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錢”的上市公司卻偏愛理財,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不差錢”的上市公司卻偏愛理財,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有了豐厚的現金,不去再投資、不去現金分紅,卻偏愛於投資理財,這似乎成為了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的真實寫照。實際上,從過去幾年時間的情況來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規模在水漲船高,從以往不足百億到逾千億,而後再到逾萬億的規模,對於上市公司的理財偏愛症,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上市公司理財意願的有增無減,這種熱潮卻逐漸傳導至部分“不差錢”的上市公司身上。其中,根據統計,A股市場多家白酒類上市公司也把理財作為企業重要的現金增值方式,甚至把資金大規模投向理財。至於近年來熱衷於現金分紅,且年均股息率很高的格力電器,今年卻改變了方式,年報不進行分紅,卻把190億元的自有閒置資金投向了理財業務。

不可否認的是,與企業利用資金再投資生產相比,投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較穩定。甚至,對於部分上市公司來說,一年下來企業的主業利潤還比不上投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而在主業擴張空間有限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卻更願意把資金投向理財渠道,試圖獲得持續穩定的投資收益率。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A股市場就有逾千家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而理財規模達到逾萬億的級別。在短短數年時間內,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規模從剛開始不足百億的水平,大幅飆升至逾萬億的規模級別,上市公司寧可投向理財,也不願意擴大主業、做強主業,這確實讓人感到了困惑。

從實際情況來看,對於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系列理財行為,也並非沒有原因。

事實上,對於不少上市公司而言,並非不願意把資金投向實體,把主業做大做強,而是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因素。

其中,近年來上市公司熱衷於併購重組,外延式併購需求旺盛。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外延式併購卻呈現出分化的效果,有的企業藉助外延式併購實現了規模的壯大、股票市值的飆升。但,有的企業卻因缺乏外延併購的基因,且缺乏了良好的投資項目,甚至因過度外延式併購而加劇了企業自身的財務壓力。由此一來,對於部分企業而言,與其增加不可預知的風險,還不如老老實實把資金投向理財渠道,獲取穩健的投資收益率。

再者,對於部分上市公司而言,雖然存在再投資擴張的需求,但因項目仍處討論或等待審核的過程,卻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鉅額資金站崗的風險。由此一來,對於部分上市公司來說,就把資金投向短期理財,實施階段性的理財投資,從而達到提升資金利用率,避免資金長期站崗的問題。

此外,則考慮到當前國內市場仍存“兩多兩少”的問題。具體而言,即民間資金多,投資渠道少;中小企業多,融資渠道少。其中,民間資金多,投資渠道少,卻從某種程度上激發了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理財需求。確實,與不少頗具投資風險的投資項目相比,把資金投向理財,反而是一種比較穩妥的投資方式。

但是,在實際情況下,仍需警惕一種現象,即對部分“不差錢”的上市公司來說,為了規避“上市公司募資不得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約束規則,部分上市公司卻先把自有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而後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募集資金,並由此大幅提升資金的利用率。但是,對於這樣的舉措,實際上還是鑽了政策的空子,並藉此反覆定增攤薄股東的權益,或多或少損害了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上市公司,尤其是“不差錢”上市公司偏愛理財的行為,確實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寧願把資金投向理財,而不進行再投資擴張,把主業做大做強,這本身也是對自身主業不自信的表現。至於部分上市公司,手握大量現金,不僅沒有再投資把主業做大做強的考慮,而且也沒有回購股份、積極增持乃至現金分紅的想法,反而熱衷於鑽政策空子,試圖從最大程度提升資金的有效利用率,這就是一種對投資者不負責任的態度,而此類現象確實需要正確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