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戰國楚墓出土的老子《道德經》和傳世的《道德經》出入較大,哪個更正確?

為什麼無論叫什麼都重

問題不能這麼問。因為「正確」是不存在的。


一、版本流變

《道德經》的傳世本,比如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在流傳過程中,經歷代編校者不斷改善,自然早非本來面目,有較多後代修改的痕跡。楚簡本和帛書本由於未經流傳,所以較多保留了古代面目。這些版本肯定是不同的。


最明顯的就是分章和標題。楚簡本沒有分篇和分章。帛書乙本分了「道」篇和「德」篇。帛書甲本有一部分有明顯的分章符號,但沒有自始至終的分章。嚴遵本分七十二章,取每篇首句為篇名。但嚴遵本沒有流傳,對後世分章及標題沒有影響。傅奕本分八十一章。唐玄宗注本分七十八章,取首句為題。今傳河上公本則八十一章皆為整齊之二字標題。後代編校者有意將《道德經》文本編排的體例一致,更整齊。


較之古本,傳世本《道德經》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句式更簡潔整齊。主要時刪減虛詞來達到這個效果。比如《道德經》首章,帛書本作「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傳世本中「也」字全部被刪。再比如帛書本六十一章作「為其靜也,故宜為下也」。傳世本作「以靜為下」。「其」「故」「也」等虛詞全部刪去。


當然,這也是有例外的。五十四章,楚簡本和帛書本皆作「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河上公本和王弼本皆作「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這又是添了虛詞以使句式整齊了。


這樣的語言形式上的改變,只使得幾個版本的句式有所不同,其意思還是一樣的。但也有改變的意思的部分。


比如六十七章,帛書本、傅奕本、河上公本都作「天下皆謂我大」。唯王弼本作「天下皆謂我大」。添了一個「道」字,這個意思就有所不同了。而六十二章王弼本與河上公本作「道者萬物之奧……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古之所以貴此何?」而在帛書本中,是沒有後面兩個「道」的。


這好像是後世為了強調老子的「道」的概念而作的一些修改。喜歡用「道」來替換其他字,使「道」的出現越來越多。這種從前往後的改變,看上去是一種線性的演變。然而卻不是。十五章,楚簡本、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雲「古之善為士者」,帛書本和傅奕本卻作「古之善為道者」。按照正常的推論,王弼本與河上公本並沒有用「道」字,反而和楚簡本一樣用了「士」字。


無論是王弼本六十七章與他本皆不同,還是十五章王弼本與河上公本沒有用「道」字。這些都說明,《道德經》的編校者對《道德經》的修改,雖然總體上體現了某種趨同,但這種趨同並不是有統一的規範和標準的。它們總會受到編校者自身理解與意志的影響,而形成某個版本獨有的特性。


總體來說,從楚簡本、帛書本、傅奕本到王弼本,河上公本,於老子思想而言,小處略有差異,大處無甚差別。而對研究《老子》思想而言,任何一個版本都是不能被忽視的。這就要諸家合參而有所舍從了。


二、「正確的版本」與「理想的版本」

上述所云王弼本,河上公本等,只就其底本而言。但同一個底本,經不同學者編校註解,其文字內容也會不一樣,也會和底本不一樣。比如「王弼本」,樓宇烈的王弼本和陳鼓應的王弼本就不一樣。因為他們都會根據各自的理解和所掌握的材料,對「王弼本」進行修正,而呈現出一個他們自己所理解的《道德經》文本。這和古人對《道德經》的修改是有類似之處的。


為什麼歷代學者都要對原有文本進行修正呢?最大的一個原因就如題主所言的一樣,是要儘可能還原一個「正確」的版本,也即《老子》的原貌。而很多編校者都會根據「通順合理」這一條規則來判定《老子》原貌。如高明《老子帛書校注》雲「依此則文敞義順,從而可見帛書乙本確實反映了《老子》本義。」古棣《老子校詁》雲:「茲酌採其說,參以己意,校正如上。校正後,文從字順,義理條貫,合轍押韻,似為《老子》原貌。」他們都以文從字順,義理條貫,這種理想狀態就是《老子》的本來面目。在這些學者看來,古本原貌就應該是通順合理的,通順合理的,就是古本原貌。但根據劉笑敢先生的研究,事實並非如此。古本往往不是通順合理的,反而後人加工的各種通順合理,去古本甚遠。


當人們以某種字句更「合理」,更「好」,或者某句「應該」如何作為修訂文本的理由時,這其實最終指向的,是一個《老子》的「理想文本」。這裡就引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編校者對《老子》文句的改動,其目的是儘可能呈現古本原貌呢,還是想要整理出一個「理想文本」呢?雖然很多學者往往認為理想的就是原貌的,但現在我們知道這兩個方向在很多時候是衝突的。當然,在這兩個方向上,都各自有堅持者。


無論是恢復古本原貌還是弄出理想文本。都是不可能有最終的正確答案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編校者,他們所整理的文本,都是不同的。各種不同整理本的《道德經》只會越來越多。所以「正確」就和「理想」一樣,是人們的追求,但它本身不存在。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道德經》就成了有一個可以隨意解說的東西,歷代學者對《老子》的基本文句和基本觀念還是有共同理解的。分歧是建立在共同理解之上的。什麼是學術分歧,什麼是基礎性的錯誤。這是不會被弄混的。


孫虛白

關於《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最初由老子撰寫的,後經過輾轉傳抄刻印,被學者修改編纂的一篇類韻文體思想學說。

有人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一百零三種之多。迄今為止,《道德經》的校訂本已達三千多種。《道德經》出現的版本問題,是一種獨有的文化現象。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甲乙兩本帛書《老子》,當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可惜只是《道德經》的部分章節。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校古本、唐代刻《道德經》石幢等。

王弼版《老子》流傳下來,成為比較普遍使用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也有疏漏錯誤,但這個版本不失為一個好藍本。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簡《老子》是“地下資源”,是本不流傳東西,它未能流傳下來自然有未流傳的原因。以考據、訓詁為基礎的校堪工作雖然可以以帛書《老子》、郭店竹簡《老子》為重要參考,但不能把它們作為絕對的依據,因為它們本身也不是“正版”,它們還有自相矛盾的問題。

通行本留傳至今,自有它留傳下來的道理;各其他版本留傳也一定有各自的出處。可以這樣說,別說是今天,即使是戰國時期,要想找到老子的原文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道德經》原著是老子,但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德經》是經過老子以後許多人士修改潤色過,甚至經過偽道家後學刻意篡改過的。如果說現今留傳的《道德經》與《老子》原文“面目全非”有些過了,但經過刻意潤色篡改是不會少的,偽道家後學對老子的篡改痕跡已被許多學者指謫。

可以設想,按《史記》所說,老子“見周之衰,乃遂去”,“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時間,與孔子逝世的時間不會相差很多。因為按世所傳,老子長於孔子,這個“莫知其所終”是判定老子著《道德經》的臨界點,即《道德經》原始本產生於此時。即便此時開始傳抄,這個輾轉過程是在戰國初期進行的。傳抄過程中,一定有學者進行了點評。莊子得到的《道德經》本應該是比較原始的傳抄本。他得到的本子是否經過點評,他是否也進行過點評加工,已然難知。當時還沒有紙張,所有傳抄本不是簡書便是帛書,但帛書抄寫麻煩,代價昂貴。《道德經》中的“回還”問題就有可能是早期的點評之語被當作為正文而形成的。諸如反覆出現的“故為天下貴”“故去彼取此”類語言和帶有“故”“是以”等字眼的部分內容。有些自相矛盾的內容也可能是錯誤理解的點評造成的。所以以“千字”來論的“五千餘言”之“餘”,即便去掉重複的內容,居然超過二百多字。

傳世的《道德經》一些文字合於古韻,但不是所有文字都押韻;一些句式整齊劃一,但也有散句;押韻和整齊的句式可能是老子以後的文人雕琢而形成。對偶、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段的運用也增強了《道德經》的可讀性,藝術的加工使它更像“經”了,所以稱它為類韻文體。

去掉標點、章號的《道德經》只有五千二百多字,本來只是一篇純議論的文章。文章是寫給統治階層的。它圍繞“論道”來闡釋思想主張,中心主張是“為無為”。一篇思想學說文章被展開後就形成了一部思想學說著作。它流傳下來,就確定了老子思想家、哲學家的地位。

哦,我解讀《道德經》以王弼本為藍本,參照各種我有的其他版本,包括引進帛書本和楚竹簡本的新研究成果。基本原則是,去掉重複的,用正確的取代錯的,極個別有挪移。


陳廣逵

那麼說到底《道德經》各個版本之間有什麼差別呢?這要從流傳的版本說起,註解道德經從古到今成千上萬,說到底真總結起來也就下邊這

三個版本之間的出處區別罷了。

①晉朝王弼版

②郭店楚墓出土《老子》竹簡版(發現已知最早版)

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

爭議最大的地方大致也就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為傳抄"錯","漏"。另一方面是歷史上人為“篡改”問題。

有人對比以上三個版本發現有很多出處不一樣,於是就認定有《道德經》已經面目全非了。

其實除了“傳抄”“錯誤”“遺漏”的部分外,其他的地方也不過換一種表述方式罷了。只要抓住了老子想要表達的

核心思想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也有人說老子的《道德經》為了政治需求早就被篡改的一塌糊塗了,其實我要說這是愚見,為什麼這樣說呢?就算曆史上真有篡改《道德經》的行為,首先篡改的《道德經》不一定站著住腳,因為它們不見得能握住《道德經》核心所在,所以只要核心不變,那麼我們就能撥亂反正。因為老子說的“道”是萬物的本源本源被篡改了怎麼可能包容萬物,為萬人稱讚呢?更不可能流傳到現在就會堙沒在歷史中,能流傳下來為世人

歌頌的自然有其魅力。在秦始皇焚燒坑儒,加強思想的中央集權時候,《道德經》曾被列為第一大禁書,經過那麼殘酷的洗禮《道德經》照樣流傳了下來,為世人傳誦,生命力多麼頑強,我們並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並且《道德經》想要表達的東西在語言上不能窮盡,說不分明,不能執著在文字上,老子想要表達的,是超出語言文字的東西。所以才有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表述,這就是語言的魅力,也是解讀道德經的魅力。也是《道德經》流傳2500年依然引人著迷的地方。

如果對這三個版本的內容出處區別

感興趣朋友的可以自己在網上搜搜,找出區別,提出疑問。等到下面我們講到《道德經》核心思想時候看看能不能撥亂反正。


樸之無名

哪個正確並不重要,這種拘泥於文字表面的做法,是不懂天道的表現。

“道”是一種“無”的存在,道本身就是不可言說的,所以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因人所求,不得已而勉強寫下《道德經》的。

不可言說的東西,已經言說了,那麼,你要做的,就是從語言之中自己去意會。

也就是說,語言在這裡的功能,僅僅是提供意會的一個工具。

這工具外表如何,長短如何,中間有沒有少一截、多一塊,並不重要。

“道”是玄之又玄、虛無縹緲的。老子為了說明這個“道”,用瞭如此這般的描述性的詞彙,如:始,母,妙,徼,玄,不言,無為,弗居,衝,淵,湛,虛,動,中,穀神,玄牝,綿綿,若水,無尤,抱一,致柔,嬰兒,無疵,為雌,無智,玄德,無,有,利,夷,希,微,惚恍,無頭無尾,等等。

你想,上面這些字,多一個或少一個,是那個或是這個,重要嗎?

只要是可以描述“道”的無限性、非具象性、模糊性、混成性、抽象性、本質性、靈動性、活性、柔性、柔中帶剛性、終極性、無上性、無邊性、無宇性、無宙性、至上性、至下性、普泛性,等等等等的字眼,都可以。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為什麼這說?因為那些東西是不可言說的。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

不但不可言說,而且,一旦言,必然是錯,因為你想言說的是無,一旦言說出來卻是有。就像漢代王弼所說:孔子知“無”,之所以不談,因為一談就變成了“有”。

孔子弟子子貢曾感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的文章可以看到聽到,但孔子所說的天道、天性,卻是看不到聽不到的。一方面是因為它們不可言說,另一方面是一旦言說,便是錯,所以,“子欲無言”。

所以,糾結於兩本《道德經》哪本是真、哪本是假的人,就是違背了《道德經》本意的人,“欲借無為之名,行有為之事”,徒增笑談罷了。

陽明心學說:“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充盈天地之間的,唯有這個靈明。”道,是要用心去領悟的,文字,千變萬變,並不重要。


大宋心學課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其中包括三種內文有異而相對獨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寫本,即《郭店老子》文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種戰國寫本《老子》,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老子》文本。

郭店《老子》三種寫本大部分內容文字均見於今本《老子》,這應當是《老子》經文的原始面貌,即多位不同作者、不同時代所編撰的古人政治及哲學語錄的彙集。

故老書最初的寫本非一,原始面貌應即如郭店的甲、乙、丙三種或更多種傳寫本。

戰國後期,各國流傳的不同的原始寫本,或被周史官老聃及楚人老萊子、慎到等學者彙編為類似《德/道》上下經的那種合編文本,即如傳於漢初的馬王堆帛書寫本。

而在秦漢之際,託名老子的經文又被河上公一類隱士學者改編為漢魏以後流傳至今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經》。


黃河集郵小客

先上結論:古書的流傳是非常複雜的,先秦兩漢文獻本身不出於一人一時之手,所以我們與其糾結不存在的對錯,更應該關注不同版本體現的時代思想。換而言之,儘管史書未必是真實的史實,但卻是真實的思想史資料。

這裡簡單介紹不同於傳世本《老子》的版本,大家就能體會版本流傳的複雜性了:

1、河間獻王劉德徵集本《老子》、項羽妾冢本《老子》。前者是西漢河間獻王從民間採集的,後者是北齊彭城人從項羽妾墓中盜取的。可惜這兩個版本都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只能從文獻中瞭解其存在,但是具體情況一無所知了。

2、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本。這就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的三個《老子》版本,這三本版本分別對應傳世本《老子》的其中一部分,加起來內容大概是傳世本的五分之一。郭店本《老子》是目前最早的《老子》版本,缺少帛書本和通行本中關於“道”的理論闡述,相對而言“君王南面之術”實用色彩更濃厚。

3、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這就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兩個《老子》版本,甲本是戰國晚期的傳本,乙本是西漢初期的傳本。兩個版本除了避諱和用字不同外,篇章次序都是相同的。相對郭店本《老子》加入了對《老子》解說的內容,基本奠定了傳世本《老子》的基礎,而最大區別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

感謝閱讀!


林屋公子

2016/04/29

子白:今早我在師父這裡把茶壺剩的好多茶水熱熱準備喝,我說自己是為了節儉不浪費,師父說何為儉?接著就說儉是禪,是法,是放下,是放空自己,即為無私,即天,即德,即道。然後又說《道德經》上說的,“上德不德,所以有德。”此刻豁然開朗,感恩師父開示,阿彌陀佛。

師:儉通簡。什麼意思呢?就是把複雜的人生簡單化。放空自己、放下自己、放下我執,活得簡單明瞭,這就是儉。所以儉即禪、禪即善!那通過儉呢,就可以養德,由德可以入道。

子逝:師父,儉以養德,由德入道。那是不是德在前呢?我聽說有一本《德道經》,這樣看來,《德道經》還是有道理的?

師:我沒有講過嗎?

無餘:師父,這個問題您是在課堂上頭一天講的,子逝學友當時還沒來。

師:哦。那我再重複一下吧。《德道經》是偽作,大偽之作,真經是《道德經》。不要以為從古墓出土的都是好東西,古人也會作假的!《德道經》是御用文人所造。《德道經》裡面凡是和《道德經》不一樣的地方全是錯的,至少幾百處完全是錯的。整個把《道德經》改得面目全非,他不理解的地方都給改了改。為啥說是御用文人做的,很多改動的地方純粹是為了討好皇帝,讓皇帝看了高興。比如《道德經》裡面有一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改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亦大”啥意思呢?他說是皇帝大。但是後面緊接著是“人法地”,所以,明顯邏輯不通,篡改的痕跡很明顯。這就是《德道經》。類似的錯誤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太多了,不值一駁。

為啥老子寫的時候順序不是《德道經》而是《道德經》?道是體德是相,相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的;那體當然最重要,體是核心啊。哪有把相放前面把體放後面的?《德道經》等於是把相放前面把體放到後面了,那怎麼可能對呢?體是靈魂啊,是核心,是構成大千世界的基礎啊!有了體,圍繞這個體才能展示種種的法相,稱為德!

古人在文章裡面,比如在《論語》裡面很多倒裝句。為什麼要倒裝?就是為了強調哪是核心。把核心的東西放到第一位,就形成了倒裝,不是完全按照主謂賓這個順序來的。我舉個例子,你們現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也不是菩薩,那好,如果按照正常語序來說這句話叫:“你們是人。”主語是你們,謂語是“是”,賓語是人。但是如果說在修行上,為了幫助你們修行,我要強調這個人,就是說你們現在因為貪嗔痴嘛,所以才不開悟,我這話就這樣說:“人你們是。”表示強調人這個主體。

再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心經》的題目。《心經》的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如果你要按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多波羅蜜般若心經》,意思是“到彼岸的智慧心經”。但是《心經》的核心是般若啊,佛法的核心也是般若,所以般若必須放在最前面,倒裝了一下之後就變成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所以正是因為由德入道,才必須是道德而非德道。這個倒裝的用法完全正確。

無求:師父,那性空和空性能劃等號麼?

師:你們說說。

子白:性空是動詞,空性是名詞吧。

師:思考角度、思考方向已經錯了。你姓啥,子白?

子白:李。

師:你叫啥?

子白:子白。

師:西方人咋叫你?

子白:子白李。

師:好,李子白和子白李有啥區別?

無餘:不是同一個人麼?

師:那為什麼中國人叫李子白,西方人叫子白李?

(眾不解。)

師:唉,不講你們就不明白啊!中國人為什麼把姓放到前面?因為中國人注重傳承,注重老祖宗,中國人講究孝道;西方人為啥把名放到前面,因為西方人突出自我的獨立性,所以把名放在前面。哪個放在前面意味著哪個是重點,西方人認為自我重要,中國人認為傳承重、祖宗重要。

中國人把姓放在前面,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如果沒有傳承,就沒有我們這些後代的子孫,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文化,所以把姓放在第一位代表我們尊重傳統文化,尊重古聖先賢,尊老愛幼,敬天愛人;西方人不懂這些,美國才二百年曆史,他們認為一切靠自己創造,尊重自我的意識,講究民主,所以他們把名放在第一位,他們不認為也不瞭解傳承的重要性,這就是中西方文化本質的區別!

那你們現在明白性空和空性的區別了嗎?

子白:真是有道理,為啥我以前就沒有想到呢?

子逝:聽師父講著可美。

(眾歡喜讚歎。)


qzuser201704308

不管哪個版本的《道德經》,雖然少數文字有出入,但無非都是在講“無為”之道,這是《道德經》的核心和主線,談不上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如果想要學習《道德經》,建議以通行本為藍本,帛書本或楚簡本只作為參考。畢竟,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的道家思想,都是來自於通行本。

《道德經》最重要的版本,大概就是這三個:通行本、帛書本和楚簡本。通行本是三國時候的天才哲學家王弼修訂過的老子版本,文體上藉助了當時流行的駢體文,除掉了大量“之乎者也”類的虛詞,使經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大大促進了《道德經》的傳播。

帛書本於1973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分甲本和乙本,二者內容上相差不大,合起來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老子版本。但是文字明顯比通行本古老,有很多通假字,很多地方如果不參照通行本,根本都讀不懂是什麼意思。帛書本出土不久,就有學者因為它更古老,就樂觀地預計,帛書本必將取代現有的王弼版老子,而成為新的通行本。可惜的是,從那時到現在,40多年過去了,大家所喜歡的老子版本,仍然是原來通行的王弼版。

楚簡本於1993年出土於湖北荊門郭店的楚墓,比帛書本更早,文字也更古老,但內容不完整,只是一些斷篇殘簡,大概只有今本內容的三分之一,無法作為一個完整的老子本進行學習。

所以,大家學習《道德經》,沒有必要追求所謂越老的本子越好。現行的通行本,是其他任何版本都不能代替的,畢竟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現在網絡上時不時有些可能根本都看不懂《道德經》的蠢人,盲目泥古,認為所謂越老的版本越接近於老子真義,而推崇帛書本或楚簡本,卻不明白,個別文字的出入,絲毫不影響老子之“道”的傳播。“道”是老子學說的核心和精髓,“道”也不拘泥於文字本身,而是存在於文字背後的東西。所以莊子說:“得意而忘言”,這裡的“意”就是“道”。執著於更老版本的人,相信他根本連這個“道”字都理解不了。

另外,有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可以佐證我的觀點:目前市面上解讀老子《道德經》的大師級人物,比如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任繼愈的《老子繹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無一例外,都採用的是現行的通行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出版有《道德經釋義》一書,採用的仍然是王弼版老子。

所有這些,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最後還想提醒一下,《老》、《莊》、《易》這三本書,從魏晉時代,就被人合稱為“三玄”,意思是非常玄妙,非常難懂。所以,老子《道德經》真不是誰都能讀的,需要相當的悟性。沒有悟性,就會把《道德經》讀得稀奇古怪、亂七八糟,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浪費時間。


華夏國學漫談

楚墓出士的老子道德經和現在傳世的道德經,不存在正確與不正確的問題。現在傳世的道德經,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句段,在楚墓中未出現,不意味就不存在。楚墓中出土的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從推理及內容上耒看,"太一"和“一"象是兩兄弟,或者不是出自一個作者,而是各自對內景的觀察,所作出各自的結論。但他們都是高人聖哲,這兩論並行不悖,都是從無到有而耒,只是側重有所不同,“道"為“無",或為"氣","一"為太極,“二"為兩儀,即陰陽,"三"為"五行",因為萬物都具有五行的屬性,否則"三"被卡死在無解中。《太一生水》的論述,應晚於現在行世的《道生一》。別"一"而為"太一",是在闡明水是最早的生成物質,再由水依次反輔,演化成天地萬物。一與太一都是道所生,是不容置疑的。中國先人聖哲,這種天地萬物起源的科學論斷,非常神奇,遠遠高於世上其它一切宗教和傳說。這種睿智認識,遠遠深層於現代科學的生物進化論和物種起源,且越耒越會被現代科學所證實……。


好奇者70577607

眾多版本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這本身就是合於道性的表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歷史上沒有哪部經典能像道德經這樣多姿多彩,在歷史的長河裡爭論不休,熱鬧非凡。所遇無論哪個版本,都會給人們以啟迪,循這脈絡找到“道”的緣起,因為道只有一個,呈現出的樣貌卻可以無數,道,從來沒有變過,隨緣的狀態卻是千變萬化。

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虛幻而且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卻是永遠不會竭盡的。它那樣的淵深,就好像是世間萬物的宗主,它能不露鋒芒化解紛爭,調和光芒接納塵埃。它是那麼幽隱,好像沒有又彷彿存在。我不知道它產生於何處,似乎在天帝出現之前它就存在了。

衝,古字為盅,引申為虛。淵、湛都是在形容道的幽隱深邃。是水深沉的狀態。

道常隱而不顯,當人心與道相通時,才可見。

親歷 2011年底,買了一件幾經猶豫的大衣,品牌是woman style,後來發現各種style層出不窮,那麼起始點在哪?是把世界真正裝在心裡。你有沒有裝進了世界?裝了多久?時刻嗎?

道,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用實踐去驗證過,才可以說面見老子,面見真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