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富平抗英名將張青雲

文/彭輝

十九世紀中葉,英商為縮小貿易逆差,向中國大肆走私鴉片,並挑起鴉片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湧現出許多彪炳千秋的英勇將士,清道光間廣東陸路提督張青雲,就是其中的一位。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張青雲,字衢九,號楠亭,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好讀兵書善騎射,體貌雄偉有膽力,嘉慶五年(1800)庚申科武舉,嘉慶十四年(1809)己已科殿試名列金榜一甲第三名,賜武進士及第,世稱“張探花”。先是入選皇宮值宿侍衛,閒暇每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抄杜牧諸家選本授行於人”(詳見《清宮衛瑣》)。嘉慶十八年(1813)豫魯各地教民騷亂,張青雲“以遊擊揀發(選派)山東,獲滑縣匪黨,補兗州遊擊,升臺莊營參將。道光六年(1826)以卓異授膠州協副將,以捕響馬大盜歷署(代理)兗、曹各鎮總兵官”(清光緒《富平縣誌》)張青雲代理兗州、曹州總兵,事在道光十四年,以剿賊與催督河北漕運有功,於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諭旨

以山東膠州協副將張青雲為廣東高州鎮總兵官(《道光實錄》第275卷)。道光十七年(1837),時任兩廣總督鄧廷楨上奏朝廷,舉薦張青雲代理陸路提督,“兩年盜息民安”。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朝廷“命原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入廣州查禁鴉片”(清同治《廣州府志》第81卷32頁)。二月,諭旨調廣東高州鎮總兵官張青雲為四川川北鎮總兵官(《道光實錄》第319卷)。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國派懿律率艦船40艘約4000人直撲珠江,封鎖出海口,炮轟我炮臺,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鄭廷楨率部英勇抵抗,並築建炮臺嚴密防守。是年九月,清廷迫於英軍武力威脅意欲求和,將林則徐和鄭廷楨革職,委任世襲一等侯爵大學士琦善為“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十月,琦善抵達廣州,在白河口見英軍堅船利炮而心生畏懼,遂下令撤退炮臺守軍,盡去兵防,並私下派鮑鵬去虎門口向英人求和。但英軍仍肆無忌憚蓄謀滋事,於臘月十五日突然攻佔大角、沙角炮臺,轟沉清軍水師兵船11艘,守軍死傷700餘人,“三江協”副將陳連升及次子陳起鵬與英軍力戰陣亡。敵情突變,廣州城危。道光皇帝諭旨六百里加急,特命湖南兵一千名(派遣)祥福帶領四川兵二千名張青雲帶領

貴州兵一千名段永福帶領迅速分起前赴廣東(大清宣宗皇帝實錄342卷)。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湖南鎮阜鎮總兵官祥福(滿州正黃旗)率援軍千餘人先期抵達虎門,防守鳥湧炮臺。二月,英軍再度進犯虎門,水師提督關天培陣亡,總兵官祥福等殉節,虎門各炮臺俱失陷。英軍直指廣州省城,戰況十分危急。三月,川北鎮總兵官張青雲率四川援兵二千餘人抵達廣州,當即被委任為總督行營營務翼長。他審時度勢,依省城周邊地形,建言

“以東、西二炮臺為左右門戶,而東炮臺最為扼要,論陸路則北炮臺尤為敵衝”。時大將軍楊芳鎮守廣州城,隨即遣將四守。當是時,某守東炮臺,某守北炮臺,張青雲率部守西炮臺。四月一日英軍來犯,東、北兩炮臺守軍潰敗,英軍併力圍攻西炮臺,四面炮彈密如繁星,將弁皆勸總兵官張青雲撤離炮臺隱蔽,張青雲怒斥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況我輩受國恩深重,宜同心戮力,敢言退者斬!”言罷即手執火炬點燃八千斤大炮,擊沉敵艦數艘,英軍水兵落水死者不計其數。張青雲從這次抗英海戰中,看到了中英兩國武器實力的差別,他總結道:夷船大且堅,師船薄又小夷人制炮,未鑄,先煉十年之鐵將鑄又參三分之銀……永無裂炸之虞;夷炮千斤二里,師炮千斤一里。而我
軍營制炮,誰為煉十年之鐵,誰為添三分之銀? 只知炮臺之多,而不知炮臺之固……只知炮臺之前面,而不顧炮臺之後面……水陸所以不敵。且英夷用人每施重賞,故內地盜賊多為之用。軍營兵丁勇壯工食皆有定額一則重賞而多勇夫一則循例而難奮勉此人力所以不敵也。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是役,張青雲等率領將士臨危不懼,英勇抵抗,以弱勝強,取得了廣州保衛戰以來首次勝仗。據《道光皇帝實錄》第348卷載:總兵張青雲等督率將士併力抵禦復於西炮臺督兵開炮火輪船一隻其逆夷上岸均被殺斃。次日該逆駕船救援又被官兵開炮擊桅兵船一隻

逆夷始退。逆夷自去冬猖獗以來毒焰漸張經此懲創足以快人心而勵眾志。道光二十一年五月,諭旨以焚燬廣東省河夷船殲斃逆夷(賜給)四川總兵官張青雲提督銜並賞花翎。旋即實授四川川北鎮總兵官張青雲為廣東陸路提督(《道光皇帝實錄》第348卷)。“陸路提督”為各省統率綠營(漢軍)馬步兵的最高武職長官,官階從一品,誥授“振威將軍”。其妻王氏,繼配吳氏、楊氏均封“一品誥命夫人”。其父張裕堂因子名顯誥贈“振威將軍”(榮譽銜),其母田氏誥贈“一品太夫人”。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張青雲任廣東陸路提督的宦跡,史書敘述不詳。查閱《道光皇帝實錄》第365卷中載有“二十二年五月,茲據奕山(欽命廣東靖逆將軍)奏稱廣東虎門炮臺不能不修香港全島不能不取

……現在合計新築及修復炮臺共七處土臺土牆約三十餘處虎門炮臺十處。茲特再行申諭奕山從長籌畫如省河一帶漸次將炮臺石樁等件修理鞏固自應用石堅築以期久遠以防禦外侮”。清同治《廣州府志·前事略》載:“道光二十三年石門會匪甘秀、高明等嘯聚劫掠。二十四年臘月會匪流劫香山西南既欖都西海十八沙等處。二十七年香山小欖賊張鬥復聚眾萬餘人,設官屯營於下基、安塘等處。”
又張提督《墓誌銘》載: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腿疾告假回籍調理。又《道光皇帝實錄》第455卷載:“道光二十八年五月丙戌日,以前任山西太原鎮總兵官祥麟為廣東陸路提督。”由上述文獻記載推斷,張提督在任八年,此間似應致力於加固炮臺整治防務及指揮剿匪。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張老將軍因腿疾辭官回故里養傷。而清光緒《富平縣誌》載“在任二年,以疾歸”有誤。張老將軍居家七年後,即於咸豐五年(1855)八月初二病逝於故里,享年七十七歲。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今馬張寺村尚存石碑三通,一通為“皇清誥贈振威將軍、廣東全省陸路提督裕堂張公神道碑”,立石於道光三十三年(1843)二月,是為張提督之父張裕堂公“神道碑”,通常豎於通往墓地的道旁。一通為“誥授振威將軍、廣東全省陸路提督、己已探花及第楠亭張老夫子(老師尊稱)□□□”,立石於咸豐四年(1854)七月,是為張提督門生所立,綠草遮擋處或為“德教碑”三字。另一通為“誥封一品夫人張府吳、王、楊太夫人賢孝碑”,立石於咸豐四年九月。後兩通石碑並非墓碑,而是旌表張老將軍功績及誥命夫人賢孝之“功德碑”,通常豎於村口或道旁醒目處。縱觀明清數百年曆史,張將軍可謂富平境內唯一武官銜最高且戰功卓著的抗英名將,在陝西全境也不多見。這不僅是老將軍故里的光榮,也是富平人的驕傲!今若整治村容村貌,宜闢之為小廣場,闊其域壁以牆繪以圖。暨可褒揚張將軍之凜然大義,又能彰顯本村之榮耀,激勵後輩愛國之熱忱。

張提督墓冢在“文革”中遭到嚴重毀壞,曾挖掘出土一方石刻浮雕墓門楣,長1.3米,寬0.36米,現存於富平縣文廟博物館。浮雕畫面為“驅虜狩獵圖”:殘垣斷橋間,老將軍頭戴戰盔身穿鎧甲凜然高坐,右手捋髯,左手扶椅,神態自若。一賊酋身披獸皮跪地俯首,武士怒目握拳腳踩賊肩,侍衛肩扛火槍威風凜凜。椰樹下一武將手持長槍伏於斷橋射擊,其旁岩石上三隻白鵝引項遠眺,椰樹深處城門巍然隱約。圖左斷橋處一武將彎弓射鵰,耶林遠處雙鹿回首,人影綽綽。石刻浮雕生動再現了張老將軍保衛粵西的戎馬生涯,文物價值彌足珍貴。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另外還從墓中出土皇清誥授振威將軍楠亭張公暨繼配夫人合葬墓誌銘一合,志雲:公諱青雲,字衢九,號楠亭世居富平之蓋村裡清河堡祖德輿公父裕堂公並封振威將軍母氏田封一品太夫人。公幼讀詩書,長習騎射,中嘉慶庚申武舉,己已賜進士探花及第。多年宿衛,授山東兗州遊擊,薦升臺莊參將,又膠州副將、廣東高州總兵。後以剿賊勳高,得授廣東陸路提督。於道光二十八年以腿疾告假回籍調理。……公生於乾隆四十三年

(1778)二月初一日酉時,卒於咸豐五年)八月初二日子時,壽終西官署。銘:實維我公,浩氣仁風。中帖外服,不自為功。名在三朝,德孚四周。是謂偉人,雖沒不沒。/張大楠撰並書,薛銘篆,承重孫張世恩泣血上石。志文壽終西官署,是指張將軍生前最高官職為“廣東陸路提督”。據清光緒《富平縣誌》載,張將軍共有五個兒子:“長聯鼎國學生,次聯超兩淮鹽大使,三聯峻候選府經歷,四聯鈺候選布庫大使,五聯炳聰穎善讀書”。而墓誌銘為何只寫
承重孫張世恩泣血上石?令人費解,仍需進一步考證。(2018.05.13寫於北京)

張青雲,陝西富平縣蓋村裡清河堡人(今薛鎮宏化馬張寺)

彭輝,陝西富平人,曾任海軍某部政委,現為《富平人》特邀撰稿和文化顧問。近年來致力於故鄉地域文化研究,有百餘篇鄉土散文發表於《渭南青年網》、《富平人》等網站或報刊,受到讀者關注,詳見博客“頻陽吟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