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康永眼中,“慾望”代表著什麼?

在蔡康永眼中,“慾望”代表著什麼?

我們常常被慾望所困擾。可是慾望到底是什麼呢?

“慾望”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我上學的時候,上文學課的是一位美國老師。這個美國老師對著全班的學生問了一個問題說,“各位同學,你們覺得這本小說的主角,為什麼在這邊會受到這麼大的懲罰?”我回答這位老師說,“因為這個主角TA有慾望。”

這位美國老師聽了很驚訝,TA說“有慾望,為什麼要接受懲罰?人當然要有慾望,才有可能活下去,不然要為了什麼原因而活呢?”

我當時聽到老師這樣子的反應,就開始反省,為什麼在中文世界裡面,“慾望”兩個字常常帶有負面的色彩?

比方《論語》裡面說“無欲則剛”,好像沒有了慾望,人就可以活得很剛強;或者成語裡面說“人慾橫流”,聽起來也很可怕,好像慾望是一種難以對付的怪物。就算在現在的日常會話當中,我們如果說人家“這個人充滿了慾望”,很明顯的也是一句批評,而不是一句稱讚。



當然這個美國老師,在TA的成長當中沒有受到這些中文的影響。如果我們能夠像TA一樣,中性地看待“慾望”這兩個字,而不要直接抹上負面的色彩,我相信我們就可以更清晰地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在蔡康永眼中,“慾望”代表著什麼?

如何用正確的辦法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慾望跟情緒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慾望不是像“喜怒哀樂”這些明確的基礎情緒,慾望往往就是各種情緒的綜合體。慾望有時候是情緒的起源。

比方說你想要追一個人,怎麼追都追不到,TA就是不理你。這時候你會感覺到沮喪,感覺到痛苦,所以它是起源。你因為有了追對方的慾望,結果追不到,而造成了很多痛苦的情緒。

有的時候,慾望就是情緒本身。比方說我們在不明原因的狀況之下,動不動就會覺得“啊,我好想要快樂一點哦!”或者是動不動就想要自暴自棄。振作的時候想要成功,自卑的時候想要放棄。

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探索慾望的本質,那其實你就是想要探索人生的本質。而今天的情商課,我們只想講一件事情,就是當慾望令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就是一個研究慾望的專家,他以研究人類的需求文明,馬斯洛所列出來的人類需求金字塔,到現在還是一直被引用。



當我們說這個慾望是低層的慾望的時候,只是表示這個慾望很容易就可以滿足。比方說馬斯洛金字塔裡面講的,最底一層的生理方面的需求,“我困了,我想要睡”,很容易就能夠解決,你去睡覺就好了。

在蔡康永眼中,“慾望”代表著什麼?

這個“去睡覺”的需求,在需求金字塔裡面,確實是很低層的需求,可是一點談不上是低級的需求。當我們說一個人的慾望很低級的時候,這是我們對TA做出了價值上的判斷。

當慾望把我們折磨得很痛苦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最常見的方法當然就是剋制、壓抑。

第二種對待慾望的方法很極端,把慾望的對象給毀掉。你半夜起來想要吃宵夜,把宵夜從窗戶丟出去,吃不到,你就把慾望的對象給毀掉了。這種做法有時候會出現很極端、很恐怖的例子。

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像披頭士Beatles合唱團的主唱約翰·藍儂John Lennon,他的粉絲開槍把他給殺了。

這個心理狀態有問題的粉絲後來說,因為他極度崇拜約翰·藍儂,他自己想要變成約翰·藍儂,所以他的方法就是把世界上另外一個真的約翰·藍儂給殺掉,他自己才有可能取而代之。所以這種把慾望的對象給毀滅的方式,有的時候會造成這麼恐怖的結果。



什麼樣的狀況才能夠滿足?其實恐怕要度過一生才能夠體會到。我這邊只有一個簡單的提醒,滿足是滿意與足夠,而滿意與足夠是基於什麼標準,一定要靠我們自己來界定。

這個標準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會不斷地被我們自己修正,不用急於一時,不要太執著。

在蔡康永眼中,“慾望”代表著什麼?

關於主播:

蔡康永:蔡康永,1962年3月1日出生於臺灣省臺北市,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本科,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碩士,中國臺灣節目主持人、作家、設計師、演員、編劇、導演。

《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基於心理學理論,拆解蔡康永在演藝圈令人如沐春風的秘密,提煉成可實操的情商提升工具。


關於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7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