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是怎樣的一個藝術團體?

鳳150187527

西安三意社成立於1895年,原名為“長慶社”,創始人為蘇長泰、耶金山。“三意社”是以蘇氏三兄弟的乳名組合取名的。創建之初,除招收第一期(甲、乙兩班)學生外,演員全是“江湖藝人”,多系秦腔名角,又各有自己的拿手好戲,深得觀眾歡迎,三意社遂為西安古城最上座的班社之一。從民國五年(1916年)起,第一期學生陸續出科,開始與老演員同臺演出。隨著老演員日漸減少,傳藝採用“大師哥教小師弟”的方法,以後代代相沿。民國二十七年初,耶金山卸任離社,蘇哲民、蘇育民先後任社長。同年分化出以“大”學生為主的“集義社”(尚友社前身)。民國二十九年,又分化出“光藝社”(華陰縣劇團前身)。大批藝術骨幹的出走,曾使該社一度衰落。但隨著民國二十八年招收的“輔”字輩學生陸續出科,劇社又復興起來。20世紀40年代,劇社遭軍、警、特輪番摧殘,一蹶不振,瀕臨散班。新中國成立之後,三意社在西安首演《白毛女》、《羅漢錢》、《小女婿》等,為革命現代戲的傳播發揮過作用。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匯演,社長蘇育民獲演員一等獎。1953年,抽部分演員赴朝鮮慰問志願軍,後又多次赴大慶、玉門油礦慰問石油工人,支援國家建設。1960年,以社長蘇育民為首的一批演職人員,參加了秦腔戲曲片《火焰駒》的拍攝。1959—1960年,參加“陝西演出團”巡迴演出全國十三省,擴大了秦腔影響。

百年來,三意社共出科十期學生,共計四百五十餘人。其中不少成為秦腔藝術骨幹,流佈於西北諸省。佼佼者有閻國斌、朱儁卿、劉光華、趙明華、李桂芳、蘇哲民、蘇育民、王慶民、李益中、田玉堂、屈振民、張鏡堂、姚裕國、周輔國、王輔生、嚴輔中、蘇蕊娥、李夕嵐、蕭玉玲、劉養民等。三意社前期的老演員有:陸順子、李雲亭、高天喜、李貴亭、張壽全、李金鳴、陳德裕、王德孝、曾鑑堂、梁箴、三鬥金、安鴻印、晉福長、王文鵬、駱福生、楊金聲、和家彥、何振中等,他們在傳授傳統戲,培養藝術人才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三意社立足於古城西安,深入廣大三秦故地,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向來以“慷慨激昂”、“響遏行雲”享名,為秦腔劇種的繁榮和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在民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演出過《趙氏孤兒》、《火焰駒》、《遊西湖》、《打柴勸弟》等大量優秀劇目,並湧現出蘇長泰、蘇哲民、蘇育民、蘇蕊娥、肖玉玲、王輔生等大批秦腔藝術大師。西安三意社現有《玉堂春》、《司馬遷》、《狸貓換太子》、《龍鳳呈祥》、《牆頭記》、《金沙灘》、《清風亭》、《黑叮本》等數十本戲及四五十個精品摺子戲。擁有以侯紅琴、張濤等為代表的國家一、二級專業技術人員30餘名,其他業務骨幹50餘名,且有三意社學員班作為後備力量儲備,藝術隊伍機構合理,演出陣容強大,演出足跡遍佈西北五省及晉、豫、京等省市,並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大型演出,在西北地區享有盛譽。

2005年,由原西安易俗社、西安市秦腔一團、西安市秦腔二團(前身為三意社)、西安市五一劇團4個劇團組合並建,成立了西安市重點院團——西安秦腔劇院,系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下屬事業單位。為保護和利用好秦腔藝術品牌,有利於秦腔面向市場演出,劇院仍下設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兩個非法人分支機構。


秦腔鬚生

百年的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是一個實力雄厚,氣勢磅礴的藝術團體。劇目繁榮,人才輩出,行當齊全,實力強大,服裝,道具、佈景嶄新,燈光音響現代化裝備,文武樂隊陣容整齊,現如今,不少保留劇目曾獲省級,國家級,市級優秀劇目獎。劇社居有八年的打造秦腔大型歷史劇《司馬遷》重新上演,榮獲第八屆陝西省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劇團面貌變,全靠好領班。三意社在劇院院長侯紅琴的率領下,是劇社取得輝煌成就。三意社不悔是三大名院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