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長輩“6個錢包”買房,究竟是啃老還是投資?

摘要:15年後房子和白菜誰更值錢?

掏空長輩“6個錢包”買房,究竟是啃老還是投資?

近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節目中就“年輕人應該租房還是買房”問題的回答火了。

在節目中,樊綱回答說:

“這要取決於你自己的很多因素,比如說年輕人如果工作還不是很穩定,還在變化、遷移過程當中,就不如租一個小房子住。但是如果說要結婚了,並且小夫妻倆上面的六個錢包都能起作用,父母算一個錢包,爺爺奶奶一個錢包,姥姥姥爺一個錢包,愛人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父母,這六個錢包湊在一塊兒能夠幫著支付首付的話,樊綱說:“我建議還是買房好。買房子每個月要交一筆錢還房貸,但是交夠20年或者30年這個房子就歸你了。”

掏空長輩“6個錢包”買房,究竟是啃老還是投資?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多持反對的觀點。畢竟在崇尚獨立自主的當下,如此明目張膽地支持廣大年輕人啃老,還啃到了爺爺輩,能不激起眾怒麼?

但憤怒過後,冷靜下來想,這位專家在說“6個錢包買房”時,其實也說出了一部分赤裸裸的現實。

先來談談房價。還記得2016年的十一前後,20個左右城市出臺了新的樓市調控政策。調控的共同特徵是限購、限貸,從此史上最嚴調控拉開大幕。

以季度為單位,槓桿遊戲通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回顧這一年多的房價漲跌城市數變化,非常有利於我們看清,調控到底起到多大效果,房價的未來又會走向何方。

以新房為例。首先,新房絕對價格,大部分城市依舊是上漲,但同比下跌城市確實有增加,如下圖:

掏空長輩“6個錢包”買房,究竟是啃老還是投資?

再來看看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變動數。如下圖,最嚴調控開始後,70大中城市中,有5個曾出現過絕對價格同比下跌。2016年12月曾經有5個城市同比下跌。只是很快,數據持續下滑,2017年6月時已經沒有城市同比下跌,70個城市全部上漲。

掏空長輩“6個錢包”買房,究竟是啃老還是投資?

有趣的是,隨著調控加碼升級,貨幣開始中性,金融開始去槓桿,同比下跌城市開始一路上升。最新2018年3月時,已經有10個城市同比下跌。相對於2016年12月時,同比上漲的城市減少了5個,60個。這說明調控還是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是,這是和2017年同比。絕大部分城市房價,從絕對價格上說,依舊是處於上漲中。

二手房方面的表現也差不多,無論環比還是同比,絕大部分城市二手房價格依舊處於上漲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回到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的買房問題上來。20多歲在北京等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買房能力到底如何?

這一年齡大都處於事業起步階段。如果不是特別優秀,年薪能到20萬就不錯了。

何況,從最近某招聘網站的最新平均工資調查來看,平均工資最高的北京,月薪也才10000元出頭。

掏空長輩“6個錢包”買房,究竟是啃老還是投資?

以去年新房價格數據為例。住建委成交數據顯示,北京2017年北京居住類產品成交均價42987元/平方米。

另外三個一線城市中,上海2017年一手住宅成交均價45088元/平米;深圳為54445元/平米;廣州稍微好點, 2017年一手住宅成交均價為16451元/平米。

以80平米的剛需戶型來算的話,去年在北京買一套房平均需要343.9萬,這還是不含稅的價格。按最低首付三成來算,大概就是103.17萬。

若按著上圖中的平均工資,夫妻倆在北京,扣除五險一金、房租和平日的吃喝玩樂各開支,一年兩人能存7萬就不錯了。靠夫妻兩人存首付買房,按照目前的房價,也得將近15年!

當然,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個人能力升值,收入可能會相應增加。不過別忘了,房價也在上漲。工資和房價,到底誰跑的快?相信大家都瞭然於胸。

也許很多看空房價的人會說,15年後房子和白菜誰更值錢還不一定呢!

這一輪調控開始之際,以及住房不炒的基調出來時,槓桿遊戲寫過一篇文章——房子不是用來炒的,但也不是用來跌的。

看看如今,一些城市出現房荒,連搖號都不公平,剛需上車成本更高。

掏空長輩“6個錢包”買房,究竟是啃老還是投資?

當然,因為調控還是很嚴,絕對價格的控制還是有些效果。不過,其中還是有些細微之處值得思考。

統計局2018年3月的房價數據顯示, 15個熱點城市,環比下跌的城市較2月減少5個。換句話說,環比價格往上走的城市也就是增加的。

所以在一二線大城市買房,動用家庭關係加槓桿並不是什麼新鮮事。6個錢包可能有些誇張,但2、3個錢包的大有人在。

槓桿遊戲身邊有不少在一線城市買房的朋友,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動用了雙方家庭的錢包來湊首付,不夠了再找親朋好友借款。

為什麼這麼急切地想要買房?因為剛需啊!更因為傳統的安家立業觀念,沒有家哪來安?誰也不敢拿自己的未來去賭房價大跌。

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房價的重要性可能顯得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