

②叶足类的大量繁殖,较易发生在进行过为期不长的干池塘口,即所谓间隙性水体。蟹池常见的多为蚌壳虫等,通常发生在5-6月,蚌壳虫大量出现在水池底,挖掘泥土使水体变成泥汤水,对水草的危害极最大,且多为毁灭性的。

蚌壳虫是黄颡鱼、花鲢等天然饵料之一,放种时可考虑套养如黄颡鱼30-50尾/亩(体长约8厘米)、花白鲢20尾左右/亩(规格0.5-0.75千克/尾),以及花骨鱼20-30尾/亩(体长约15厘米),青虾10-15千克/亩(体长约2-3厘米)等,既能增加养殖效益,又有利于食物链结构合理,较好的发挥生态调节作用,其中也包括对蚌壳虫的控制。

必要时可通过放入小规格的鲫鱼对蚌壳虫加以吃食清除,不建议使用杀虫剂杀虫,因为杀虫导致河蟹长期应激导致水浑,而且枝角类是杀不光的,这批死了下批又长,掌握规律,虫子虽多,但看草有没有脏!除非虫子导致了泥浆浑,万不得己情况请不要使用杀虫药杀虫。

③有些蟹池水色有时会呈灰白色,表现水体中前期繁殖形成的大量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悬浮有机质较多。

通过淤泥层、基肥的合理控制,套养花白鲢等措施,确保水草良好生长,并注意慎用浮游动植物颇为敏感的药物,通常就能得到较好的避免。

④水草生物性脱钙作用产生钙化物沉淀。水草长势情况,施加追肥2-3次,如每隔15天左右一次,同时注意对水草根部的养护.

南京高淳河蟹养殖户沈小春成功经验分享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养殖河蟹长达数年,大多是稻田改造的池塘,面积大小不等,一般二十到三十亩居多。水源条件一般,放养河蟹都是以低密度,大规格为主,长年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池塘条件:面积40亩,东西走向,分为六个小塘,平均六亩一个小塘,呈“丰”字形排列,池塘当中有一条纵贯全塘的竖向田埂,田埂宽度2-3米,还有六条横向小田埂,宽度约为1.5米。

主要种植伊乐藻和节节草,套养青虾15斤每亩,没有投放鲑鱼。

放养密度及苗种:规格:80-90头/斤的扣蟹900只/亩,安徽苗种。放苗前期苗种全部集中在一个六亩的小塘内。螺蛳全年投放700斤/亩。

清塘:放苗前没有清淤,使用漂白粉5公斤/亩,之后晒池半月

培水方法:长期以肥水为主,放苗初期使用发酵有机肥3次,后期使用“活力素”配合豆浆、菜饼,养殖过程中,每次雨后及时使用解毒稳水产品。

水质、底质管理:养殖中期5-6月份左右,待节节草长满其它小塘(小塘水位20-30公分)后移植第一塘口伊乐藻到其它小塘内,全年以肥水为主,池塘水体透明度保持在60-70公分,塘内水位2-2.5米,不换水,有时少量补水,不杀虫,每次蜕壳均进行消毒处理。

养殖中后期肥水、稳水、改底相结合。蜕壳前后和高温季节进行重点管理,平均十天改底一次。同时进行调水、解毒处理。并且及时多次补钙。

投饵:常年以冰鲜鱼为主,配合颗粒料及玉米饼、菜饼,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吃料时间控制在两到三个小时,投饵时全塘均匀泼洒,投饵量根据天气、温度灵活调整。

成活率:65-70%,规格平均公蟹四两/只,母蟹三两/只,亩产160斤左右,每亩纯利润11000-12000元。

上述实例中最突出的河蟹养殖规格大,经济效益高,其养殖特点为:

1、一个大塘,分为6个小塘,扣蟹前期主要集中一个小塘内,以方便其它小塘水草种植。

2、定期肥水,保证水质稳定。

3、勤改底,勤调水稳水,保障了水草和藻类的营养供给,同时避免了底质变化带来的缺氧症状。

4、少量加水,不换水,定期消毒(生物消毒剂),不杀虫。

5、放养密度较高,由其塘口自身构造决定。

6、勤解毒,每次雨后,都要进行解毒,保证了水质的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