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九(宋定窯與磁窯)

宋代名瓷

宋代瓷器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 的一個繁榮時期,今考古發現全國一百三十多個縣分佈有宋代窯址。宋代有六 大瓷窯體系: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 青瓷系和景德鎮的青白瓷系。各瓷窯體系主要是據各窯產品工藝、釉色、造型和 裝飾的同異來區分的。

1.定窯系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縣澗磁村、東燕山村、西燕山村,宋時曲陽屬定州,因而得名。定窯始燒於唐,受附近邢窯影響而仿燒白瓷,至宋時邢衰定盛,人們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定窯瓷器特點:胎薄而輕,不透明,釉為玻璃質,光澤明淨,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印花等。

定窯除以白瓷馳名之外,還兼燒黑釉、 醬色釉、綠釉、白釉剔花等瓷器。白釉印花的內容有:花卉、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等裝飾。

以下數圖來源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北宋 定窯白瓷劃花紋缽




北宋 定窯白瓷金彩雲鶴唐草紋碗

高5.6cm 口徑17.6cm





北宋 定窯白瓷金彩雲鶴紋碗

朝鮮出土




北宋 定窯白瓷蓮弁紋盒子

高9.8cm 口徑11.4cm




北宋 定窯白瓷蓮花紋缽

高8.3cm 口徑18.7cm




北宋 定窯白瓷蓮花紋輪花缽

口徑20.3cm




金-元 定窯白瓷印花瓶花紋輪花皿

直徑21.4cm



北宋 定窯白瓷缽



北宋 定窯白瓷蓮弁紋壺

高9.3cm 口徑6.5cm



北宋 定窯白瓷蓮花紋皿

直徑 25.8cm



北宋 定窯白瓷蓮花紋皿

直徑25.8cm



北宋 定窯白瓷獅子寶珠紋八角香爐

高7.7cm 口徑10cm

定窯在燒造工藝上有一大創新——覆燒,即把盤碗盞之類器皿反過來燒,故稱之。此法對南、北方瓷窯有很大影響。原一匣缽燒一件器物,改為覆燒後,用 墊圈組合的匣缽取代普通匣缽,每一墊圈高度只佔匣缽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樣的窯爐,耗同樣的燃料,燒一次窯比用普通匣缽產量為高。因此覆燒法很快推廣開來。

覆燒法燒製的器物,口部無釉,稱“芒口 ”,為彌補這一缺點,後來出現用金、 銀、銅鑲口的方法,這又成為定窯的工藝特點之一。

屬於定窯系的窯口有山西平定窯、孟縣窯、陽城窯、介休窯,以及四川的彭縣窯等。

2.磁州窯系

磁州窯系是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這個窯系的窯場分佈於今河南、河 北、山西三省,有河南的鶴壁窯、禹縣扒村窯、當陽峪窯、登封曲河窯,山西的介休窯,江西吉安的吉州窯等。

磁州窯窯址在河北磁縣的觀臺鎮和彭城鎮,主要生產生活日用品,如:罐、盆、 碗、缸、甕等器物。釉色有兩大類,一為白釉,以白色化妝土為主要原料,釉色純白如乳,有開片與不開片兩種不同裝飾;一為黑釉,以鐵鏽花最為著名,即以含氧化鐵的貧鐵礦石做繪料,在施白色護胎釉或施黑釉的瓷坯上繪製圖案紋飾,經燒製後,便呈現出白地黑花和黑地褐彩。

磁'州窯的裝飾手法十分豐富,有刻花、劃花、印花、刻劃兼繪畫、剔刻、刻填以 及鐵鏽花繪畫等,對陶瓷裝飾藝術有很大發展,磁州窯一時與景德鎮齊名,獲“南 有景德鎮,北有“彭城”之名。

磁州窯產品共有十多種,除白釉、黑釉瓷之外,還有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 釉綠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醬彩、釉下黑彩劃花、白釉釉下彩劃花、白釉釉 下醬彩劃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白釉紅綠彩、低溫鉛釉三彩等。白釉釉 下黑彩是磁州窯主要產品,白釉釉下黑彩劃花則是其中的高檔產品,低溫鉛釉三彩陶是繼承唐三彩的技術,又稱“宋三彩”。

磁州窯系瓷器以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見稱,在宋瓷中別具一格。磁州窯瓷器上裝飾的詩畫別有情趣,其繪畫多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並題有民間流行的詩句和民諺。



臺灣鴻禧美術館 磁州窯白地黑花貓紋枕

北宋磁州窯白地(黑搔落)剔繪仙人圖如意式枕