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開京杭大運河碰到大山怎麼開?

自力更生19998


逢山開道,還是來看看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大家心裡就有數了。

潛運,自古以來都是加強中華南北地區間物資、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中國的發展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從西晉開始,長江中下游流域人口增長迅速,生產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逐漸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隋煬帝在仁壽四年(以抖年)繼位之後,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解決北方地區的糧食供應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和滿足他巡幸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願望,決意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開鑿出一條橫貫全國南北的人工運河,其工程規模之浩大,動用人力、物力數量之驚人,可謂前無古人,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觀。605年至610年,隋煬帝令人修通 1700多千米的大運河。早在春秋時期,東南的諸侯吳王夫差,為了染指中原以成霸業,引長江經瓜洲(今江蘇邢江南部)北人淮河以築通渠,其全長近巧千米,稱為“邢溝”。後來,歷朝歷代對這一航道均多有延伸。

隋煬帝修運河的方案,分幾個步驟:第一步,從洛陽西苑到淮河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開通了一條叫“通濟渠”的運河,即從洛陽引谷水、洛水人黃河,再引黃河水人淮河,進一步溝通北方兩大水系黃、淮之間的聯繫;第二步,再從山陽到江都,疏通、償深、加寬並裁直了邢溝,作為運河的中段,將淮河和長江連接了起來,並更名為“山陽讀”;第三步,至於黃河以北,則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水源,引水至天津西北的蘆溝(今永定河),從而直抵北方重鎮琢郡(今北京),即有名的“永濟渠”第四步,從江都對面的京口到餘杭(今浙江杭州),開通一條叫“江南河”的運河。這樣一來,穿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以及北京、天津兩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畜乃大水系,全長1700多千米的水上交通大動脈即宣告完工,較之消耗巨大、運送緩慢的陸上運輸方式,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加強了都城和富饒的河北、江南的聯繫,對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鞏固國家的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不僅僅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也有政治方面的。魏開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朝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這一尖銳矛盾在江南地區一直存在,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修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運河勢在必行。同時,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的生活物資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的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但隋煬帝急功近利、隨心所欲的性格特徵,使得運河自它開鑿之起,便淪為當時萬千百姓流離失所、隋朝國土上餓俘遍野的萬惡之源。史載,隋煬帝命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就連工程相對簡單、規模較小的邢溝改建,他也大筆一揮,“發淮南民十萬餘眾”,全然不顧人力調配所能承受的址大限度。以至於到了後來“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琢郡”,此時為大業四年(608年),發覺男丁不夠使用,隋煬帝便又將婦女也納入到開河大軍之中。而那些唯恐不能完成任務禍及自身的各級大小官吏們,動輒使刑杖、棍棒對開河民T進行毒打,使得“役丁死者什四五”,負責挖掘工程的相關部門將屍體用車載上運走,竟然“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連綿不絕。

就這樣,凝聚無數民夫血淚乃至生命的大運河,終於於610年大功告成。煬帝多次率領大隊人馬,乘坐豪華無比的龍舟來到江都,流連忘返,徹底將江山社櫻拋之腦後。隋朝自文帝時代積累起來的大址財富,因為煬帝酷愛窮奢極欲的生活而日漸消耗。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雙手改造自然的非凡成就,是與北方的萬里長城同樣震驚世界的偉大創舉,更是中華民族具有無窮智慧與力欣的永恆象徵。






點滴見證


古代運輸艱難,主要靠馱運,嚴重限制了運輸量。雖有牛馬大車,但若遇連綿陰雨,道路泥濘,車輛根本不能行走。所以,船隻運輸發揮了巨大作用。可是河流不比陸地,無法四通八達,古人靠挖掘人工河流,解決這個問題。所謂運河並非平地挖出一道大河來,而是在原有的、不連接的各條河流基礎上,改造成為一條貫通千百里水上交通線。運河不是灌溉農田的水渠,不存在中間橫著大山,人們怎麼會開一道穿山越嶺的運河呢?怎麼行船呢?


用戶6001532626758


遇到山當然繞過去了,從沒聽過運河修到山裡面去的,水能流船也沒法走啊。山總有山谷,比如鄭國渠就是從山谷走。從低處往高處就修水閘。遇到河流就穿鑿過去,如果是大湖,想大運河就會另修水道,為了防避風浪。


林未來亦可期


古代開京杭大運河碰到大山的話,會合理的算計一下如果繞過大山的成本是否高過開山,從而決定是否開山


戰鬥大黃蜂


繞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