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之势 显治理之能-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中国制度是人类制度史上的参天大树,根正苗红、枝繁叶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增进福祉的“中国方案”、扶贫减贫的“中国奇迹”,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决战脱贫攻坚确立了明确方向。

“往西看”到“向东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经由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建构起来的。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它解决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课题。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中,完成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实践成果。中国制度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危急时刻都展现出强大优越性,许多国家赞赏的眼光纷纷从西方转向中国。

“小网格”到“大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国家大政方针的最终落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在基层。这就需要把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放到基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一方面,创新理念思路,要在思路上求变,方法上求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不断优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为城乡社区居民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另一方面,畅通参与渠道,鼓励全民参与“大治理”。人民群众是最具智慧和力量且最广泛最活跃的主体,要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和渠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断集思广益、汇集民智,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格局。

“补漏洞”到“重升级”,与时俱进永葆制度的旺盛生命力。制度建设本来就不是天生完美的,有一个动态演进、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需要不断推出更优的新版本。这是由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所决定的,也是由社会生活快速变化所要求的。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必须围绕这些新要求,加快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堵上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同时,对于那些相对滞后于形势发展的制度,应该像手机软件一样,根据具体情形予以升级,使我们的制度更接地气,更有韧性,更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坚实后盾,更是为最大程度造福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张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