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的仁政就是滅其國,俘其臣民當奴隸

姬發是姬昌次子,長子伯邑考顯得有些木訥,姬昌認為伯邑考是臣子之相,姬發具備帝王儀表。為了西周穩固和發展,立次子姬發為太子。武王繼位後,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治理國家,討伐紂王,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

武王的仁政就是滅其國,俘其臣民當奴隸

武王滅商後,為了加強對土地管理,對開國元老實行大分封,總計分封71個諸侯國,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多個。滅商後商朝原有的諸侯不服從西周,姬發開始大規模的屠殺征討,史上稱武王東征。據《逸周書·世浮》載,東征先後滅掉99個諸侯國,斬殺將士177779人,俘虜310230人。被俘的各國臣民成了生產奴隸。武王施行殘酷的滅國政策,有652個諸侯國投降西周。周武王達到統一全國的野心。這便是所謂的“仁政”。

武王的仁政就是滅其國,俘其臣民當奴隸

為籠絡人心,商朝大臣箕子從監獄放出來,表彰亡臣比干,拉攏殷商貴族。打開商朝金庫和糧倉,把不值錢的東西和粗糧發給老百姓,使他們感恩武王。封紂王兒子武庚(子祿)為商侯,以顯示他的寬宏和大度。

在太廟舉行祭祖大典,回來後他坐臥不安,擔心武庚會叛亂。便和相父姜尚商議,把殷商分割成三部分,命管叔駐守南部庸邑,命蔡叔駐守中部衛邑,命霍叔駐守北部邶邑。監視殷商舊族,防止他們叛亂。史稱“三監”。

武王的仁政就是滅其國,俘其臣民當奴隸

正史把周武王奉為仁德之君,和商王子受相比,周武王才是殺人如麻的劊子,周人從興兵起,大小數十場戰役,殺死各諸侯國的人數以萬計。所謂的仁政,不過是奪取天下的一種政治手段,然後把罪名都加在子受身上,給他的冠以惡名遠揚的“紂”字,讓“紂王”被世人唾罵,其用心何其毒也,子受並沒有那麼壞,商周之戰他們之間的對與錯無非是成王敗寇,真正受害的是天下百姓,他們才是商周爭霸天下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