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木牌坊上有南疆鎖鑰枕山帶河八字何意

宿州木牌坊上有南疆鎖鑰枕山帶河八字何意

趙汗青

過去,在安徽宿州市城區大禹口西側,有個著名的木牌坊。據見過的人說,木牌坊是木質結構,建於光緒19年,直到七十年代初還存在。

木牌坊位於今天的“八一路”上,“八一路”與中山街的交叉點北移一點。木牌坊正對著縣大院的大門,有“要到縣衙,必穿木牌坊”之說。從當時木牌坊的地理位置看,在古汴河堤上,南有大小河南街,北有縣政府,東西有東關大街、西關大街,當時繁華至極。但不知道木牌坊的整體結構,只聽見過的人說:不甚大,整體木結構,東西四根木柱架起,頂端是弧形的,上有“木牌坊”三個大字,牌坊的南面寫“南疆鎖鑰”,北面寫“枕山帶河”。具體木牌坊上有什麼記載,有什麼雕刻,無人能說得清楚。賽珍珠在宿州創作《大地》時,曾多次來過。

也有人說,這個木牌坊是後來建的,是想仿照原來的木牌坊重建,因為沒有錢,所以草率地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原來的木牌坊建於清朝初年,大致的形狀是這樣:整體木結構,高約15米,寬約10米,四柱三間五樓式,正間單簷,次間重簷,歇山頂,斗拱交錯,戲角起蹺,通體雕刻。正間樓簷下六朵斗拱,次間上下簷各三朵斗拱。全坊上下間架有致,搭配均衡勻稱。

相傳,山東曲阜衍聖公十幾歲的時候,逃學來到古宿州。由於是逃學,身上即沒有官文,也沒有銀兩。當時正置臘月,大雪封門,衍聖公住在城北的一座破廟裡,嚴寒加飢餓,使他昏倒在廟前的雪地裡。

宿州北門外有個姓周的書生,是個破落戶,家裡雖窮,為人仗義,沒有多少人口,除夫妻倆外,膝下有一女兒,剛滿一歲,名喚英蓮,指腹許配城西單家。周生讀書,準備科舉考試,妻子做點小買賣,勉強度日。這天,周生到城外觀雪景,路過破廟,見雪地裡倒個人,便把他揹回家中,放在一張小床上,蓋上被。到了五更,衍聖公醒來,左右看看不知到了什麼地方,覺得肚裡餓了,起身去找吃的,什麼也沒找到。見伙房裡有張鐵鍋,心想:“我何不把鍋拿走,到街上興許能換點東西吃。”想罷,把鍋往頭上一頂,進了城。

周生睡到天亮,同妻子起來做飯,發現沒有了鍋,又走了救回的人。心中有了數,對妻子說:“我到街上看看。”說罷,奔了大街。剛進街頭,見一群人圍著救回的那人,指指戳戳,唧唧喳喳,便高聲喊道:“兄弟,快回家,你嫂嫂還等著做飯呢。”

說著,分開人群,拉著衍聖公就走。到了家中,不加任何責備,讓妻子做飯吃了,才問起姓名,衍聖公說姓曲,叫曲阜。不知怎麼會事兒,這衍聖公同周生好像特別有緣,兩人出則同行,入則同塌,把周生的妻子及孩子擠到了一邊。

過了一段時間,衍聖公說:“哥哥,我得走了。不瞞你說,我不叫曲阜,我是山東曲阜的衍聖公。”

周生聽了,沒有任何驚訝,只淡淡地說:“不管你是誰,在我心中你就是我兄弟,只要你不嫌棄哥哥就行。”

二人灑淚而別。衍聖公回到曲阜後,打發人送給周生銀兩,讓他把祖上破舊的房屋重建起來。也該周生髮跡,在清理舊屋山牆時,牆下挖出十壇金子。周生十分高興,不再讀書了,而是以十壇金子為本錢,到杭州做起了生意。不幾年,就成了杭州有名的大商人。又過幾年,英蓮長到一十六歲,不但知書達理,而且貌如天仙,亭亭玉立。杭州一些大戶人家的小子們,擠破了門,但周生只是笑而不談。

一天,城西單家突然送帖子過來,要娶英蓮過門。人人都說不可能,連送帖子的人都沒覺得有希望,只是履行公務罷了。然而,周生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兩家選了吉日良辰,周生陪嫁了一大批東西,單家八抬大轎,把個英蓮娶進了家門。入洞房的當晚,英蓮才知道,單家欺騙了她,那公子只剩半口氣了,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原來單家是用她來沖喜的。

英連不異於五雷轟頂,她哭了,哭得昏天暗地。到了三更,公子突然能說話了,他讓英蓮到他跟前說:

“你真漂亮,我能見到你一面,也算我一生的造化,只可惜我不能陪你過日了,難為你了……”說罷一命嗚呼了。

英蓮哭到五更,自言自語地說:

“我爹與孔家極好,作為女人,應遵守三綱五常,這是我的命,我陪夫去也。”然後雙膝跪下,對著孃家的方向說,“爹爹,母親,恕孩兒不孝,孩兒要陪夫君去了,以後不能在您面前盡孝了。”

說畢,一條繩隨夫而去。

她說話被單家的人聽見,單家要成就英蓮,也沒阻攔。第二天單家把英蓮的死訊及臨死前的話語告訴了周生,周生覺得自己培養了一個好女兒,就把英蓮的情況託人帶信告訴了衍聖公。衍聖公大為讚歎,俱奏朝廷,朝廷大悅,便下了一道聖旨,讓單家為周家的女兒英蓮立一座“節孝坊”,作為楷模,教育後人。但單家無錢,只有借周家的。周家毫不吝嗇,出了大批銀兩,找了當時最好的工匠,造了這座木牌坊。這就是傳說中的木牌坊的來歷,真假與否,無稽可考。

但真實的木牌坊存在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建木牌坊?是誰建的木牌坊?宿州市無記載,請教了許多人,有的說是為紀念一個貞潔烈女,到底這個烈女姓甚名誰,無人能說得清楚;有人傳說是皇上為一蔣姓的大官修建,至於為什麼,沒人能說得明白。另一種說法,因為縣衙就在對過,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政府為了威武闊綽而修,相當與衙門前的石獅子。但從“南疆鎖鑰,枕山帶河”這兩句話看,這種說法是有可能的,但無確鑿根據。

實體的木牌坊已不存在了,即便存在也比不上單縣的百獅坊,因為百獅坊有天下第一坊之稱,名垂青史,而木牌坊卻經不見傳,連最起碼的《宿州志》都無記載,可見只是個普通的小牌坊。但木牌坊這個名字卻不一般,當地老居民且不用說,就是到過宿州或在宿州住過的人,無一個不知木牌坊的。在清末及民國時期木牌坊就是宿州的標誌,因為這一片的建築最稠密最先進,這一片的客流量最多,商業也最發達,古宿州的四大家族雷、周、黃、邵大部分都集中在木牌坊附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