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有什麼不同?

鄘人說

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並不是一個概念,兩者開鑿的時間、流域不盡相同,下面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兩者的關係與區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是在遍佈大半個中國的多條運河基礎之上,疏浚貫通形成的。自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鑿了邗溝,這是歷史上記載的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而後秦開靈渠,漢開槽渠,魏晉以後白溝、平虜渠、賈侯渠、討虜渠、破岡瀆、桓公瀆、楊口運河等運河先後開鑿,從西至關中,南及廣東,北入華北大平原。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交織連接,可以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奠定了基礎。隋朝就是在這些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之上,將它們與一些自然河流溝通串聯,形成了隋唐大運河的初始模樣。

而後唐朝對隋唐大運河進行了進一步的疏浚和開鑿。主要是對汴渠、邗溝、江南運河的疏浚,對丹灞水道、褒斜道、靈渠、黃河汾水道的開鑿和治理。經過唐朝的努力,整條運河的漕運幹流和支流都得以貫通流暢,漕運事業日益興旺發達。

那麼京杭大運河又是什麼呢?京杭大運河其實是隋唐大運河的變形和改造,兩者既有重疊,又有不同,從概念上來講,是屬於兩個歷史階段的概念。我們所稱的京杭大運河是在元代運河改造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運河概念。元代以後,國都從洛陽遷至北京。國家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必然對航運需求產生巨大影響。元代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對大運河進行了裁彎取直的大改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運河,至此形成了京杭大運河的雛形,後經明清兩朝對運河的修整拓鑿,逐漸形成了現如今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世界最長古運河。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將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混為一談,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成人字形貫通南北,京杭大運河則是連接北京與杭州的南北縱勢走向,長度也較隋唐大運河較短,兩者分屬不同的歷史時期。


國家人文歷史

顧名思義,隋唐大運河是隋唐時期鑿通的運河。

但是隋唐大運河並不全是隋唐時期修造的,實際上隋唐大運河上的很多片段從春秋時期就開始陸續修造了。

如果稍微瞭解一些中原地區的地理知識,就知道黃河與淮河之間,並不是黃河流域佔主體,而是淮河流域佔了主體,黃河下游的南岸不遠處的河流,實際上都是淮河支流,尤其是黃河成為懸河之後,河南東部以下區域彙集的溪流根本就不可能進入黃河了,這也是黃河為什麼很容易在河南改道的原因。

在春秋、兩漢、南北朝時代,中國的糧食主產區還在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的黃淮平原地帶,所以那時候人們就開始將很多淮河支流跟黃河打通,一來方便農業灌溉,而來給汛期的黃河分流,防治黃河的泛濫。

淮河與長江之間同樣早就開始開鑿運河鏈接兩河,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為了進攻齊國,運兵運糧,徵調了大批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叫做“邗溝”。

經過南朝時期的發展,南京一帶的繁榮程度已經不亞於長安、洛陽。江南自三國到隋朝統一之前的幾百年時間,有了很大的發展,變為財貨富饒、經濟發達的地區,從隋唐時期開始,江南已經成為魚米之鄉、中國的糧食主產地。所以隋朝開鑿大運河,是符合正確國家戰略的基礎設施建設。無論隋煬帝在後世被如何評價,這個歷史功績要歸功於他。何況隋朝修造的運河只是將若干自然河或舊運河打通成一氣。

人工開鑿的運河畢竟不是自然形成的河道,所以運河開通之後,需要持續不斷的維護、疏通,而且在勞動力水平很低的時代,終歸無法抵抗大自然的威力。到了元朝的時候,黃河中游因為泥沙沉澱,懸河越來越高,基本已經無法通航了。

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就形成了。

這就是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的不同之處。


旅行中國

隋唐大運河在當時是以洛陽為中心,而今天的大運河已經離洛陽很遠了,今天的大運河是在以前元朝的基礎上改直了,原來是不經過山東省的,現在經過了,再有歷史上黃河幾次改道,使歷史上的大運河大部分都被掩埋了。現在的大運河,主要是清朝時期新建的。而且,現在的大運河比以前短的多,以北的地方已經不能通行,只有以南可以通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