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李清照的宋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文學妙語

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謂遍嘗世間冷暖,閱盡人生薄涼。不一般的身世,為她的詞作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為“婉約詞宗”,易安詞被世人譽為“自成一體、別是一家”。易安詞作輯錄多已散佚,現古本僅存有《漱玉詞》。李詞以“靖康之變”為界限,前期多訴閨閣情、相思苦,後詞則多傷時懷舊、感嘆身世。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詞人後期的一篇名作《武陵春》,以追尋詞人芳蹤,感懷詞人身世。



武陵春·春晚

(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是一首小令,作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 1135年 ),當時徽欽二帝已被金人虜走,國破家亡之際,李清照避亂南逃於浙江金華,感嘆此生眾多的苦難: 與丈夫傾盡畢生心血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家國不再、孑身一人倉惶南渡……箇中苦難即使常人遭遇一項,已是難以承受,更況且接踵而至的災禍全加諸於一個已至暮年的弱女子之軀!彼時實在不堪其重的詞人遂作了這首《武陵春》詞,控訴自己的不幸遭遇:


暮春時節,紅日高懸,東風駘蕩,花枝凋殘,難堪其摧,遍地落殤!晨起理妝,無心無力,空對奩鏡,徒增感傷。物是人非,事事蹉跎,未述一語,淚已盈眶。聞說雙溪,正值春光,也擬泛舟,遍遊湖上。惶惑滿懷,怎敢痴望,舴艋輕舟,載承惆悵?

這是一腔怎樣的肝腸寸斷,這是滿懷怎樣的傷心絕望?上片起句“風住塵香花已盡”即筆落千鈞,既是在描寫自然景物,也是在感嘆自己不堪苦難命運的摧殘,更兼紅顏不在,人生已老的身世,一個“盡”充分悲述了自己似乎已至窮途末路的悲慘境遇。於是,這次第怎還有心思梳妝打扮?上片轉句好一個“事事休”!便把自己“故土淪陷,流離失所,家散人亡,家財散盡,遇人不淑(遭遇渣男張汝舟騙婚劫財,一度身陷囹圄),青春不再”的諸多不順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結句“欲語淚先流”看似平易,卻用意精深,接應上句難以抑制的滿腔愁緒,此時已化作決堤之水痛快傾洩!抒情悲懷的同時,詞作藝術張力之不凡也是鏗鏘擲地,力動四方!


感情蘊藉至此,詞的下片自然要作更深入的挖掘剖析,“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聯用,即把自己複雜曲折的心緒全然露了個徹底!清照前半生,因良好的家世,美滿的姻緣,自是讓她歷盡了世間的繁華。優渥的條件也得以讓她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去盡情享受優雅清閒的小資生活。於是賦詩填詞,賞花遊景便成了她早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物轉星移間,世事滄桑已作雲泥變換!數十年後的此泛舟已截然不同於青春年少時 “溪亭日暮”的盡興輕舟,此愁緒更殊途於“紅藕香殘”時的絲縷閒愁。所以同樣的賦詩填詞,因為災難深重,現在只能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慨嘆了!此番喻作愁緒的誇張手法,不免讓我們想起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少遊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比喻。不同於前兩者,清照詞的喻愁因為更好結合了前句,所以來得更為妥帖自然不著痕跡。詞人老道的煉句功夫,嚴謹的藝術構思由此可見一斑!


關於此詞的賞析,前人著述裡已是精彩紛呈、精微皆至,愚在此斗膽再作解析,力求表達自己一點不成熟的見地,望眾師友見諒!


風西夜昨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作於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春天,時李清照五十二歲。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為了避難,從臨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經嚴灘,抵達金華。此詞就是寫她隻身流落在金華的心態。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既通俗又凝鍊,暗示了在此之前曾發生過風吹雨打、落紅滿地的景象,如今風已住,繁花已盡,被狂風暴雨摧殘的落紅多日來被人踐踏,已“零落成泥輾作塵”,所以塵土發出陣陣香氣。這句寫外部環境,字裡行間充滿了詞人對這景象的痛惜之情,也暗寓著對自身飄蕩無依生活的深沉感慨。


次句“日晚倦梳頭”,與前期寫的《鳳凰臺上憶吹簫》“起來慵自梳頭”語意相同,都是從倦於梳頭描摹懶散意緒,但其中的原因卻大不相同。《鳳凰臺上憶吹簫》寫的是與丈夫暫時分離,因一時獨居而無心梳妝打扮,而此詞寫的是在國破家亡與丈夫死別之後,由外部環境觸發而使她完全心灰意冷,所以在太陽昇得老高時還倦於梳頭。


三、四兩句點明“日晚倦梳頭”的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句包含的內容很廣。春天的風景一年一度,如今又來了;丈夫的遺著以及其它遺物,都依然如舊,這都是“物是”。可是人已經不在了,這是“人非”。睹物思人,物是人非,這不是偶然的、輕微的變化,而是重大的、劇烈的、永遠不能挽回的變化。人已經死了,原來夫妻間的閨房之樂、恩愛之情,以及與丈夫共同鑑賞書畫,歸來堂中品茶談笑……,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再有了,所以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所以,這句包含著詞人的極端沉痛,真是聲聲淚、字字血啊! 這千萬椿事情,千頭萬緒,心亂如麻,不知從何說起,剛想說,眼淚已奪眶而出,“欲語淚先流”一句,寫得既生動形象,又實在是感人至深!


下片轉入抒寫內心活動,更為形象、細緻、深刻。連用“聞說”、“也擬”、“只恐”等三組虛字,傳神地表現出詞人的心理活動過程。“聞說雙溪春尚好”,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正是遊賞的大好季節,於是詞人動了遊覽之興,“也擬泛輕舟”,李清照是特別喜歡划船的,早年寫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可看出她劃舟遊覽的極高興致。如今乘此“春尚好”的季節,雙溪又是金華著名的風景區,於是她又想去泛舟遊樂,藉此也可擺脫心中的許多煩惱事。“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表現出詞人一時的喜悅心情。但是,在“泛輕舟”前加“也擬”二字,又把詞人憂慮重重、猶豫不定的心態傳神地反映了出來。同時,“輕舟”一詞,也為下文的“愁重”作了鋪墊和襯托。


結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歷來為讀者所激賞的名句。舴艋舟,形容舟之小。擔心自己的憂愁太多太重而輕舟載不動,這個比喻非常新穎生動。歷來用具體形象比喻抽象感情的詞中名句很多,如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等等,都是形容愁之多。李清照此詞則比他們更進了一步,將愁寫成有重量的可以用船裝載的東西,這是李清照的獨特嶄新的創造,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貼,渾然天成,不著痕跡。從這個比喻中,可使讀者更深切地體會到詞人無與倫比的沉痛心情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文學妙語

“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李清照的這首詞主要著落在一個“愁”字上,把抽象的情感概念,以其獨特的視角、細膩的情感、非凡的手法,加以形象化的塑造。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宋·李清照)

這首詞作於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這一年詩人52歲。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詩人南渡,自此以後,時乖命蹇,種種噩運,迎面而來。先是丈夫趙明誠病故。又經八年多的轉輾流離,詩人與丈夫所藏珍物、碑帖、書籍被焚、被盜,損毀殆盡。這些書、物曾與詩人竟日相伴,記載著她的幸福與快樂,喜怒與哀愁。而今,物去人非,詩人孤身一人客居金華,悽苦無聊。追思往事,悲憤已極,愁腸百結。“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詩人的這種感受,是她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明誠罷守江寧,遷湖州,受命行在(建康),臥病,不久而卒。詩人“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趙明誠不僅是他的生活伴侶,也是詩文知己。夫妻二人常常相對觀書,展玩品味,互論短長,品茶把盞,魚水情歡,生活中充滿了無限的樂趣。而今,斯人已逝,“手澤如新,墓木已拱矣”。八年來,一切都煙消雲散。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怎能不魂淡神傷?又怎麼不“欲語淚先流”?她的愁,又豈是小小的船兒所能載得動的?

“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詩人平生兩大幸事,和睦家庭、愛物書籍;而今孑然一身、惶惶不可終日。正是這種遭遇,讓李清照把“愁”寫成了絕唱。在她的筆下,“愁”這個抽象的情感概念,變成了無數使人可以鮮明體驗的具體形象。

如果,秦少游的“無邊絲雨細如愁”,賀鑄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都是“愁”,都非常具體而形象。但,也正如李後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連綿不絕,都奔湧而去。李清照的“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如山嶽,壓在心底,揮不走、搬不動,“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愁不僅有了重感,又有了聲音、有了動感,綿延起伏,碾壓著一個堅強的女人。李清照不僅成功地塑造了鮮明的藝術形象,也成功地塑造了女詞人(中國女性)的自我形象。


燕北林叢

賞析詩詞,一般從三個方面去看。

一,詩歌的情感。任何的詩詞都是詩人自身情懷被觸動之後所引發的感情的迸發,宣洩。而這種情感又是緊貼著物象,由物引出,用物烘托,最後又以物結尾。整體的情與物,是交匯,融合的。這就是所謂的情景結合,借物抒情,或者託物言志。

二,詩詞的結構,手法。近體詩詞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平仄,韻,這是不必討論的。但除了上述幾點,在詩詞的創作過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手法,比如,倒裝,問答,擬人,虛實,動靜,點面,明暗等等。而對於結構,有曲寫,正寫,伏筆,鋪墊,景中渡情,小中見大等。



三,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想要了解一首詩詞的內涵,那麼就要明白詩詞發生時期的歷史背景,詩人所處的環境,並深入地挖掘詩人的當時的情感寄託,懂其人,當能懂其詩,才可明其理。

這是詩詞鑑賞最基本的。而對於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表面上看,為春殘花謝,惜春之詞。但其內含的情感卻並非這麼簡單。這首詞創作的背景為清照晚年時避難浙江所作,當時金入侵,宋已基本名存實亡,而易安也已是夫死財失,又無兒女依靠,這種國破家亡,顛沛流離而又無依無靠的生活,其情感如何不痛,不悲,不憤!

所以,這是一首託物抒情的明顯例子。借殘敗的春景,抒發對自身,對故國深切的哀痛。就結構來說,其上片,以景帶情,點名了觀點,物是人非,事事已休。下片用聞說引出,依舊加深上片的觀點,並給出結論,載不動許多愁。結構環環相扣,情感步步緊逼,並且在轉折昇華時既無痕跡,也許造作,順暢自然,這也是清照詩詞最明顯的特點。



就手法來看,《武陵春》中動詞的運用很靈活。比如,“風住塵香”,用住而非停,或者落。停,落在這裡都只能顯示當時的情景,會很生硬,而住,卻可以在讀者面前形成一個動態的畫面,牽引著讀者的思緒,這一點很難有人能做到。再之後的“載不動”,效果與此相似,這裡為虛寫,是作者的想象。虛實結合是詩詞中最基本的手法。虛實結合,可以調節節奏,情感,也可以調動讀者的思維。

化用是一種詩詞常見的手法,化用簡單,但要做到化而無痕,就不容易了。

關於這首詞,分析起來還有很多,但因篇幅,不再多寫。最後說一點,不管是分析的動詞,還是任何的手法,都是為情感服務。詩詞要以境為先。同時任何一首好的詩詞,其語句必是凝練的,所以,再寫好以後還要注意,煉字,詩如此,詞亦如此。至於如何煉,個人的審美,格局,因素太多,不囉嗦了。


畫骨透情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賞析

原文: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南宋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李清照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作者丈夫趙明誠病死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註釋:

武陵春 詞牌名。

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

日晚:日落

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

舴艋(zéměng):小舟

現代文翻譯:

風停了塵土上沾的一點點花香被吹盡,日落時光懶得梳頭打扮。現在已經物是人非,想說說淚水先流下來。聽說雙溪那邊春色還好,也想泛舟去觀賞。可又怕那小船載不動我的愁緒。



賞析:

李清照李煜寫這首詞時丈夫趙明誠病死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用“塵香花已盡”表述她失去愛人那種孤寂的心情,更有“倦梳頭”表明那個欣賞自己容貌的人已經不在,梳頭打扮有什麼意義呢。歷歷往事已是昨日黃花,想一想都會淚流滿面。不是沒有景色優美的地方可去,她用了誇張的手法寫自己的愁緒之重,怕小船都載不動。作者委婉的手法,描寫自己在失去丈夫,背井離鄉之痛。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7老師262366556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春天的風停了,百花落盡,原來的花朵也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也難得去梳頭了,風物依舊是原來的樣子,但人以不同,所有的事情也都完了,想要訴說衷苦,眼淚卻以流出。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乏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聽說雙溪的春色依舊美好,也打算乘小船去觀賞,只是恐怕這飄在雙溪上的小船,無法載的了我的那許多的憂愁。



李清照的這是愁,說的很委婉纖曲,巧妙的表達了深沉複雜的內心情感,成為了訴愁的佳篇。



我是青青子zi衿 更多內容 敬請關注


青青子zi衿

謝大聖邀!

易安居士乃一代詞宗,評者以為單憑填詞之功其成就遠在蘇軾之上。代表作有《聲聲慢》《醉花陰》《如夢令》等名篇,《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在其歷經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且又喪失寡居傷心憂愁之際由感而作,至於寫作的時間與地點原詞書中均有著述。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首《武陵春》用詞樸實無華.淺顯易讀.意境高遠,簡潔洗練的語言將自己傷感與憂愁全盤托出,足見其煉字造句之工非一般人所能及,正所謂大道至簡。

關於詞中的每一句話相信大家讀後心知肚明,恕不一一解答贅述了!

李清照曾批評東坡居士的詞不是寫詞,而是在寫詩,由此可見她對蘇軾的詞是不認同的。


半壁東南我獨行

李清照的《武陵春》寫於金華落難之時,其時金兵大舉侵犯中原,宋庭無力抵抗。丈夫趙明成業已亡故,家中所珍藏的金石字畫也在顛簸流離的逃亡路上遺失殆盡。詞人是懷著淒涼、頹廢的心態,帶著無盡的愁思寫下的這首詞。“風住塵香花已盡”,一陣狂風過後,落紅滿地,不由引起詞人無限的惆悵,聯想到自己也象是這落花一樣繁華不在。甚至連梳妝打扮的心都沒有了,“日晚倦梳頭”。再想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花費半生心血收集的奇珍異寶都已不在,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想說話卻早已淚流滿面,哽噎的什麼也說不出,“欲語淚先流”。

本想借雙溪美好的景色去泛舟江上,散散心,解解愁,可又擔心蚱蜢舟太小,載不動自己這漫天深愁。……這首詞將詞人一腔愁緒展露的淋漓盡致,不愧為上等佳品之作。


詩詞路漫漫

李清照《武陵春》:這首詞作於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當時詞人避亂金華。國已破,家已亡,詞人歷經亂離之苦,詞情極為悲慼。''風住塵香花已盡'',時直暮春時節,狂風摧花,落紅滿地,一片零落,觸目驚心。''日晚倦梳頭",此時日色已高,而詞人卻仍舊無心梳妝,可見詞人內心是多麼悲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她接著解釋自己為何如此悲傷,因為物是人非。花開花落年年相似,而人事則變化無端。往事堪哀,她欲將它們訴說,卻早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她不願一味沉浸在痛苦中,想要出去遊山玩水,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在青山綠水間得以排遣。但馬上詞人就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的愁緒太濃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在未出遊前她就意識到愁重舟輕,因而否定了遊春計劃。末兩句設想極為新穎,非常貼切,故歷來為人所稱賞。


106467846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昨夜的風雨漸漸的停住了,枝頭的花朵,在風吹雨打下,掉落一地。空氣中彌散著塵土中芳香。日上三竿,我也懶得去梳妝打扮。眼前的景物依舊,可是心中的他卻已不在。許多的事情都已經結束了,想要說些什麼,可未等開口,眼淚卻已禁不住的流下來。

聽說雙溪這個地方的春色尚好,那我也去泛著輕舟去欣賞一番。只是擔心這雙溪上的小船兒,能不能載得動我這滿懷的許多愁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