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羞耻感”会影响孩子一生,请你和孩子好好说话!

1

一天在超市里,我突然听到刺耳的孩子的尖叫声,抬眼望去,看到一位母亲正试图把躺在地上大哭大叫的儿子抱起来,旁边是散落在地上的麦片盒子。

母子俩僵持了很久,哭闹着的孩子任凭母亲怎么拉就是不起来。母亲有点急了,直起身体双手叉腰,对着儿子说:“我刚刚和你说没有,不要乱跑,你看撞倒东西了吧。我数三下,你给我起来,1,2,3!”孩子没反应, “你再不起来,这个月你都别想再看动画片了。”话音刚落,孩子用更加激烈的方式反抗,直接躺倒在地上踢腿了。

母亲涨红了脸,气急败坏地一把拉起了地上的儿子,一个劲地说:“我平时怎么教你的,你就是不让人省心,让你别跑你偏跑,你就是个坏孩子!”然后匆匆忙忙把麦片盒捡起来放好,直接拎着孩子走出了超市。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好熟悉,熟悉的不是我也曾做过一模一样的事情,熟悉的是,我也有过好多好多次,因为孩子的行为,特别是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让我情绪失控,出口说了很多很多重话。

“你是个坏孩子”,心平气和地想,真的至于吗?那个男孩只有两三岁,他也许只是一时兴奋不小心撞倒了麦片盒,我们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说话了吗?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说再难听的话孩子也终究会明白父母的心意,所以从来不去讲究措词,也不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也许父母觉得自己讲的话没什么要紧,可是,听在孩子耳朵里就成了贬低和羞辱自己的词汇,长期被父母语言羞辱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性格缺陷,让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具有暴力倾向。

2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报道:重庆一名11岁的男孩因为没有完成作业,他的妈妈收到老师的电话后,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批评这个男孩,可男孩满不在乎,嘴里还不服气地顶撞妈妈,这位妈妈一怒之下在公交车上将男孩的上衣、裤子扒掉,全身只剩下一条裤头和一双袜子,面对一车乘客,一直坐到终点站。很显然,妈妈的这种行为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这是一种粗暴的教育行为,甚至涉嫌违法。

以“爱”之名的羞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父母语言羞辱最伤人!以“爱”之名,行“害”之实 有时候,父母看到孩子某些事情做得不太合适的时候,可能就会怒不可遏,恶狠狠对孩子说“为什么你这么笨?”,“你是猪脑子吗?”“你考第一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吧”。

尽管自己不是故意要伤害孩子,但是父母需要知道的是,这样的语言一旦说出来就是覆水难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可逆的,孩子听了这样的语言,会觉得“原来我在妈妈心目中,是猪脑子啊!”“原来妈妈认为我是这么笨。”

久而久之,他会认同妈妈的话,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笨得像猪的孩子。父母本来是希望通过这样子的一个批评,责骂,能够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希望孩子遇事能考虑周全,机灵一点。可是,孩子缺乏对这些情境的辨识能力,他只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很笨的小孩。

以“爱”之名的羞辱,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父母语言羞辱最伤人以“谦虚”之名,行“羞辱”之实!

3

诗人安琪洛曾谈到:“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经常被羞辱的孩子,会变得表面顺从,而内心愈发逆反,习惯于压抑自己去迎合家长和老师。长期下去会让孩子的情绪表达走向两个极端——时而瞻前顾后,时而撕心裂肺,逐渐变得敏感多疑、暴躁易怒、行事过激。

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在家经常被骂的孩子,25.7%会表现出自卑,22.1%表现出冷酷, 而56.5%则性格暴躁。同时,如果父母双方均采用极端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身上的这三种特质则更严重。

孩童时期,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关爱,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可以形塑一个独立自信的性格,而不是对孩子实施羞辱式的言语伤害,孩子很单纯,会把嘲笑当作不爱,会把羞辱当作自卑。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请停止羞辱性的沟通方式吧!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父母课堂"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贝妈育儿频道:微信号:babyxt365

酷玩科技频道:微信号:wshdaqu

心灵感悟频道:微信号:xinlingsu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