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掙錢和賺錢的區別?”一文有感

读“挣钱和赚钱的区别?”一文有感

記得之前在朋友圈看過一個朋友發過這四個字“掙錢”和“賺錢”,我當時當做雞血沒細細看,大體意思是掙錢的不高級,賺錢的人才是大智慧。

今天是週末的尾巴,我閒逛一些2016年年末我收集的網站,有的網站自從那會註冊完登陸過之後再也沒有登陸。自從年初我開始回踩之前的網站,今天遇到這個小豬網站,我當時給這個網站的標記是“不錯”,今天登錄後就看到這篇“掙錢與賺錢的區別?大多數人都沒有搞清楚!”文章,索性就讀一下。

讀完後第一感覺就是想知道這篇文章是誰寫的,文章很有深度,這個深度對於一個人的作用絕對大於標題本身的膚淺,標題完全沒有表達出正文的精髓。我依然覺得掙錢和賺錢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作者玩了一個文字遊戲來吸引讀者眼球,但是正文寫的很棒,值得人們思考。

既然不知道作者真名,我們就稱之為作者吧。

在作者看來,掙錢的人就是靠自己的腦力和體力賺錢的人,基本靠打工和工作,出賣自己的時間和身體,由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賺的錢也是有限的,包括: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都屬於這種性質的謀生方式。

獲得收入的總是少於自己的勞動,否則沒人購買你的勞動,當自己拿著收入去購買其他商品的時候,商品的價值卻小於自己的支出,於是整體來看這種人是苦逼的,雙向挨欺負。

所以父母都讓自己的孩子讀書,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後院士;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門手藝,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漂亮,多才多藝,成為明星;等等。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讓人提高的技能,提高自己的可交換價值。

弄了半天,高學歷的人和大明星如果自己不做BOSS依然無法賺更多的錢,當然了,自己的水平也得牛。

此處,我自己驚得一身冷汗,我也屬於掙錢的一類人。

下面看看賺錢

一種解釋是用錢買糧食然後賣出去,另一種解釋讓錢為你去賺錢,作者得出的結論是資本配置。不管是人還是錢都是資源的配置,通過配置鼓搗出一個新資源,去賺更多的錢,其實就是老闆了。我們突然明白一個道理,人人都可以稱呼自己是老闆,但是不一定每個老闆都是真正的老闆。

作者引用了一個資源的歷史觀,分享給大家“在奴隸社會最重要的財富是“人力”(即:奴隸);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財富是“土地”,而資本時代最重要的財富是“資本”,而“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

老闆用錢去購買資源,只要能購買來,資源的價值都會低於金錢的價值,然後資源整合後可以賣出更高的價錢。“有一個必須的前提,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眼光創造一種形式的勞動狀態,比如創立公司,經營產品或專項才能,創造資產。”

“然後主要依靠配置資源賺錢,其實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看你如何源配置權。凡是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的人就是老闆,當然也包括企業家和創業者。”

其實通過看作者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走“賺”的模式,是老闆的路線,他看不慣只能說明他還是一個“掙錢”的狀態,他殊不知他工作的單位已經佔他便宜好久。

不要羨慕嫉妒恨,不要看不起老闆,不要說資本家是吸血鬼,只是因為人家把賺錢這個事看的透,有玩弄的透。不由得讓我想起有關慈禧的評論,“慈禧這個人開始時也受大臣們忽悠,但是慈禧情商高,沒多久就看清了朝堂上的每個人到底在想什麼,誰是自己的人,誰不是自己的人,她天生就是政治高手”。大臣們恨慈禧嗎?肯定有不滿的,但是沒用,誰叫自己熊呢,畢竟做不了孫中山。

接下來作者談到金融和理財,我不想多談,因為我覺得掙錢和賺錢的對比,對我來說比較有意義,後面的有點虛。後兩句話還是值得摘錄出來分享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被動收入大於總支出”“降低生活不必要的開支”

共享經濟目前其實屬於被動收入的範疇,參與者即使在睡覺,機器依然在賺錢。

好了,我感謝“掙錢和賺錢”一文的作者,一方面讓我開智,一方面讓我看到自己原來在掙錢,最後慶幸的是我身邊還有很多懂得賺錢的高手,我要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

  • 來源:生活八稜鏡(ID:shenghuobalengj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