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全球聚合力爆發了!

中國市場全球聚合力爆發了!

中國市場全球聚合力爆發了!

面向全球,中國正逐步形成開放新格局。這意味著巨大的廣闊市場。對於任何一個跨國公司和經濟體來說,中國這個市場的誘惑力都是不可抗拒的。

一、轉眼加入世貿組織17年,一個新的貿易數據變化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舉行的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並批准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隨即遞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通知書。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一個月後,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轉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17年了。在這期間,依靠人口紅利、資源與環境等要素,中國慢慢成為全世界的低端製造工廠,為發達國家生產著廉價的商品,賺取著微博的利潤。在這期間,中國通過持續的貿易順差積累了鉅額外匯儲備,超發的貨幣洪流將房價推升到了天上。在這期間,中國大地上的水、土地與空氣變髒了。在這期間......

步入2018年,伴隨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製造業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邁進和開放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對外貿易格局悄然發生著巨大變化。

5月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值,2018年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逆差282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534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762億美元,初次收入逆差28億美元,二次收入逆差26億美元。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282億美元,其中,資本賬戶逆差1億美元,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545億美元,儲備資產增加262億美元。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逆差282億美元,這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7年之後經常賬戶首次出現逆差。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國經常賬戶呈現逆差,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及貨物進口增長較快影響。“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推動我國貨物貿易更趨平衡,且受年初假日因素影響,第一季度貨物貿易差額一般為當年低值,預計全年經常賬戶收支仍將保持在合理區間。”發言人表示。

2018年第一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545億美元,跨境資本延續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淨流入的趨勢。2018年第一季度,直接投資呈現淨流入502億美元,同比增長3倍,在構成上,對外直接投資淨流出181億美元,同比下降12%;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淨流入682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增長較快,境外投資者繼續看好我國經濟發展前景。

二、消費、進出口與投資格局趨勢性變化的場景邏輯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7年之後,在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首次出現逆差,短期數據變化具有一定季節性因素,其實這更是這一數據長期變化的拐點。驅動這一變化的深層因素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趨勢與擴大開放戰略。

目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階段,效益與質量成為政府審美新標準,消費、進出口與投資格局正在發生趨勢性調整。

關於這一趨勢變化,中證金葵花研究部在2018年1月初撰寫的《立體推演經濟運行新場景,把握配置新趨向——2018中國宏觀經濟與股權市場投資展望!》年度報告中,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與場景推演!下面,我們全文引用報告中的內容,再次表達一下我們的前瞻觀點。

站在新舊之交路口,覆盤2001年至2017年期間的消費、進出口與投資格局,以及政府政策措施。關於2018年及未來,消費、進出口與投資格局一些可能的趨勢變化是十分清晰的,這些場景都是向著2020年,2035年,長遠時間演變的。

(1)消費成增長主要動力,結構向中高端穩步邁進。伴隨中國製造業向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衝刺邁進,在經濟增速緩慢下行趨勢中,消費將成為貢獻高質量增長的主要動力。中高端、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成為主流,並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中高收入群體將成為拉動這方面消費的主體。

(2)低端產品出口將減少,中高端產品進口將增加。隨著製造業成本的上升,一方面低端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在減弱,同時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中高端產品消費快速增加,需求結構的變化要求我國進出口貿易要主動做出改變。

把我國建成經貿強國是新時代的重要目標,2018年貿易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加快。新格局場景變化方向是,低端產品出口將穩步降低,中高端產品出口佔比會逐步提高,同時中高端產品進口將增加。

(3)投資需求持續放緩,結構將繼續優化。目前客觀情況是,基礎設施、製造業、房地產等領域高收益、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在減少,而且很多投資品已經產能過剩。經濟高質量增長階段,投資需求必然將趨勢性放緩,但是投資結構會明顯優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關鍵階段,雙創與股權市場大發展,社會融資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民生類、技術創新類、高技術領域和短板領域的投資增速將保持較快節奏。

基於以上分析,2018年1月份,我們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兩條主線,其一,壓縮過剩低端產品供給,其二,增加不足和中高端產品供給。進出口與投資結構在持續優化過程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伴隨經濟增速下行而相應降低。

高質量經濟階段,消費升級自然成為承載經濟下行的主要動力區域。大週期演變場景下,相關行業投資機會是較為明確的。這就是立足於消費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線索,重點挖掘剛需與上行趨勢行業領域中的投資機會。

三、產業轉型升級與中國製造業向中高端進擊邁進集結號

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頻頻被外國稱為“世界工廠”,反映了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以沿海地區為中心的出口型製造業的發展及迅速壯大。

例如,2001年中國出口總額是27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位,相當於美國出口額的34%,德國的49%,日本的56%。而到了2016年,中國出口總額達20974.44億美元。相較2001年,增長了近10倍。

近十年來,中國製造業幾乎生產了全世界的中低端消費品,卻面臨著“八億件襯衫才換一架波音飛機”的尷尬。在GDP高速增長階段,大部分製造業產品位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雖然我國首款大飛機C919估計只要四、五年或更短時間就可以實現量產,對相關產業的拉動將越來越大,但是不能根本改變中國製造業的格局。

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頂層設計核心瞄準的就是中國製造業質量提升。這意味著未來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與增長動能等,都與高速增長階段是完全不同的。

GDP高速增長階段高度依賴能源、土地、廉價勞動力投入,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勞動密集型行業、房地產業、礦業比重較高,產業鏈主要是中低端,依靠投資、中低端消費拉動。

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增長將更多依靠科技、人力資本、信息、數據等新的生產要素來推動,傳統要素效率進一步提高。更多依靠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來推動,產業價值鏈將逐步比較完整,並主要居於中高端。

中國整個製造業質量提升,尤其是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是一個攻堅克難的新徵程。

十九大報告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目前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這相當於吹響了向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高端製造領域進擊邁進的新集結號。

我們認為,在以提高供給質量與優化供給結構為中心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製造業將向價值鏈中高端不斷邁進。在政策與社會資本支持下,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節奏將加快。

製造業向高質量、中高端邁進吹響集結號,最終將趨勢提升製造業領域的企業價值,尤其是高科技製造企業。我們的價值審美標準也要跟上,這樣才能夠發現價值所在,進而佈局優質潛力資產。

四、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開放新格局與巨大的廣闊市場

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人類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窗口期,美國選擇了單邊主義、封閉與貿易戰。中國則順應開放融合大趨勢,奉行多邊主義、主動增加進口與進一步擴大開放。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十九大報告明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註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進一步拓展開放範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佈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中國明確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並向世界宣佈推出重大舉措進一步擴大開放。其中,中國不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

我們要看到,主動擴大進口是中國對全球市場進行需求管理的一大創新。同時對現在的貿易規則來說,更是一大變革。

今年11月,中國將在上海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未來,隨著進口政策的實施,必將對失衡的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刻影響。對內,也將改變著很多產品原來的市場供求結構,以及價格水平。這些變化都是全球貿易與國內市場演變的大趨勢。

我們看到,面向全球,中國正逐步形成開放新格局。對於任何一個經濟主體來說,中國全面開放新格局與擴大開放新舉措,這意味著巨大的廣闊市場。對於任何一個跨國公司和經濟體來說,中國這個市場的誘惑力都是不可抗拒的。

五、中國市場全球聚合力:芯片巨頭ARM在華組建合資公司,中資將控股並尋求本地IPO

據《日經亞洲評論》5月2日報道,ARM與中資成立合資公司ARM mini China。ARM將放棄對這家合資企業的控制權,中資持股51%、ARM持股49%。

中國市場全球聚合力爆發了!

ARM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芯片技術提供商之一,主要從事低費用、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研發,全世界99%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架構。所有的iPhone和iPad都使用ARM芯片,多數Kindle閱讀器和Android設備也都採用這一架構。

ARM與中資成立合資公司的報道,恰好印證了今年4月初ARM中國在尋求中國資金注入的傳言,此舉是為其A股上市鋪路。依照此前流露的信息看,2021年底將是安謀中國預期IPO的時間節點。

事實上,ARM試圖分割中國業務之事早有眉目。2017年5月,ARM曾與厚安創新基金簽署合作備忘錄。厚安創新基金是2017年1月由中投、絲路基金、新加坡淡馬錫、深圳深業集團、厚朴投資與ARM公司共同發起設立。雙方計劃成立由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該企業將擔任起中國重要的芯片核心知識產權開發與服務平臺的角色,ARM為其提供芯片相關核心知識產權、技術支持和培訓。

不過,具體雙方合作細節並未公開。就目前從工商註冊信息獲悉,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仍為ARM LIMITED 100%控股,工商信息變更尚未完成。但合資公司已啟動試運營,工商變更或很快將見分曉。

擁有絕對移動芯片霸主地位的ARM25%營收來自中國,ARM中國業務的高增速有望使中國5年內成為ARM最大市場。從更長遠的角度看,Arm全球執行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吳雄昂年初時指出,到2035年,全球萬億設備互聯,全球累計IoT(物聯網)設備新產值將達30萬億美元,中國將佔據其中33%份額;接下來20年,中國IoT相關設備及產值將超過60萬億元。

這是ARM所看重的中國市場契機,即使需為之讓出中資進入的部分利潤空間,但因此獲得的中國政府支持或能讓ARM在中國市場更如魚得水,ARM將通過合資公司向中國市場銷售其IP。

站在中國芯片發展角度看,中國芯發展難某種程度與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摸索有關。若成立的ARM中國合資公司能獲得ARM技術支持,將有助中國芯片產業發展。同時,合資企業將有望研發中國本地定製化產品,並藉助ARM拓展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