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对孩子道歉吗?不必,其实孩子只想要你一句话

内容提要

电视剧《都挺好》大结局了,一直“不是在作,就是在作的路上”的苏大强,终于不作了,终于开始知道心疼儿女了。甚至给了明玉一个“公道”:明玉受的委屈最多。

这话不是道歉,但胜似道歉。

很多父母都无法承认自己对儿女有愧,不能承认自己当年做的不对。他们更愿意说自己当年的不容易,希望儿女能感恩,明白自己的付出。

不是有那样一句话,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却在盼着父母说对不起。最终双方都未能如愿。

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只需要父母亲口承认一句,当年他受委屈了,仅此而已

1. 父母为什么不愿意向孩子道歉?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当年有什么错处,需要向孩子道歉。

比如《都挺好》里面,苏母重男轻女,对于小女儿苏明玉称得上是虐待,但是当女儿反抗,质问母亲为什么这么偏心,苏母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你是女孩,怎么能和两个哥哥一样,养你到18岁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可以想见,有这样想法的母亲是不可能像自己的孩子认错的。因为她们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但对于苏明玉来说,或是对所有受到父母不公平待遇的孩子来说,这些过去的经历永远都是伤痛,一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并不能化解这些伤痛,他们永远横亘在心里,阻碍着父母跟孩子的亲情。所以即使母亲去世,她也没有表现出多么悲伤。

孩子对父母的“恨”并不源于物质的多少或不满足,而是源于从父母那里感受不到对自己的爱

另外,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当年很辛苦,即使觉得心里有愧,他们也并不愿意去道歉,对于他们来说,道歉就意味着对自己过去的一种抹杀,而且很容易有一种非此即的想法,即只要开口道歉,就意味着自己过去全错了。

同时从传统孝道角度来说,大都鼓励孩子向父母道歉,却极少鼓励父母向孩子道歉,所以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道歉是一种耻辱。

很多父母对于养育孩子还有一种恩赐的态度——我供你吃,供你喝,怎么你不感谢我反而要我道歉?即使像《都挺好》里面,苏母那样对待苏明玉,当苏明玉反抗时,她仍然会气汹汹的质问,难道我养你还有错了?

而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极端,并且很多母亲认为我是为你好,我有什么需要道歉的呢?

对于父母来说,被孩子质问,永远是觉得难堪的

2. 孩子为什么拒绝向父母说谢谢?

很多对一个人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创伤,全都发生在生命的前十几年,也就是童年和青春期时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是还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先感受到了伤痛。

人们都有先入为主的感受,当伤痛先于感恩出现时,人们会更多的记得伤痛,而忽略恩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舆论,是不允许孩子向父母表达攻击性的。但孩子对父母的攻击性又确实存在,这部分情绪无法得到宣泄,要么积郁在心里成为亲情的阻碍;要么向内成为自我攻击,使孩子抑郁,而这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亲情的培养。

苏明哲这句话称得上是一针见血

3. 如果父母先道歉,结局会怎样?

其实《都挺好》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在苏大强向三个孩子,说出明玉受的委屈最多之前,明玉对于父亲的赡养,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道义,像是一种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亲近父亲、照顾父亲。

但是当苏大强真心的表达过去对于女儿的愧疚之后,苏明玉反而在心理上更加亲近苏大强,即使他之前作了无数的妖,在道歉的那一刻已经全部一笔勾销。甚至在苏大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辞掉了最能给她安全感的工作。

父亲失踪,苏明玉见到父亲时第一次主动拥抱了父亲。

未然老师情感总结:

每当处理父母跟孩子的矛盾时,父母往往斥责孩子记仇——那么久的事情你居然还记得,可见你真是心眼小,白眼狼。

而对于孩子来说,对于过去的事情,父母越是想极力忽略、无视,就越是让孩子心痛、心寒。

家庭不是讲对错的地方,但是是讲共情的地方。

无论当年父母是否做错了,是否也有自己的苦衷,是否也有自己的不容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说他很伤心,身为父母要去共情这种伤心。反过来,当父母表达痛苦时,孩子也要去共情这种痛苦。

道理并不能拉近关系,但共情可以

而不是在孩子表达自己当年遭受伤害后,嘲笑、讽刺孩子小肚鸡肠,甚至是坚决予以否认,然后反过来说孩子造谣生事,不孝顺,白眼狼。孩子也不应该想当然的认为父母当年过得很容易。

同时,承认当年孩子很受伤,承认孩子现在也很受伤,并不是完全否定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且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承认当年他受委屈了,而向父母报复,而是会更加爱自己的父母。

父母子女间没有说不开仇,但是这种化解,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