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

譚孝生

格物出自《禮記·大學》,原為格物致知。胡適藉助現代科學的興起,將之比喻為科學方法,即作為種研究知識的方法來看待,同時,他也提到了王陽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

格字本意是什麼呢?宋儒解釋為“至”,這是對的。先秦的至常見的意思有兩種:一個是“極”,就是極限、最大的意思,如孔子所說的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以及莊子所說的至人;第二個意思是至某處,到某處,如莊子說的——今日適越而昔至,《管子》裡的物至則應。

格物致知,格字就是至,因為先秦的格字可訓為至,《尚書》裡就有這樣的例子。

章太炎說格訓為“來”,也可以。因為至在先秦也可訓為來字,比如前面我們所說的莊子的“今日適越而昔至”,其實莊子是引用惠施的話並做了調整,惠施說的是“今日適越而昔來”。又如物至則應,這個至也可以翻譯為來。

總之,格物致知是一種探究事物本身的方法,差別只在於現代人可以憑藉諸多科學儀器研究事物更細緻入微。宋人說的格物窮理,即類似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科學,又有哲學的意思,同時還有古代西方所說的實踐(倫理實踐)。

哲學在被科學打敗後,就放棄了知識領域的東西。


肥嘟嘟的小不理

“格物”一詞的本意是深刻研究某一物或事物,而後從中有所得,總結出的規律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

王陽明格物,以竹子為研究對象,在竹林中與竹對話,格竹七日累到吐血,但始終不得要領,直到後來龍場悟道,把平生所學全部用在了現實的實踐中,從而得出了陽明心學的精髓——“心外無物”,


對外境事物的判斷,都來自自己的內心,如何可以透過事物的表象,解讀出內在的本質,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由格物而致知,只有良知才是鑰匙,否則智巧就容易走向了歧途。

牛頓“格”蘋果而知“萬有引力定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全息性,透過千變萬化的外表外形,內在的規律只有一個,老子把它稱為“道”,萬物都是由道而生出來。

《黃帝陰符經》中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是再說人體小宇宙與外界大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兩者相互融通相互影響。

說到根本是心念與外界客觀事物的關係,一群人的集約性意識,會集聚形成一股合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集體的意識是合於天道的善良,那麼此地也會海晏河清,多平安吉祥。

乾隆曾經訓誡官吏:有的人到哪兒上任哪有災害,可見是人出了問題。



佛家的空性智慧談到,五蘊皆空,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念所化現,一念一世界。

格物便是當下所遇的一切事物皆是最好的遇見,或許在啟發,或許再告知,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事兒,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決定什麼樣的遇見。


漢字在人間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意思。格物致知,通過研究事物,獲取知識。通俗的講,格物致知就是研究與學習的過程。

在古代,格物致知就是一個人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的基礎學習過程。

怎麼這樣講?我們來看:

儒家經典“大學”裡面,一個人的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致知,為第一個階段,即完成基礎的學習階段,也就是說,一個人考取功名之前的修學業階段。學習內容為史地經典,以及諸子百家,五經四書等等。

誠意,正心,為第二個過程。這個過程注重自己的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忠、孝、誠、敬、正、和之心。

一般而言,每個人的前兩個階段是並行發展的,這兩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一個人“從文”的階段。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正是修身養性的過程。因為知識當中包含這些東西。

古人入仕從政的兩個途徑是,一個是科舉入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是這樣子的。另一個是習武入仕,成為武將,跟隨皇帝南征北戰,最後封爵封侯。

齊家,是第四個階段。也就是說,在家中的孝和悌的階段。孝為孝敬父母,悌為尊重兄長,友愛四鄰。

治國、平天下,為最高階段。當封爵封侯之後,就有治理一城一國一個地區的能力,也有護佑天下的施展餘地,治國安邦。

上述,是一個人在儒家思想統帥下的成長過程。格物致知,那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就是完成基礎學習的過程。

至於說王陽明,對格物的理解已經是後來的事兒了。孔孟之道是儒家正統思想,王陽明是儒家思想的繼承,但是雜入了更多的唯心論,唯心主義思想,不能說儒家思想的正統。


高考元學力嶽峰

先說答案。

格物,就是將“物”的本質正確標識出來的意思。

換句現在的話就是:正確的認識世界。

格物,不僅僅是認識事物現在的樣子,更要認識到事物從何而來,因何而生,如何成長,又為何消亡。

出處

格物一詞,語出《禮記·大學》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木、夊、口組成。

木,本也;

夊,腳掌反象;

口,洞口;

格,有返本之意。

如何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那就是要返回到世界的源頭,去完整認識萬事萬物無窮造化的根源,認識他們的生、長、成、亡。

認識世界

世界是如何而來的?

《道德經》代表的華夏道易思想認為是這樣的。

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現象。

我們可以體察到的事物,感知到的變化,就出現了。

任何事物,任何變化,都根源於“道”。

因此,認識世界的前提條件,就是掌握道易的思想。

形而上的道易思想,在伏羲時代,演化出象數的思維,河圖洛書,便是對天道運行的符號標識,這是最初的格物

到了黃帝的時代,文字發明了,華夏人用象形文字這樣的自然語言去擬合自然的生活,這是人文時代的格物。

所謂的格物,並不是隨便拉個框架,找個抽屜、格子,把事物往裡一塞,就萬事大吉。

而是要觀天之道,格物以自然。

還原事物本來的樣子。

為何格物

以道格物,可以得正知,得正知而可以達誠意,達誠意而可以正心,正心者可以以道修身,以道修身者可以以道齊家,以道齊家者可以以道治國,以道治國者可以以道平天下。

格竹子?

不為也。

以上


平凡2850

要明白「格物」是什麼意思?首先要明白《大學》是一本什麼書?而要明白《大學》是本什麼書,又必須明白孔子到底是幹什麼的?

從根本上來說,孔子學問的核心是教人「心智系統轉換」,孔子就是一個教人「心智系統轉換」的教練。

我們非常熟悉的儒學經典《大學》則是一本非常完整的,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的教科書。從「心智系統轉換」的原理、方法、細節、過程都面面俱到……

《中庸》用今天的教科書分類來看,就是一本「心智系統轉換」的教輔書,主要是孔子對於在「心智系統轉換」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的講解。

《論語》則是孔子對弟子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點評以及弟子的學習心得。

因此,我們要真正認識「格物」的意思,先要把這些大關係先理請了,然後在這種大關係中,來認識「格物」的真正含義。

「格物」其實是「心智系統轉換」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心智系統調整技術之一,這三大心智系統調整技術就是:「格物」、「誠意」、「正心」,請看下圖:

大家可以 仔細看一下上圖,這張圖就是《大學》內含的結構圖。

從《大學》的角度來看,「格物」是「誠意」的基礎,那麼,這個「格物」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人的兩套心智系統。

我們平時所用的是第一套心智系統,這套心智系統的特點是,依據已有的經驗、觀念、知識、偏見、預期來看到事物。

換個角度來說,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所謂的「物」,並不是「物」的本身,而是存在於人意識中的經驗、觀念、知識、偏見、預期。

所以,一個想要從第一套心智系統轉換到第二套心智系統,首先,就必須拋開自己的經驗、觀念、知識、偏見、預期,這就是「格物」的意思。

「格」字本身就有破除、打破的意思。

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格物是一個動賓短語,“格"是一個動詞,可以理解為觀察、瞭解、研究,“物"是動詞"格"渉及的對象,指生活環境中的客觀事物。

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有待我們去發現、學習、運用。"格物"強調的就是向自然學習,向生活學習,向實踐學習。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學問,都不能完全沉迷於書本不能自拔,而要到生活中去尋求啟發和靈感,就是古人說的“道法自然"。

"格物"只是手段和過程,其目的是“求知"。


老韓閒聊

理解格物,就必須理解致知,還必須做到誠意正心,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誠意正心,心無旁騖,我們就可能體會到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會進入無知無慾的境界,就會體會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就理解了格物就是本來無一物。


煮茶聞書香

格物一詞出之於《大學》:是分明是非,辨別好壞的意思。《大學》中有三綱領,明明德,親民,至善。有八條目,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其物才能致其和,致其和才能誠其意,誠其意才能正其心,正其心才能修其身,修其身才能齊其家,齊其家才能治其國,治其國才能平天下。反之要平天下必須治其國,要治其國必須齊其家,要齊其家必須修其身,要修其身必須正其心,要正其心必須誠其意,要誠其意必須致其和,要致其和必須格其物。格物最為重要,《大學》八條目中都離不開格物。格物的意思是分明是非,辨別好壞,沒有格其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無從談起。


虧盈益謙

不同的境界層次會對“格物”有不同的經驗理解甚至超驗體會。

我們一般的理解,“物”僅指物質,但儒道經典裡的“物”,也包括精神。甚至在論及生命現象時,“物”就不指物質了,它特指與物質有交互關係的精神世界裡的一切物化現象,包括物質在精神世界的投影(我們對物質的直接印象)、殘影(記憶)、扭曲異化(我們那些奇怪的理解和對記憶的加工、對未來的想象等等),以及這些作用的各種擾動、混合。

整個生命現象裡,我們每個人的精神領域裡,除了與物質有交集擾動的這部分精神以外,還有一個理想的“地方”,或者說是一個理想的“東西”,它與現實世界的物質沒有任何關係,是獨立存在於“物”外的,這個“東西”,一般被稱為“主”,也叫“心王”,或者單用一個“心”字或“王”字,禪宗有時也把這個叫“我”,都是一回事情。

但是,這個東西很難說,它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無體而有用,也不是什麼秘密,古今中外各色經典都在講這個東西。

我們對於生命現象的認知,到了“心王”這個層面,再往“裡”,就沒有意義了,除非根本就沒到。而對於“心王”的認知,並不是非要天天掛在嘴邊才叫明瞭,實際上“心王”本身都是似有非有的,當我們盡於“物”的時候,對面便是心王,當我們坐入心王時,所見皆物,所以,在極致處,“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何人都是,居陰則遍行於陽,居陽則遍行於陰的。

“格物”二字,沒有明講“心王”,是因為,唯有居於“心王之所”,才能“格盡其物”,非“格盡其物”,不足以坐入“心王之所”。

具體到“格物”的“格”字,是各安其位、各適其職。也就是把我們腦子裡的“物”,和現實世界的外物,要一一對應,而且真實不虛,外邊是什麼樣,裡邊也是什麼樣,這樣就不會自己馬扁自己,真正到這一步,也就自然能坐入心王之境,就能“致知”。


n是名n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願意是研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要明確理解格物,需要從哲學的角度看待這個詞。如果這個話有點不懂的話,那麼應該體會一下我們曾經都學過的一篇課文。

《察今》“”故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這樣,這個格物致知就基本明白了,所以,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最深刻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