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買房還是炒股,一直是個問題。近日大盤順勢下跌,哀鴻遍野。有朋友問我,怎麼辦?

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同樣是上槓杆

買房比炒股省心の多

不少人會拿股市和房市相提並論,股票雖然投資回報率高,但是散戶入場被割韭菜的情況居多。

我們在來看看這幾天股市情況,簡直綠的可怕,股市已跌破2500點,市場又陷入了一片悲觀的氛圍。

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反觀樓市,雖然近期政策調整較多,但依然勢頭正旺。

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70大中城市中仍有63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

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全球經濟將溫和復甦,通脹壓力逐步顯現,更多的央行貨幣政策趨於收緊。中國經濟築底回暖,2018年流動性環境整體與2017年相當,消費增速回升,通脹漸起,投資回暖,實體經濟融資需求進一步好轉。十九大後,改革將乘勢而上,金融監管總體看會在現有基礎上更加趨嚴。

目前,房地產價格、銷售和投資都處於回落通道中,未來3-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剛需仍保持穩定增長,限購對剛需的影響有限,房地產銷售和投資仍有望保持一定增長。

bobi認為,房地產具有股債、雙重屬性。房價上漲,賣出之後會帶來收益,說的專業一點,就是資本利得。簡單的說,房地產就像債券,租金就像是利息,能給買房人每月帶來直接的收入。正是這種特殊的屬性,讓買房成為了更好的選擇。

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曾經一位北大的朋友問我,為什麼你這麼堅定看好房地產?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說:樓市雖然會有小幅的回調現象,但是每次回調都是為了下一次上升得更高,我們最應該關心的不是短期回調,而是長期的趨勢。

與其關心短期的漲跌,還不如看看你投資的城市是否長期看好,未來潛力如何?自己是否把資金成本降到最低了?選的樓盤是否有足夠的上漲空間?

而不是天天留意新聞,哪裡哪裡回調下跌了,拿著幾百萬買房子就像買股票一樣,剛買進來,又準備賣出,來回倒騰。

人生閱歷決定眼界高低,無關男女。

投資買房亦是如此。

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買房其實並不只是買房,同時也是對人性和思維的考驗。

窮人思維:窮人覺得錢是稀缺的,所以花費每一分錢都需要納入預算,同時還要儘可能的存錢,他們成了錢的奴隸。就像,租房看似划算,每個月只需支付幾百或幾千的租金溫飽自己的生活,但是時過境遷發現窮人越想省錢,結果花了越多的錢。

富人思維:前期投入一筆資金,之後將房子出租出去。賺取租金,後期隨著房屋的增值,不光得到了租金,自己的房子還會有更大的價值。富人懂得捨棄小利,獲取更大的收益。

其實每個人都有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關鍵就是看你在面臨重大決策時,用的是窮人思維還是富人思維。

買房,買的不是房子 是眼界和格局,是對未知時坦然和從容的來源

買房和租房的區別

在中國,房子儼然成為了老百姓的必備品,它並不單單是個住處,而是一整套的出生、落戶、教育、醫療、養老、求職、乃至婚姻資格證,它能夠對人生中的很多困難有一個緩衝,它是70年不變的紅本,攥在手裡的踏實,它是穩賺不賠的投資品,也是許多人手中最重要的一個籌碼,更是現實社會對一個人最基本的評價。從古至今亦是如此。

現在結婚,一談到條件,就是某某某有幾套房,在某些情況下,房子能彰顯其巨大的財富實力。

反觀租房,說的再美好,人們仍然只認一點,租房是為房東打工,買房是為自己投資,高下立判,任何理由在這個差異面前都顯得很蒼白。

租房沒有歸屬感,每天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一方面不能隨意裝修、置辦家電,時時刻刻擔憂房東漲租、催租,提早毀約收房。還有關鍵的一點,孩子無法入戶、無法接受當地公立教育。這些都是普遍存在、無法忽視的問題。

可以說,租房市場及其的不成熟,而這也是國人執著於買房的另一隱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